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
建设习近平文化思想最佳实践地 | 打造IP,让红色文化“火”起来
上观新闻2023-12-22 06:30:00

上周末,“90后”观众夏晔在上海大剧院观看了上海歌剧院原创民族歌剧《义勇军进行曲》首演,动人的旋律和变化无穷的舞台令他心潮澎湃。“从独唱、重唱到合唱,旋律声声入耳,舞台几乎每隔几分钟就有变化,让人应接不暇。最重要的是,感受到那群‘风云时代’的‘风云儿女’岩浆一般喷发的才华与信仰。”从一首歌到一部民族歌剧,红色基因激荡出新的活力,在年轻观众群中产生回响。

历史从未走远,红色文化是上一代人的记忆,也要成为这一代人和下一代人的记忆。回望2023年上海舞台艺术创作,始终有一抹亮眼的红色。民族歌剧《义勇军进行曲》、中篇评弹《千里江山图》、淮剧《火种》、儿童剧《雪夜前行》等原创作品,不断挖掘和传承红色文脉,创建红色文化IP,打造文化自信自强的上海样本。

上海歌剧院原创民族歌剧《义勇军进行曲》剧照 董天晔 摄

从舞台到银幕,从小说到戏剧

红色文化IP全面开花

在党的诞生地上海,赓续红色血脉是文艺工作者的使命。近年来,上海文艺工作者集中力量,接力打造了不少“出圈”的红色文化IP,让其中承载的爱国主义精神、英雄主义情怀、理想主义气质呈现出穿越时空的力量。《永不消逝的电波》就是一个成功案例。

12月13日至17日,上海歌舞团《永不消逝的电波》在国家大剧院上演,再度引发观演热潮。自2018年12月登台以来,这部红色题材原创舞剧已累计演出近600场,足迹遍布全国各地,持续不断吸引年轻观众走进剧场“二刷”“三刷”。

今年,《永不消逝的电波》有个新动作:舞剧纪实电影《永不消逝的电波》在上海拍摄完成,探索剧场与影院“双向互哺”模式。1958年,孙道临主演的电影《永不消逝的电波》成为中国电影史上的经典,如今,从电影到舞剧,再到电影的IP开发,进一步激发“红色电波”的生命力和穿透力。

舞剧《永不消逝的电波》剧照 上海歌舞团提供

上海歌舞团团长王延说:“驻演和巡演近600场,舞剧《永不消逝的电波》成为代表上海出品的现象级作品。舞剧电影是新时代舞蹈文艺作品创新突破的一次尝试,将舞蹈艺术与电影镜头的魅力相结合,守正创新,积极拓展‘电波’舞剧IP丰富的可能性,传播上海红色文化,谱写时代华章。希望更多观众通过电影了解上海红色文化,回到剧场感受现场演出的魅力。”

拍电影的过程,对上海歌舞团副团长、荣典首席演员朱洁静来说,如同一次充电。从微表情开始,她学习如何在镜头面前展现人物情绪,对“兰芬”这个角色有了更深入的理解。“舞蹈是遗憾的艺术,而这次,终于可以把‘最好的一遍’通过电影的方式留存。但这不是对舞剧的照搬和还原,而是用电影的语言进行一次新的创作,一次向未知领域的探索。”

舞蹈纪实电影《永不消逝的电波》拍摄现场 董天晔 摄

红色文艺作品不仅会“破圈”,更会成为现象级热点。由作家孙甘露创作的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千里江山图》今年就成了文艺市场的热点IP。小说将革命、谍战、理想、情感等元素巧妙融合,情节一气呵成,再现上世纪三十年代风云激荡的上海。由《千里江山图》IP改编的其他艺术形式的作品不断生长出来。

11月29日,中篇评弹《千里江山图》在天蟾逸夫舞台首演。小说问世不久后,上海评弹团就开始酝酿排演中篇评弹,评弹《千里江山图》分为上下两集演出,上集笔墨浓缩在陈千里、易君年、凌汶三个角色身上,集结高博文、吴新伯、姜啸博、黄海华、周慧、陆锦花、陆嘉玮、王承、吴静慧等知名演员阵容。

孙甘露长篇小说《千里江山图》

带着一本《千里江山图》登场的上海曲艺家协会主席、评话名家吴新伯,用评话串联起“谍战剧”错综复杂的情节。为了引导观众走进“小说时空”,讲述人与陈千里进行一场灵魂对话,让观众更直观地感受到焦灼乱世中,一群无名英雄是如何躬身入局,以鲜血和生命绘就“千里江山图”。由于情节烧脑、严肃,吴新伯还特意学了一个小魔术,让观众在观演中轻松一下。

在第五回书陈千里与小凤凰对话中,导演王昕轶使用“戏中戏”的结构,放大“演”的成分,用舞台的方式把“跳进跳出”这一曲艺手段表演给大家看。多媒体投影把观众拉回上世纪30年代情境中,立体声效的氛围感拉满,让老听客有不一样的听书体验。

中篇评弹《千里江山图》在天蟾逸夫舞台首演

除了评弹,其他艺术形式的《千里江山图》陆续获得反响:截至11月底,同名广播剧在喜马拉雅站内累计曝光量达7350万,播放量突破279.2万;上海话剧艺术中心制作出品话剧《千里江山图》明年3月23日至4月7日首演;正在筹备中的同名电视剧也备受期待。不同艺术形式的演绎正赋予《千里江山图》新的生命力,让这个诞生在上海的红色文化IP辐射出更大的影响力。

创新艺术表达,与年轻人对话

让红色题材作品深入人心

看完原创民族歌剧《义勇军进行曲》,许多观众对舞台创新表达津津乐道:整个舞台犹如一个巨大的片场,舞美利用大量轨道移动舞台,用电影蒙太奇的手法实现快速换景。田汉、聂耳、夏衍、司徒慧敏、许幸之等进步青年为代表的左翼文艺工作者出现在舞台上,他们“以笔为刀枪”,展开一个“风云时代”。

“再看《风云儿女》的主创团队是如此年轻:田汉创作歌词时是36岁,聂耳谱曲时才23岁,夏衍35岁,司徒慧敏25岁,许幸之31岁。”民族歌剧《义勇军进行曲》文学顾问吴海勇说,“正所谓‘少年强则国强’,国歌背后这群优秀的青年楷模,足以成为后人汲取的精神力量,激励新时代的青年‘起来’‘前进’。”

原创民族歌剧《义勇军进行曲》剧照 董天晔 摄

通过一部作品,让今天的年轻人与百年前这群“风云儿女”对话,是上海歌剧院院长许忠的愿望。在他看来,这是一部关乎历史,也关乎当下的作品,它为今天的观众创作,展现时代气象、讴歌时代精神。“未来,我们还要继续高唱这首歌,不断触发爱国热情与民族自豪感。”

“点燃一盏灯,照亮夜行人。”两个月前,上海淮剧团原创淮剧《火种》在上海东方艺术中心首演。演员们带领观众走进那段发生在上海的“点燃革命火种”的工人起义运动史。《火种》以1926年至1927年间发生在上海的三次工人武装起义为题材,讲述底层产业工人的故事。

在《火种》一遍遍的排练中,导演何艺光反复向演员们强调:“‘相信’很重要。要知道,在那个年代,那些探索中国革命道路的先辈们,他们的言谈举止和自身散发出来的浩然正气真真实实就是这样的。”

上海淮剧团原创淮剧《火种》

《火种》还创新推出同名主题歌MV,创作拍摄团队结合剧目文本及曲目风格,实地瞻仰上海红色基地,录制采集红色素材,与演唱镜头相融合,使MV更具史诗感与渲染力,通过声像结合的多元运用传递出剧目所要表现的“点燃革命精神之火种,弘扬革命精神之伟大”的无穷力量。

中国福利会儿童艺术剧院原创儿童剧《雪夜前行》也在今年首演,该剧以“龙华二十四烈士”中年龄最小的英雄欧阳立安为主人公,他牺牲时年仅17岁。

首轮6场《雪夜前行》,观众人数超过2000人次,新普陀小学东校、宋庆龄学校、爱菊小学、上海市实验小学、小伙伴学校师生,慕名而来的家长带着孩子,走进马兰花剧场接受爱国主义教育。舞台上白雪如飞絮,浮华洋楼的背后是破败的棚户区,活泼的表演样式击中观众的笑点、泪点,让舞台上一批有血有肉的革命小志士走进孩子们的内心。

中国福利会儿童艺术剧院原创儿童剧《雪夜前行》

编剧崔志颖希望通过《雪夜前行》让当代青少年感受到20世纪初上海青少年的热血和理想,“无论生活在哪个时期,每个人都要找到自己未来的路,生命的意义在于希望和信仰,披荆斩棘地前进,带着各自的梦想,带着骨子里的红色基因,成长、前行。”

黄浦江码头、谭子湾、申新五厂、霞飞路、华德路跑狗场、卡德路树德里小洋房、龙华看守所等……舞台上出现的不仅是一个欧阳立安,更是无数为打破旧世界、创造新世界的理想而努力前行的先驱们。

青云中学学生徐瑞婧说:“看完《雪夜前行》,我对儿童戏剧又有了新的认识,原来舞台可以那么逼真,丝丝入扣,有唱、有跳才更有戏。这部戏让我深刻感受到现在的美好生活来之不易,我要更珍惜现在的生活,做一个有理想的少年。”

肩负使命,上海文艺工作者用一部部新作力作传承和弘扬红色文化,壮大主流价值。这些作品发挥不同艺术门类的优势,激发创新创造活力,追求社会效益和市场效益的双赢,让红色文化深入人心。

知识产权、免责声明以及媒体合作联系
继续了解
知识产权声明

【知识产权声明】

除本司(指上海东方网股份有限公司)另行声明外,本司网页及客户端产品(以下简称“本网”),包括但不限于东方新闻、翱翔、东方头条等,所涉及的任何资料(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标、图片、照片、音频、视频、图表、色彩组合、版面设计、商标、商号、域名等)的知识产权均属本司和资料提供者所有。未经本司书面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镜像或以其他任何方式非法使用东方网的上述内容。对于有上述行为者,本司将保留追究其法律责任的权利。

东方网、东方新闻、翱翔,以上均为本司享有权利之合法商标,未经本司书面授权,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使用上述商标,或将上述商标用作网站、媒体名称等。

【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东方网”或“东方新闻”或带有东方网LOGO、水印的所有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版权均属本司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其他任何形式的法律实体和个人未经本司书面授权均不得转载、链接或以其他方式复制传播。与我司签订有关协议或已经获得本司书面授权许可的媒体、网站或其他任何形式的法律实体和个人,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且必须注明来源“东方网”。其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意味着本司赞同其观点或认可其内容的真实性。如果其他媒体、网站或其他任何形式的法律实体和个人使用,必须保留本司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全部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稿件来源:东方网”,本司将依法追究责任。

2、擅自使用东方网名义转载不规范来源的信息、版权不明的资讯,或盗用东方网名义发布信息,设立媒体账号等,本司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3、鉴于本网发布主体、发布稿件来源广泛,数量较多,如因作者联系方式不详或其他原因未能及时与著作权拥有者取得联系,或著作权人发现本网转载了其拥有著作权的作品时,请主动来函、来电与本司联系,或与本司授权的中国文字著作权协会联系,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我方将及时处理。
中国文字著作权协会联系方式:
联系人:赵洪波 唐亚静
地 址:北京西城区珠市口西大街120号太丰惠中大厦1027-1036室
联系电话:010-65978917
邮 箱:wenzhuxie@126.com

4、本网所有声明以及其修改权、更新权及最终解释权均属本司所有。

【媒体合作】

本司为尊重保护著作权,鼓励有益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物质文明建设的作品的创作和传播,促进互联网良性发展,本着平等互惠、资源共享的原则,诚邀各类媒体、网站、单位、个人与本网建立友好的合作关系。
媒体合作、内容转载请联系
联系人:杨老师
联系电话:021-228997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