1/15
图说·毛泽东在黄浦的10处红色足迹
上海黄浦2023-12-26 13:48:16

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130周年

——1893-2023——

今天是毛泽东同志诞辰130周年纪念日。在党的创建和大革命时期,毛泽东曾13次来到上海,多次来到黄浦,寻求救国真理,确立初心使命,开创建党伟业,推进国民革命。为了纪念这位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中国各族人民的伟大领袖,本文回顾毛泽东在黄浦区开展活动的革命历程,梳理了10处伟人留下的光辉足迹,深刻缅怀一代领袖的丰功伟绩!

图片

——

——

1、寰球中国学生会会所

1919年春,中国第一批赴法勤工俭学学生来到上海准备启程赴法。3月14日,毛泽东因母亲病重由北京返回长沙,特意在上海停留20天送别赴法勤工俭学的湖南青年,这是毛泽东第一次到上海。翌日,毛泽东参加了由寰球中国学生会组织的欢送赴法青年的活动。这天的活动场面热烈,有300多中外来宾出席,地点就在位于静安寺路51号(今大光明电影院区域)的寰球中国学生会会所内。17日,首批赴法勤工俭学学生89人从上海启程,毛泽东和吴玉章等人前往码头送行。

1919年12月,毛泽东为开展驱除军阀张敬尧的运动赴北京途经上海,这是毛泽东第二次到上海,借宿寰球中国学生会所,为即将赴法勤工俭学的蔡和森、向警予、蔡畅及蔡母葛建豪送行。在此期间,毛泽东同他们讨论了湖南的局势和如何改造湖南社会的问题。

图片

第一批 89 名勤工俭学生启程赴法,寰球中国学生会送别留法学生留影(1919.3.15)

图片

上海寰球中国学生会所

图片

寰球学生会印制的《留学指南》

2、湖南会馆

第一次来沪期间,毛泽东经常去位于南市斜桥的湖南会馆(今制造局路 30 号),看望在那里候船赴法的同乡青年,希望大家勤工之余多多了解各国的情况,加强通信交流,并把勤工俭学作为新民学会向外发展工作的新内容。

图片

制造局路30号今貌

图片

湖南会馆地块图

3、半淞园

1920年的5月,毛泽东又一次来到上海。5月8日,毛泽东召集留在上海和准备去法国勤工俭学的新民学会会员,在上海南市半淞园(今黄浦江边,西靠望达路、东至花园港路)聚会,欢送即将赴法的会友。参加聚会的有毛泽东、萧子暲、彭璜等12名新民学会会员。他们饱览圆林景色,在霏霏细雨中摄影留念。“雨中拍照,近览淞江半水。绿草碧波,望之不尽”。然而,他们更关切新民学会的工作,以及湖南革命形势的发展。在毛泽东的主持下,会员们就学会的任务、活动原则、会员条件、入会手续等一系列问题,展开了详尽的讨论。会员的情绪十分高涨,把送别会变成讨论会。《新民学会会务报告》第一号,刊载了半淞园那次聚会的情况:“这日的送别会,完全变成了一个讨论会了。天晚,继之以灯。但各人还觉得有许多话没有说完。”这次活动,加强了新民学会的思想建设和组织建设。之后的7月,新民学会在法国蒙达尼又开了一次会。这两次聚会,标志着新民学会部分会员的思想,开始由革命民主主义转向马克思主义,是新民学会历史发展的一个重要转折。

图片

欢送赴法勤工俭学的新民学会会员在半淞园留影

图片

半淞园旧貌

4、法兰西火轮船公司码头

半淞园聚会的第二天,毛泽东等来到洋泾浜法国码头(今外滩江边,延安东路以南),与萧子暲等6位赴法会友握手告别。

图片法租界外滩

图片旅法新民学会会员在法国合影

5、中国共产党发起组成立地

(《新青年》)编辑部

送别会友之后,毛泽东没有马上离开上海,而是逗留了两个多月。在这段时间里,毛泽东多次去霞飞路(今淮海中路)老渔阳里2号,拜访新文化运动的主将、正在酝酿创建中国共产党的陈独秀。后来毛泽东接受美国著名记者斯诺的采访时,曾说过这样一段话:“我第二次(注:应为第三次)到上海去的时候,曾经和陈独秀讨论我读过的马克思主义书籍。陈独秀谈他自己的信仰的那些话,在我一生中可能是关键性的这个时期,对我产生了深刻的印象。”“到了1920年夏天,在理论上,而且在某种程度的行动上,我已成为一个马克思主义者了。”毛泽东从上海回湖南后,积极致力于建党的准备工作。几个月后,长沙共产党早期组织建立。

图片

老渔阳里2号

6、中共一大代表宿舍旧址

——博文女校

1921年6月,在湖南的毛泽东接到上海中国共产党发起组关于召开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的通知。他与何叔衡作为长沙代表一同赴会。住进了位于上海法租界蒲柏路上的私立博文女校(今太仓路127号)。这里距离即将召开会议的望志路上的“李公馆”仅几分钟的路程。各地代表以“北大师生暑假旅行团”名义临时租住在一起,陆续到达的有董必武、陈潭秋、王尽美、邓恩明、刘仁静、包惠僧、周佛海等9人。当时毛泽东一个人住在靠西的那间很暗的屋子里,睡在两条长凳架起来的单人板的床上,其他代表一人一张席子睡在地板上。即使在休息时,毛泽东也抓紧时间思考下一阶段的革命计划,据李达回忆:“毛泽东同志在代表住所的一个房子里,经常走走想想,搔首寻思,他苦心思索竞到这样的地步,同志们经过窗前向他打交道的时候,他都不曾看到,有些同志不能体谅,反而说他是个‘书呆子’‘神经质’,殊不知他是正在计划着回到长沙后如何推动工作,要想出推动中国革命事业发展的办法。”即便工作如此紧张,环境如此艰险,毛泽东仍然平易近人。据博文女校校长黄绍兰的女儿黄允中的回忆:“毛泽东来的时候我只有7岁,那时我和母亲都搬到楼底下住,我母亲不许我上楼打扰他们,但那时我还不懂事,有时还偷偷上楼玩。记得我有一次走到毛主席的房间里,毛主席叫我小妹妹,摸摸我的头,还给我吃糖。”

图片

20世纪50年代初修复后的博文女校

7、中国共产党第一次

全国代表大会会址

1921年7月23日,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会议在望志路106号(今兴业路76号)召开。参加一大时,毛泽东28岁。毛泽东当时他不像有些代表如李汉俊、刘仁静、李达等精通外文,饱读马克思著作,但有许多实际革命活动的经验。在一大会议期间,毛泽东当时并不十分引人注目,紧挨着大餐桌而坐,除担任会议记录工作外,只做过一次发言。毛泽东用湖南话,作了一次介绍长沙的共产党早期组织情况的发言,报告长沙党组织的建立情况、主要工作、活动方式和经验教训。在讨论工人群众的组织形式时,毛泽东还根据其在湖南领导工人运动的体会,坚决主张应该把整个工人阶级团结和组织起来,表达他早年关于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的思想。在发言中,他还谈到长沙党组织,比较统一整齐,并且已经有了实际的工作成绩。大多数与会者对毛泽东印象是谦虚谨慎,说话不多,但十分注意听取别人的发言。刘仁静回忆:在“一大”会议上,毛主席很少发言,但他十分注意听取别人发言。

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的召开,宣告了中国共产党的正式成立,这是开天辟地的大事变。从此中国革命历史翻开了崭新的一页。在波澜壮阔的中国革命运动中,毛泽东成为了一个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新型的无产阶级政党——中国共产党的主要缔造者和杰出领袖。

图片

一大会址旧貌

图片

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纪念馆

8、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

的国民党上海执行部

1924年1月,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广州举行,国共合作正式建立。会议通过由共产党人参加起草、以反帝反封建为主要内容的宣言及新的国民党党纲和党章等,确认了共产党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的原则,事实上确立了孙中山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决定国民党中央设在广州,在上海、汉口等地设执行部,指挥监督各地党务之进行。1924年2月25日,上海执行部在环龙路44号(今南昌路180号)召开首次执行委员会会议,3月1日正式办公。执行部设秘书处、组织部、宣传部、工人农民部、青年妇女部和调查部。毛泽东、罗章龙、恽代英、施存统、沈泽民、邓中夏、王荷波、向警予等参与执行部工作。毛泽东作为执行部组织部秘书兼秘书处文书科主任,负责黄埔军校上海地区考生招考工作,为黄埔军校输送大批优秀生源,为北伐战争的顺利进行作出积极贡献。

图片

南昌路180号国民党中央上海执行部旧址

图片

第一次执委会会议记录

9、少年宣讲团

1924年1月,苏联领导人列宁逝世。3月9日,上海80余个团体在少年宣讲团(今黄浦少年路附近)通俗会场举行列宁追悼大会。到会的有国民党上海执行部、共产党上海区执行委员会、社会主义青年团等30余团体代表300余人,毛泽东也参加了集会。

图片

少年宣讲团组织宣讲活动

图片

少年宣讲团团所旧貌

10、上海孙中山故居

1924年5月5日,毛泽东在上海莫利哀路29号孙中山寓所(今香山路7号),出席为纪念孙中山就任非常大总统3周年举行的庆祝集会,有300余人出席,毛泽东、邓中夏、罗章龙等共产党人都出席了这次会议,并摄影留念。

图片

后排左二为毛泽东

图片

上海孙中山故居

选稿:许文杰
知识产权、免责声明以及媒体合作联系
继续了解
知识产权声明

【知识产权声明】

除本司(指上海东方网股份有限公司)另行声明外,本司网页及客户端产品(以下简称“本网”),包括但不限于东方新闻、翱翔、东方头条等,所涉及的任何资料(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标、图片、照片、音频、视频、图表、色彩组合、版面设计、商标、商号、域名等)的知识产权均属本司和资料提供者所有。未经本司书面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镜像或以其他任何方式非法使用东方网的上述内容。对于有上述行为者,本司将保留追究其法律责任的权利。

东方网、东方新闻、翱翔,以上均为本司享有权利之合法商标,未经本司书面授权,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使用上述商标,或将上述商标用作网站、媒体名称等。

【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东方网”或“东方新闻”或带有东方网LOGO、水印的所有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版权均属本司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其他任何形式的法律实体和个人未经本司书面授权均不得转载、链接或以其他方式复制传播。与我司签订有关协议或已经获得本司书面授权许可的媒体、网站或其他任何形式的法律实体和个人,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且必须注明来源“东方网”。其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意味着本司赞同其观点或认可其内容的真实性。如果其他媒体、网站或其他任何形式的法律实体和个人使用,必须保留本司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全部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稿件来源:东方网”,本司将依法追究责任。

2、擅自使用东方网名义转载不规范来源的信息、版权不明的资讯,或盗用东方网名义发布信息,设立媒体账号等,本司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3、鉴于本网发布主体、发布稿件来源广泛,数量较多,如因作者联系方式不详或其他原因未能及时与著作权拥有者取得联系,或著作权人发现本网转载了其拥有著作权的作品时,请主动来函、来电与本司联系,或与本司授权的中国文字著作权协会联系,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我方将及时处理。
中国文字著作权协会联系方式:
联系人:赵洪波 唐亚静
地 址:北京西城区珠市口西大街120号太丰惠中大厦1027-1036室
联系电话:010-65978917
邮 箱:wenzhuxie@126.com

4、本网所有声明以及其修改权、更新权及最终解释权均属本司所有。

【媒体合作】

本司为尊重保护著作权,鼓励有益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物质文明建设的作品的创作和传播,促进互联网良性发展,本着平等互惠、资源共享的原则,诚邀各类媒体、网站、单位、个人与本网建立友好的合作关系。
媒体合作、内容转载请联系
联系人:杨老师
联系电话:021-228997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