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
这座“绿丘”,连接城市与江岸丨上海杨浦生活秀带国家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区建设
上海杨浦2023-11-19 12:25:43

图片

2020年9月,杨浦区以“生活秀带”为主题入选首批国家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区创建名单,创建范围涵盖不可移动文物和工业遗产87处。创建以来,杨浦以全方面摸底、全要素保护、全方位赋能、全周期管理,全民性创建,推动工业遗产大规模保护和活化利用。

图片

坚持“保护第一、加强管理、挖掘价值、有效利用、让文物活起来”的文物工作要求,挖掘阐释不可移动文物背后的深厚历史内涵,大规模推进工业遗产成片保护和再利用。从保护为主,向保护为主、有效利用并重转化,在新旧功能转化中让老建筑获得新生命,激发新活力。

“工业锈带”蝶变为“生活秀带”

百年老建筑怎样焕发新生?

今天,我们一起走进

绿之丘

眺望美景,感受绿意

绿之丘位于杨树浦路1500号,前身是建造于1995年的上海海烟机修厂仓库。以往,这座建筑横亘在杨浦滨江边,当时的它既缺乏明确的工艺价值,也不具备明显的建筑美学特征,对滨江岸线造成巨大的压迫感,阻隔了城市到江岸的联系。

图片图片

新旧对比

在盘活工业建筑和减量发展的大背景下,2016年-2019年期间,通过斜向切削,该建筑形成引导城市空间向滨水延伸的态势,并覆盖绿植,使得整个建筑犹如一座巨大的绿丘。

“绿之丘”以其独特的工业历史印记、良好的滨江景观视野吸引社会各方的青睐,将原本的封闭空间转变为向市民群众开放的生态公共空间。

图片

强化公共属性区分竖向权属

创造性地提出垂直划分土地使用权属,通过让城市道路下穿现有建筑的方式化解冲突,使该项目成为协调历史建筑保护与市政道路上盖建筑物相关规定的成功案例。

图片

“绿之丘”的垂直使用土地使用权:机动车道穿越建筑底层

图片

融入城市空间创造漫游体验

聚焦建筑、水岸与人三者间空间整体和谐关系的建构,以斜向梯级削切的方式,减少 50%的建筑体量,形成层层跌落的景观平台,引导人们直达江岸,打破以往“临江不见江”的状态。

图片

立体错落的绿化阶梯平台

图片

集约复合功能服务社会需求

设立多种公共空间,满足不同使用人群的需求。吸引众多文化艺术活动,举办各种文化活动、演出活动、党建活动。

图片图片图片

多种功能引入

百年前,中国第一家官督商办的机器造纸局、中国第一座现代化水厂、远东最大的火力发电厂、远东第一大煤气厂、远东最大制皂厂……相继在杨浦滨江诞生。如今,江畔“工业锈带”蝶变为“生活秀带”,一批百年工业遗产通过“活化利用”,成为极具特色的空间场域,书写新旧和谐的共生篇章。

一直以来,杨浦推动区域文物资源集中连片有效保护和合理利用,通过保护修缮、挖掘价值、复现肌理、活化利用,推进大规模的工业遗产转化,将百年工业文明的深厚基因注入这片“人人共建”“人人共治”“人人共享”的诗意之地,构筑了面向人民、服务发展、活力涌动的新型滨江空间。

图片

选稿:潘子慧
知识产权、免责声明以及媒体合作联系
继续了解
知识产权声明

【知识产权声明】

除本司(指上海东方网股份有限公司)另行声明外,本司网页及客户端产品(以下简称“本网”),包括但不限于东方新闻、翱翔、东方头条等,所涉及的任何资料(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标、图片、照片、音频、视频、图表、色彩组合、版面设计、商标、商号、域名等)的知识产权均属本司和资料提供者所有。未经本司书面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镜像或以其他任何方式非法使用东方网的上述内容。对于有上述行为者,本司将保留追究其法律责任的权利。

东方网、东方新闻、翱翔,以上均为本司享有权利之合法商标,未经本司书面授权,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使用上述商标,或将上述商标用作网站、媒体名称等。

【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东方网”或“东方新闻”或带有东方网LOGO、水印的所有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版权均属本司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其他任何形式的法律实体和个人未经本司书面授权均不得转载、链接或以其他方式复制传播。与我司签订有关协议或已经获得本司书面授权许可的媒体、网站或其他任何形式的法律实体和个人,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且必须注明来源“东方网”。其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意味着本司赞同其观点或认可其内容的真实性。如果其他媒体、网站或其他任何形式的法律实体和个人使用,必须保留本司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全部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稿件来源:东方网”,本司将依法追究责任。

2、擅自使用东方网名义转载不规范来源的信息、版权不明的资讯,或盗用东方网名义发布信息,设立媒体账号等,本司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3、鉴于本网发布主体、发布稿件来源广泛,数量较多,如因作者联系方式不详或其他原因未能及时与著作权拥有者取得联系,或著作权人发现本网转载了其拥有著作权的作品时,请主动来函、来电与本司联系,或与本司授权的中国文字著作权协会联系,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我方将及时处理。
中国文字著作权协会联系方式:
联系人:赵洪波 唐亚静
地 址:北京西城区珠市口西大街120号太丰惠中大厦1027-1036室
联系电话:010-65978917
邮 箱:wenzhuxie@126.com

4、本网所有声明以及其修改权、更新权及最终解释权均属本司所有。

【媒体合作】

本司为尊重保护著作权,鼓励有益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物质文明建设的作品的创作和传播,促进互联网良性发展,本着平等互惠、资源共享的原则,诚邀各类媒体、网站、单位、个人与本网建立友好的合作关系。
媒体合作、内容转载请联系
联系人:杨老师
联系电话:021-228997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