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
金宇澄:最近10年里,画画比写作更有吸引力
东方网2023-11-24 20:19:17

东方网记者包永婷11月24日报道:“建筑就是用再多文字描述,不如一幅画这么清晰。当时《繁花》是因为这个原因,我画了一些插图。虽然我没受过训练,画出了这些作品。最近10年里,对我来说,画画比写作更有吸引力。”作家、画家金宇澄在“繁花——金宇澄绘画展”现场表示,“我们每个人都应该是这样:从事某个工作,如果有一天发现对其他事情感兴趣,完全可以做的。”

“繁花——金宇澄绘画展”今天(24日)在上海东一美术馆开幕。本次展览是金宇澄绘画原作最完整的集中呈现,精选了他近10年创作的12个系列、200余幅原作,演绎他画笔下的旧梦新影,勾勒出艺术家的创作变迁。这也是金宇澄迄今为止最大规模的展览,观众可以看到他的“下乡生活”“江南旧梦”与“沪上独白”。此外,与小说《繁花》相关的诸多手稿、设计等以最全面的面貌展出。

过去十年,《繁花》已然成为最火的严肃文学IP,被改编成舞台剧在不同城市上演,而由王家卫导演的同名电视剧也将上映。身处热闹与喧哗,金宇澄始终“不响”,他沉迷于绘画中,无法自拔。“我对美术特别感兴趣。年轻时候认识的几乎都是喜欢文学的朋友。现在想想,如果当时认识几个画家朋友的话,可能那时候就开始画画了。”

本次展览展出的《梧桐与无花果》作于1976年,是目前保留下来金宇澄最早的一件草稿。而他真正绘画的起点则是为《繁花》配图。十年前,借长篇小说《繁花》出版之机,金宇澄近乎速写的插画,勾勒上海的旧影,与小说形成特别的互文,但他的目标不止于此。过去十年间,他创作了一系列从尺幅、题材、媒介到画法各异的图像系统。

金宇澄坦言:“我是个没计划的人,要做这个事情就把它做好。现在转移到绘画上,完全是因为喜欢和感兴趣。早期画过一些插图,是为了打捞记忆。之后,有了更多想法,以更大幅的画作去制造空间和语境。”

艺术评论者指出,金宇澄的画并非文字、文学的替代或增补,而是它首先将自己从文字中区分开来,它以文字的终点为起点,而后建构起自身。他的绘画痴迷于“现场与细节”,充满层层叠叠的叙事,他将历史回忆、现实洞察与未来想象,跨时空交织起来,形成一个个超现实的世界剧场。

艺术史学者尹吉男认为:“金宇澄的画很复杂,有那种洞悉人情世故的老辣。作品的每个局部都不是简单的画面,在形式上、内容上相互嵌套着,像人的神经一样复杂,思维极其缜密,充满了‘心机’,这种复杂跟天趣正好是矛盾的,但他结合地很完美。”

近两年,金宇澄的兴趣转移到灰调的系列。在一幅“蒸汽朋克”般的作品《背影》中,时间仿佛回到了1930年代的世界工厂车间,机械管道相互穿插缠绕,秩序井然,淡淡的黑白灰透出冷峻感。它很复杂,又很简洁,似有隆隆巨响把你带回大机械时代,又仿佛忽然寂静地停在机械世界之外的另一世界。

在《北风》中,艺术家徐累一眼认出“这幅画画得很复杂”。这是几经调和后冬天独有的色调,巧妙协调了自然与心理的色调,黑黑的窗口站着小小的人,没人知道窗内发生了什么。大俯瞰的全景视角下,一双巨手探入画内,环抱着鳞次栉比的房屋,没有任何投影,每一座小房子都扎扎实实地矗立在北风中。建筑师马岩松也说,“从建筑角度看,《北风》这幅画是一座城市的鸟瞰,房屋带着透视,乍一看好像我们很熟悉的建筑画,但是你又仿佛能看到城市里人的生活,他的角度非常特别。”

正如金宇澄所说:“我的兴趣并不在于画得多像,而是把我的想法画出来,或者融合在一起。”看金宇澄的画,不在于精致的形式语言或是图像解读,而是一种整体性,他从不停留于一种碎片化的、孤立的弱叙事性,其叙事绵密、悠长,观念层层叠叠,与超现实主义风格相糅合,构成了庞大的绘画宇宙。无处不在的隐喻与好奇,构成了金宇澄作品中的诗意与哲思。

“我们能够从金宇澄的绘画中感受到趣味,感受到能量,感受到那种打动人心的东西。你看每一张画很容易把你抓住,它的颜色,它的线条,它的造型,然后让你走进他的世界。”策展人谢晓冬表示,如果观众用心去看这些作品会看得很过瘾,因为它不断地把人们带到从未见到过的场景或时空中去,让人感受到艺术之美。

“繁花——金宇澄绘画展”由东一美术馆与云杪文化联合主办,将持续至2024年1月28日。

作者:包永婷
选稿:朱燕亮
知识产权、免责声明以及媒体合作联系
继续了解
知识产权声明

【知识产权声明】

除本司(指上海东方网股份有限公司)另行声明外,本司网页及客户端产品(以下简称“本网”),包括但不限于东方新闻、翱翔、东方头条等,所涉及的任何资料(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标、图片、照片、音频、视频、图表、色彩组合、版面设计、商标、商号、域名等)的知识产权均属本司和资料提供者所有。未经本司书面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镜像或以其他任何方式非法使用东方网的上述内容。对于有上述行为者,本司将保留追究其法律责任的权利。

东方网、东方新闻、翱翔,以上均为本司享有权利之合法商标,未经本司书面授权,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使用上述商标,或将上述商标用作网站、媒体名称等。

【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东方网”或“东方新闻”或带有东方网LOGO、水印的所有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版权均属本司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其他任何形式的法律实体和个人未经本司书面授权均不得转载、链接或以其他方式复制传播。与我司签订有关协议或已经获得本司书面授权许可的媒体、网站或其他任何形式的法律实体和个人,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且必须注明来源“东方网”。其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意味着本司赞同其观点或认可其内容的真实性。如果其他媒体、网站或其他任何形式的法律实体和个人使用,必须保留本司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全部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稿件来源:东方网”,本司将依法追究责任。

2、擅自使用东方网名义转载不规范来源的信息、版权不明的资讯,或盗用东方网名义发布信息,设立媒体账号等,本司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3、鉴于本网发布主体、发布稿件来源广泛,数量较多,如因作者联系方式不详或其他原因未能及时与著作权拥有者取得联系,或著作权人发现本网转载了其拥有著作权的作品时,请主动来函、来电与本司联系,或与本司授权的中国文字著作权协会联系,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我方将及时处理。
中国文字著作权协会联系方式:
联系人:赵洪波 唐亚静
地 址:北京西城区珠市口西大街120号太丰惠中大厦1027-1036室
联系电话:010-65978917
邮 箱:wenzhuxie@126.com

4、本网所有声明以及其修改权、更新权及最终解释权均属本司所有。

【媒体合作】

本司为尊重保护著作权,鼓励有益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物质文明建设的作品的创作和传播,促进互联网良性发展,本着平等互惠、资源共享的原则,诚邀各类媒体、网站、单位、个人与本网建立友好的合作关系。
媒体合作、内容转载请联系
联系人:杨老师
联系电话:021-228997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