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
存5年不如存3年,长期存款利率“倒挂”为哪般
安徽时评2023-12-09 15:24:38

你知道,30多年前,银行一年期存款利率是多少吗?

10%!

父亲工作不久时,曾生出一个现在看起来很“佛系”的想法:如果努力工作,存够1万元,一年就会产生1000元的利息,按照当时的物价,每年1000元的收入足以应付开销,然后就可以“躺平”生活了。

站在2023年的最后一个月,回首这个想法,是不是觉得“荒诞”。

即将走过的这一年里,银行4次降息,存款利率已经跌至历史最低水平。

此刻,打开工、农、中、建、交等各大行官网,可以看到大部分一年期的存款利率基本已进入1%时代。

而长期存款的利率也是“比黄花瘦”。甚至出现“倒挂”现象——5年期比3年期存款利率低,3年期存款利率比2年期低。

比如,建行人民币存款整存整取3年期最高年利率是2.6%,5年存款最高年利率却只有2.25%;交行App整存整取人民币存款2年期利率最高2.35%,3年期利率最高却只有2.2%。

很多朋友问,存款利率还能回到3%吗?

中国人民银行前行长周小川曾给出答案:“中国可以尽量避免快速进入到负利率时代。”

利率“倒挂”,没那么多“阳谋”

通常,年底是各家银行“冲存款”的关键节点。这个时候去银行存钱,存款利率可能会比平常高一些。

今年,情况变了。

前不久,多家农商银行和村镇银行相继发布存款利率调整公告,对一年期、三年期和五年期的存款利率进行下调,下调幅度为10至40个基点不等。

这是之前国有大行和股份制银行对中长期定期存款挂牌利率大范围下调后,中小银行跟进下调存款利率。

引起更多人关注的是,不少银行出现定期存款长短期利率倒挂现象,即3年期定期存款利率高于5年期定期存款利率,与银行惯常的长期高息定价策略有所差异。这一现象引发舆论广泛关注,市场上也有各种各样的不同解读。

“倒挂”是银行主动控制成本的一种表现。

存、贷息差是银行的主要利润来源之一,若银行的存款利率不变,贷款利率越低,息差部分的利润也就越低。

看看数据:截至2023年三季度末,建设银行、工商银行、中国银行、农业银行、交通银行的净息差分别为1.75%、1.67%、1.64%、1.62%、1.3%,《合格审慎评估实施办法(2023年修订版)》中,净息差的评分“警戒线”为1.8%。

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数据也显示,今年第三季度,商业银行净息差为1.73%,较今年一季度、二季度均略降0.01%,处于历史低位。

贷款利率持续走低,存款利息不降,降的就是银行的利润空间。

值得注意的是,利润大幅下滑非但不利于银行自身的稳健运行,还可能拖累银行服务实体经济的可持续性。

而5年期的存款之所以低于3年期利率,是因为一旦利率长期下行,就相当于提高了银行负债的成本。若要维持利润,银行只能降低存款利率。

存款利率下调属于银行的主动、市场化行为,无需过度解读。

厘清变化逻辑,理性看待利率下行

理性看待此轮存款利率下行,要厘清利率变化的原因与逻辑。

利率不仅是资金的价格,更是重要的宏观经济变量,它决定着资金流向,对于宏观经济均衡以及资源配置有着重要的导向意义。

“倒挂”的一个大背景,是央行存款利率的市场化改革。

2015年10月份,金融管理部门放开对存款利率的行政性管制。随后,“市场利率定价自律机制”成立,多家金融机构自主协商,确定存款利率自律上限。最初的确定方式为“基准利率浮动倍数”,但此方式容易产生杠杆效应,因此,存款利率自律上限的形成方式又被优化为“基准利率加基点”。

2022年4月,存款利率市场化调整机制建立,自律机制成员银行参考两种利率,合理调整存款利率水平。一是债券市场利率,以10年期国债收益率为代表;二是贷款市场利率,以1年期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为代表。

近年来,市场利率整体下行,存款利率的下行也在预期之内。

我国是超大型经济体,货币政策必须坚持“以我为主”。2022年全球主要央行持续大幅加息,但考虑到彼时的经济总需求仍较为疲弱,我国非但没有简单地跟随加息,反而降低利率,这为降低实体经济融资成本、稳住宏观经济大盘提供了有力支撑。

近期召开的中央金融工作会议强调,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做好金融工作必须以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

利率市场化是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核心内容之一。要持续深化利率市场化改革,引导融资成本持续下降,不断提升货币政策支持实体经济发展质效。

风物长宜放眼量。存款、贷款利率下行,既有助于推动实体经济综合融资成本稳中有降,也有利于推动经济发展恢复向好,这也与投资者的长期利益相一致。

可能有人会问,“那现在,还有什么放钱的好路子?”

国内金融市场化改革快速推进,金融产品不断丰富,收益与风险更加匹配,也就是说高收益必然伴随更高风险。客观上要求普通投资者需要平衡好投资风险与收益关系,在充分考虑自身风险承受能力和流动性需求情况下,多元化投资组合,以获取较为稳定和可预期的收益。

选稿:郑闻文
知识产权、免责声明以及媒体合作联系
继续了解
知识产权声明

【知识产权声明】

除本司(指上海东方网股份有限公司)另行声明外,本司网页及客户端产品(以下简称“本网”),包括但不限于东方新闻、翱翔、东方头条等,所涉及的任何资料(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标、图片、照片、音频、视频、图表、色彩组合、版面设计、商标、商号、域名等)的知识产权均属本司和资料提供者所有。未经本司书面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镜像或以其他任何方式非法使用东方网的上述内容。对于有上述行为者,本司将保留追究其法律责任的权利。

东方网、东方新闻、翱翔,以上均为本司享有权利之合法商标,未经本司书面授权,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使用上述商标,或将上述商标用作网站、媒体名称等。

【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东方网”或“东方新闻”或带有东方网LOGO、水印的所有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版权均属本司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其他任何形式的法律实体和个人未经本司书面授权均不得转载、链接或以其他方式复制传播。与我司签订有关协议或已经获得本司书面授权许可的媒体、网站或其他任何形式的法律实体和个人,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且必须注明来源“东方网”。其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意味着本司赞同其观点或认可其内容的真实性。如果其他媒体、网站或其他任何形式的法律实体和个人使用,必须保留本司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全部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稿件来源:东方网”,本司将依法追究责任。

2、擅自使用东方网名义转载不规范来源的信息、版权不明的资讯,或盗用东方网名义发布信息,设立媒体账号等,本司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3、鉴于本网发布主体、发布稿件来源广泛,数量较多,如因作者联系方式不详或其他原因未能及时与著作权拥有者取得联系,或著作权人发现本网转载了其拥有著作权的作品时,请主动来函、来电与本司联系,或与本司授权的中国文字著作权协会联系,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我方将及时处理。
中国文字著作权协会联系方式:
联系人:赵洪波 唐亚静
地 址:北京西城区珠市口西大街120号太丰惠中大厦1027-1036室
联系电话:010-65978917
邮 箱:wenzhuxie@126.com

4、本网所有声明以及其修改权、更新权及最终解释权均属本司所有。

【媒体合作】

本司为尊重保护著作权,鼓励有益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物质文明建设的作品的创作和传播,促进互联网良性发展,本着平等互惠、资源共享的原则,诚邀各类媒体、网站、单位、个人与本网建立友好的合作关系。
媒体合作、内容转载请联系
联系人:杨老师
联系电话:021-228997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