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个历经半个世纪文坛艺坛风雨阳光的评论家,我一如既往要求自己,以无比的虔诚对待写作,以无比的坦诚对待内心,以无比的热诚对待生活,以无比的真诚对待世界。我也许会说错话,但一定不说假话、谎话、鬼话,少说空话、套话、官话,必须说真话,说人话。”今天上午,“呼唤真诚——毛时安从事文艺评论工作50周年暨舞台艺术评论研讨会”在文艺会堂举办,毛时安的一番真情剖白赢得了现场的热烈掌声。

2023年是著名文艺评论家毛时安从事文艺评论工作的第50个年头。1973年5月,25岁的青年工人毛时安在《美术资料》发表《众志成城 战无不胜——评油画》,这篇数百字的美术评论让他从此与文艺评论事业结缘。半个世纪,他痴心不改,把自己献给了文艺评论。他说,对“美”的不懈的热爱、追求、仰慕、言说,就是是我永远的初心。50年来,毛时安在文学、戏剧、美术等领域取得了大量评论成果,多次获得国家和省部级重大奖项,还参与了众多上海重大文艺创作项目、国家重要文化活动的策划和组织工作,为推动上海文艺繁荣发展、宣传扩大上海文化在全国乃至世界的影响力作出了重要贡献。

开幕式上,中国剧协分党组成员、副秘书长薛长绪,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副秘书长、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副主任袁正领致辞。上海艺术研究中心负责人向毛时安颁发收藏证书,毛时安和上海书画出版社负责人向主办单位代表赠送了新书《听潮——新海派美术评论》。上午的研讨会上,冯远(视频形式)、仲呈祥(书面形式)、陈东、王纪人、崔伟、荣广润、罗怀臻、周立民、陈家泠等9位专家分别从美术、戏剧、文学评论等角度对毛时安的文艺评论成就发表了观点和看法。
其中,中国美协名誉主席、中国文联原副主席冯远认为,毛时安的美术评论非常有文学性和可读性,“他非常理解画家,他写贺友直先生幽默以外的善良,写方增先先生内心对艺术的孤独追求,写程十发先生游弋在艺术与时代之间的国画,写朱屺瞻先生的宅心仁厚……都非常到位。”上海师范大学教授王纪人认为,毛时安是"一个文化跋涉者",先是在文学界起步,然后再转场到艺术界深造。在不断的位移中,使他得到了锻造。他广泛涉及小说、诗歌、散文、文论、美术、戏剧、影视等各种文体和各种艺术样式的评论。“他的评论往往具有一种在场性和接地感,因为他始终身处文学艺术创作团队和组织者的现场。”

研讨会上,来自京沪两地的作家、艺术家、评论家围绕“新时代的文艺评论如何与创作实践更紧密结合,更好地推动文艺创作的繁荣发展”“如何认识新时代文艺评论的时代背景并为其作出精准的定位,令其发挥更有效的作用”“如何让我们的文艺评论更具生气、更有文气,更接地气,更好地满足广大群众的口味和需求”“文艺评论工作者如何发扬批判性和建设性”等议题交流发言。大家一致表示,要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关于文艺工作的重要论述精神的引领下,加强文化自信自觉,牢牢把好文艺评论的“方向盘”,进一步打磨好文艺评论这把“利器”,推动文艺创作繁荣发展。正如仲呈祥所说,“为了推进社会主义文艺的繁荣发展,为了中国特色艺术学的学科建设,为了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时代和人民需要更多这样具有通才潜质和通才品质的文艺理论批评家。”也如毛时安所言,这次研讨会是对上海文艺评论家集体的肯定和期待。研讨会由上海市文化和旅游局、上海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上海市作家协会、上海市人民政府参事室指导,上海市戏剧家协会、上海市文艺评论家协会、上海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上海戏曲艺术中心、上海艺术研究中心、上海市剧本创作中心、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中心、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主办,上海文学艺术院、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上海文艺出版社和上海书画出版社协办。
【名家说时安】
濮存昕:一条绕回来的河
我们在演戏的时候,面对黑压压的观众,面对那暗处的一双双眼眸,可能得到热情的掌声,可能得到唏嘘的反应。但在谢幕时我常想:“哎呀,我听不到他们真正的评说。高人往往背身而去。”可是毛时安老师,他是高人,他并没有背身而去。他仿佛是一条河,又绕回来,在我们面前掀起浪花,能让我们听到他对这部作品发自内心的真切而真诚的观感。
毛老师认真地面对文艺的大千世界,留心细微地观察,冷静地思考,负责任地批评,并且由衷地用文字记述下自己的观感。我觉得他是用心灵来面对生命、面对世界、面对我们这个时代的。
仲呈祥:审时与言说
毛时安确实抓住了文艺理论批评主体的两个关键:一是视野、二是视点。前者指主体关注的历史、时代、环境和活跃于其中的人;后者指主体审视这些客观世界所持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是贯穿于主体“言说”之中的灵魂。
他的阅读量之大,鉴赏的戏剧、美术、音乐、影视作品之多,我敢说在同辈中当数一流。这种文学与艺术的深厚广阔的审美视野,为他独到的思想发现和美学发现的言说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像时安这样努力通晓文学艺术各门类的普通规律,并又能反过来相当娴熟地分析各门类的文艺作品和文艺现象,殊为不易。我想说,为了推进社会主义文艺的繁荣发展,为了中国特色艺术学的学科建设,为了落实习近平文化思想,时代和人民需要更多这样具有通才潜质和通才品质的文艺理论批评家。
尚长荣:一位敢说话、说真话的老朋友
时安兄具有深刻的文化思考,开阔的艺术视野,澎湃激扬、充满个性的文采。透过他的文字和言论,我看到了他对戏曲事业的拳拳之心、殷殷之情。我为有这样一位敢说话、说真话的老朋友感到幸运,这更是戏曲的幸运、文艺事业的幸运。
冯远:他的美术评论非常有文学性和可读性
时安酷爱美术,五十年前,他就是从美术评论起步的。他非常理解画家,他写贺友直先生幽默以外的善良,写我老师方增先先生内心对艺术的孤独追求,写程十发先生游弋在艺术与时代之间的国画,写朱屺瞻先生的仁心宅厚……都非常到位。他对海派绘画的宏观阐发,气势磅礴,充满新意。他还积极参与了海平线美术展、上海双年展、精神与品格油画展等众多重要画展的策划和组织工作。他的评论文字非常有文学性和可读性,能根据不同画种、不同画家,以不同风格的语言相对应,老老实实地讲真话,时不时有如华彩乐段般赏心悦目的文字。
汪涌豪:尽文字是爱
读毛时安的评论,感觉得到他年轻时的睿智和勃发的才情。它们虽继续在恣肆横溢,但随着年命增、阅世久,渐趋闳阔深沉,已然是潺湲其间的对异量之美的欣赏与对殊调之致的体恤。字里行间,满满的都是对作家艺术家的钦敬和对文艺的大爱。
藉此,在过去五十年,他有了许多朋友、更多读者。前者引他为知己,后者尊他为老师。至于我,面对将要到来的新的几十年,真希望他能于老成纷披外迎回他早年的锋芒。那些文字曾指示好的批评固然应洞悉世情、鼓励后进;更应指出缺陷,导正一切朝向光明的行进。毛时安已经这样做了,但他可以做得更好。
王纪人:寓理于情,情理混响
毛时安在专业领域里更多是以文艺评论家的身份出现的。他评论的对象早期多为文学范围内的作家作品,随着工作范围的跨界转移,他更广泛地涉及戏剧、绘画、影视等艺术领域,俨然成为全能型的评论家。毛时安担任过多种职务和工作,但并未消耗其人生、浪费其青春。相反,增加其历练,丰富其识见,拓展其眼界,然后把其所得渗入到文艺评论之中。与“就作品论作品”的评论相比,他的评论更有现场感和接地感,因为他的岗位始终在创作的现场。他善于把主观体验引申扩大,深入浅出,铺张扬厉,又能寓理于情,情理混响,更能引发读者的共鸣。
陈思和:从心所欲君和我
我们都出身于城市贫民家庭,始终未忘布衣青年岁月,是改革开放的国运让我们获得接受教育、成为知识分子的机缘,形成了做人的自觉之心。现在我们都到了从心所欲的年岁,希望我们能够有一次逾矩的机会,举杯同醉吧。欣慰莫名,特献诗一首,略表心意。诗曰:
杨浦青年难忘本,古稀有命草连根。
断金其利翻青史,鼎革维新展大鲲。
挥笔艺文评两界,求真信仰定乾坤。
从心所欲君和我,逾矩噙齖尽一尊。
毛时安简历:
学习情况:1948年生于上海,1968年杨浦中学高中毕业。20世纪70年代初开始参与上海沪东工人文化宫的工人业余文艺活动,担任杨浦区工人革命故事组组长,开始发表文艺评论。1978年考入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师从徐中玉、陈谦豫教授,治中国古代文艺理论。大学期间,在《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发表《现实主义的局限和现代主义的崛起》,在《文艺理论研究》发表《〈艺概〉和刘熙载的美学思想》(系该刊发表的第一篇由在校学生独立撰写的论文),在《名作欣赏》创刊号头条发表《文气、文风、文眼——柳宗元、欧阳修、苏东坡山水散文论》。
工作情况:1982年进入上海社会科学院从事《上海经济》编撰工作,后入该院哲学研究所美学研究室,转入该院文学研究所任编辑室主任、当代室主任、文化室主任。1988年及以后先后担任《上海文论》副主编、上海市作协副秘书长、上海艺术研究所所长、上海艺术创作中心主任、上海市文广局副巡视员,上海市政协常委、教科文卫体委员会副主任、文艺界召集人,上海市文联委员,上海市人民政府参事,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长期参与上海重大文学艺术创作项目和重要文化活动的管理、策划、组织工作。
著述情况:理论评论专著《引渡现代人的舟筏在哪里》《美学新变与反思》《情绪的风景》《长夜属于你》《城市的声音》《毛时安文集》(四卷)《火焰与温暖》《视野说》《野百合的春天在哪里》《敲门者》《攀登者》《中华诗词精粹—名家绘画点评本》;散文集《长夜属于你》《让上帝发笑去》《结伴而行》;主编《1991年中国小说》《正在消失的上海弄堂》(摄影作品集)《讲真话的上海文学》《上海文化通史》《前进中的上海文化艺术》《〈贞观盛事〉评论集》《昆剧〈班昭〉评论集》《外面的世界》等;为陈薪伊、赵化南、赵耀民、罗怀臻、陈西汀、黎中城、瞿新华、褚伯承、李莉、徐耿声、龚孝雄等著名剧作家、导演、戏剧评论家主编并撰写序文,包括《岁月留声》《良辰美景》《九十年代》《大音希声》《梦里春秋》《生命档案》《秋日私语》《乡音魅力》《寂寞行吟》《存档畅想》《寻梦留痕》等,出版《海上风》艺术文丛13卷。
获奖情况:论文《独特的生活画卷》获上海市作协“上海市优秀文学作品批评奖”,《中西表现美学及其影响下的绘画》获上海市文联“上海市优秀文艺作品美术评论奖”,《现代人的忧思和困惑》获田汉戏剧奖,《形式与功能》获“《萌芽》优秀作品奖”,《站在新世纪的门口》获上海市哲学社科奖,《我们的戏剧缺失了什么》获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一等奖(榜首),《关于文化发展和文艺创作的四个问题及其思考》获“曹禺戏剧奖理论评论奖”,《精神与品格》获文化部艺术司、《人民日报》文艺部“当代舞台艺术观察与思考”征文奖,《用艺术回答时代的精神诉求》获上海市文化发展基金会上海文艺评论专项基金文艺评论优秀作品一等奖以及上海市“三品”奖励,《对书籍的浓妍极态说“不”》获“华东报纸副刊好文章”一等奖。专著《引渡现代人的舟筏在哪里》获“全国青年优秀美学成果奖”。
作者:王永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