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2024年新年临近,各地老年大学2023年度的学习渐入尾声,2024年春季招生工作也随之启动。目前,老年大学春季报名情况如何呢?
60岁的周俐玲曾是一名中学老师,今年退休后不久,她就来到湖北黄石老年大学当起了一名“学生”。周俐玲喜爱的音乐和舞蹈,是老年大学的热门课程。每每还没下课,门外就排起了下节课等候的队伍。明年春季报名,大家更是拼手速、靠运气。
周俐玲报名的这家公办老年大学建于2008年,位于黄石市城区的一个老社区,有3000多名学员。为了满足大家的学习需求,在有限的办学场地里,学校开办了近百个班。为了缓解“一座难求”,学校将党员活动室、学术报告厅、接待休息室等都进行了改造,教室由8个拓展到了11个。同时,还积极探索以时间换空间。
黄石老年大学教务处主任 蒋秦:原来一个上午可能只有一个班,一个教室只安排一个班。现在提前上课时间,一个教室一上午可以排两个班级。按照以前排课,一周8个教室最多只能达到2000人次左右,通过我们时间空间上的置换,一周可以有4500人次到我们老年大学来上课。
据了解,目前黄石老年大学正在建设一所占地面积50亩,有50间教室和活动室的新校区,将于明年春季投入使用。届时,每周可以开设300多个教学班级,接纳1.5万名学员。
上学那些事儿 “银发同学”有话说
湖北这所老年大学的课程吸引“银发同学们”踊跃报名,学校也在想方设法满足大家的学习需求。那么,各地的老年大学是否也是“一位难求”呢?“银发同学”上学都有哪些烦恼?最想解决的问题是什么?来听听大家的心里话。
满足“老有所学” 建立基层教学点
“银发同学们”反映的现实问题还真不少。大家的学习愿望很迫切,学习需求也越来越具体,比如,建议增加教学点和报名名额、扩大班级和课时、提高师资水平、提高学员年龄上限、多组织社交和展示活动等等。我国60周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已经超过两亿八千万。如何进一步缓解老年大学“入学难”的问题,满足他们老有所学的旺盛需求?来看厦门和扬州的做法。
在厦门市思明区老年大学前埔南分校,学员们正在上心理保健课。退休后的生活怎么规划?与家人产生矛盾了怎么办?如何缓解焦虑情绪?这门创新的特色课程是学校的“招牌”之一。不仅是课程吸引人,学校就办在社区里,更让附近的老人觉得方便不已。
这所深受老年人欢迎的老年大学分校,前身是思明区老年大学前埔南社区教学点。随着老年人口不断增长,为满足他们老有所学的需求,2004年,思明区老年大学与这里的街道和社区联合成立了教学点,并于2017年升级成为思明区老年大学分校。如今,这所分校每学期开设16个学科专业、22个教学班,学员数达1400多人次。
2022年厦门市正式出台文件,提出“依托各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按照区、镇(街)、村(社区)三级联合办学的机制建立基层老年大学教学点。”目前,厦门全市共有579个老年大学教学点,基本实现镇(街)、村(居)教学点全覆盖,覆盖面位居全国前列。就在上个月,国家老年大学全国首个分部落户厦门。
在江苏扬州,除了市级的扬州老年大学、各个县(市、区)的老年大学之外,社区里的老年大学教学点也在遍地开花,达到100多个,并且还不断向农村延伸。扬州邗江区蒋王街道悦来村老年大学,是邗江区首家农村老年大学。学校聚焦农村老年人学习需求,开设了“爷爷奶奶开讲啦”“青少年隔代教育”“老年人智能技术教育”等课程,让农村老人也跟上时代步伐。
扬州老年大学服务中心办公室主任 李莎:推进“家门口老年大学”建设,到2026年底,有条件的村(社区)基本建成老年大学教学点,城市社区老年人“15分钟学习圈”框架基本搭建到位,能够让老年教育资源惠及更多的老年群众,让他们就近就便参加学习,提升广大老年朋友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盘活社会资源 推进新型老年大学建设
作为全国老龄化程度最高的城市之一,上海今年持续推进老年大学“倍增计划”,新增了5所区级老年大学,2所高校老年大学。目前,上海有市、区、高校以及社会力量举办老年大学有51所,街镇老年学校220多所。
去年,上海推出老年大学“倍增计划”,要求16个区以数字化、特色化发展为目标,各新增一所新型老年大学。目前,上海的老年教育课程已覆盖社会科学、人文科学、自然科学、器乐、歌舞、书画、手工、健身、生活技能等10大类,270多个专题。
上海市学习型社会建设服务指导中心办公室主任 彭海虹:上海的老年教育是分了市、区、街镇、村居委四级办学网络,除此以外,还在不断拓展一些社会学习点、养教结合点。
除了政府开设的各类老年大学外,上海也在同步鼓励社会力量举办各类特色型老年大学,包括网站开办的以时尚为特色的老年大学、文化公司开办的以摄影技术为特点的老年大学等,正不断丰富老年教育资源的供给。
在民办小白鸽舞蹈学校开设的老年大学里,“银发同学们”在学校工作日的空档期,能得到更为专业的舞蹈指导。毕业后,学员们还有机会作为舞蹈教师回到社区发挥余热。
上海小白鸽舞蹈老年大学校长 赵维:2018年启动的,当时就是作为一个办学机构去补充老年教育的一个空白,请了全市顶级的舞蹈学院、歌剧院的舞蹈名家,对我们的舞蹈从业人员进行培训。
国家老年大学老年学院直属学习中心主任 张翔宇:企业里的、社区里的,包括像一些公共图书馆、艺术馆等,这些资源把它们盘活起来,把它的空余时段利用起来。老年大学其实就是去提供里面的教育内容,比如师资、课程、数字化的课程等。
送课上门 足不出户老有所学
针对部分行动不便,但有学习需求的高龄老人,广州老年大学通过“送课上门”的方式,为养老机构开展送课公益活动,让这部分老年群体足不出户也能老有所学。
在广州海珠区的这家养老院里,十几位“80后”老人正在认真学习山水画。85岁的何桂媛是班上的“三好学生”,每次上课前,她都会早早地叫护理员用轮椅送她到教室,等候上课。
正在耐心辅导老人们学习山水画的,是广州老年大学的山水画助教李英业。和他平时讲课不同,面对这些高龄老人,他会特意提高音量,放慢语速。
广州老年大学山水画助教 李英业:通过我们的服务,让更多老年朋友都能够参与到学习生活、娱乐、社会社交活动当中。
据了解,目前,广州市老年大学已为近10家养老机构了开展送课公益活动,课程包括书画、朗诵、形体舞、养生保健知识等。
“银发同学”学以致用 老有所为
采访中记者发现,很多“银发同学”都非常乐意把在老年大学学到的技能和知识,分享给身边有需要的人。能够学以致用、发挥余热,让他们非常有成就感和幸福感。
在南京市江北新区沿江街道润江社区里,67岁的梅祖镇正在为居民们现场讲解海姆立克急救法,以及心肺复苏的动作要领。这些专业的急救知识,都是他在浦口区老年大学学习的,并且取得了南京红十字会的救援证书。除了每周参加社区组织的志愿服务活动,给大家普及急救知识,梅祖镇还经常会把他在老年大学学到的智能手机应用等分享给社区里的老人,帮助他们解决实际生活中遇到的“数字化”难题。
南京市浦口区老年大学学员梅祖镇:利用自己学到的知识,到社区为百姓服务,为社区服务,教会大家救援知识,受到了广大市民的欢迎。
和梅祖镇一样,今年同样67岁的徐跃美,在南京浦口区老年大学学习京剧、越剧、声乐等课程已经十多年了,不仅戏曲功底越来越扎实,她还和班上的15名同学加入了江浦街道人民桥社区的文化志愿者团队。每逢节假日,她们就跟着社区下乡送戏、到敬老院参与慰问演出,把欢乐送到大家的身边。
南京市浦口区老年大学学员 徐跃美:没想到我们学到的知识还能够服务于社会,得到了老百姓的欢迎,我们很有成就感,同时也丰富了我们的老年生活。
在上海老年大学,今年67岁的黄凯学习摄影已经4年了。4年来,他在摄影技术不断提升的同时,也发挥所长服务社会。
上海老年大学学员 黄凯:居委会叫我去拍照,街道也叫我去拍照,学了以后老有所用,我心里也是乐滋滋的。
经过探索和实践,其实不少地方已经形成了老年教育的特色领域和品牌做法,但如何让老年教育驶入高质量发展的快车道,让“夕阳红”更美更精彩,还有不少工作亟待完善,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
(总台央视记者 李晶晶 王殿甲 冯成 丁然 景明)
编辑: 陈逸颖
来源:央视新闻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