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
黄浦江究竟是不是上海的母亲河?探寻人文艺术与城市之美
上观新闻2023-11-12 16:57:00

“上海人最大特点是热爱生活,所有美好的设计都要从生活中来。”建筑师俞挺说。1111日,在全新落成的“西岸漩心”,由上海广播电视台《印象》节目主办的“人文艺术与城市气质"论坛举行。

正值西岸艺术与设计博览会创办十周年,“人文艺术与城市气质"论坛上,包括建筑师俞挺、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馆长龚彦、当代艺术家丁乙、作家陈丹燕等不同专业领域的嘉宾齐聚一堂,共同探讨艺术人文与城市气质在当下语境之中如何相互作用的可能性。

现场

上海缘何成为中国当代艺术最重要的城市?

在龚彦看来,美术馆是城市的产物,“美术馆与生俱来带有再现城市的使命,要给城市带来不一样的可能性。”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由始建于1897年的原南市发电厂改造而来,见证了上海从工业到信息时代的城市变迁。作为新城市文化的“生产车间”,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擅长和致力于策划与城市有关的主题展览,近期刚刚结束的“摩登巴黎1914-1945:建筑、设计、电影、时尚”大展,为有着“东方巴黎”之称的上海,提供了现代城市主义与城市气质的探讨样本。龚彦说:“不是说一座美术馆要解读一座城市,而是要让人看到城市的可能性、未来,而且要具有跨时空解读的维度。”

在上海出生长大的丁乙,艺术作品“城市系列”通过带有现实主义色彩的视觉符号,记录了艺术家与城市之间的互动,呈现出中国城市结构和城市化进程的时代性思考。“我从小生活在上海,小时候唯一的梦想是做艺术家。”丁乙回忆,“早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初的时候,艺术家作品都是画风景、画人物等。而我最有兴趣的是画上海的街道,因为街道有故事。上海街道的故事也最终带着我走向所谓的抽象艺术。”

对丁乙来说,上海给了他无穷的创作源泉。“我早年画风景,后来转向抽象、形式主义,又过了十年后再度回到城市化的表达。”丁乙说,“1998年开始,我发现这座城市的发展速度越来越快,哪怕是一个抽象的艺术家也不能描绘巨大的城市化进程。有外地的朋友来,我开车带他们走延安路高架到中山东一路,看到所谓上海第一弯,所有人都震撼。当时我觉得作为上海人很自豪。”

丁乙坦言,自己差不多用了12年时间,才用油、光、色的语言表现城市化进程,跟随上海城市发展步伐。“当代艺术建立在工业文明基础上,可以创造新的文化、新的景象,上海非常适合发展当代艺术。这也是为什么近些年上海成为整个中国当代艺术最重要的一座城市。”

黄浦江是母亲河吗?

陈丹燕以独特的“田野调查”式写作方式,在上海的街巷中捕捉中西合璧的文化痕迹,触摸和平饭店、武康大楼中历史的厚重。二十多年的时间里,陈丹燕用小说、人物传记、散文和游记等不同文体形式,写尽上海的繁华、跌宕与摩登,用文字将人间烟火编织成一首长诗般的歌。

“走访武康大楼的时候,同时做了一件事,跟着当时还健在的曹景行老师一起做了45集的短视频,沿着黄浦江一路走过来。曹老师就问我一个问题:我们寻江,黄浦江是我们的母亲河吗?我说,大家都说黄浦江是上海的母亲河。”陈丹燕就这个问题又去请教了同济大学的一个老师。“他说,我不能回答你这个问题,但我可以告诉你一件事,上海地图这么多年变化很大,只有一样东西是没变的,就是黄浦江的弯道和流向。河流没变,所以河流两边再怎么规划也都是围绕着这条河流。这条河流会决定这个城市的气质。”

俞挺自诩为“魔都重度热爱症患者”。他的代表作品包括《梦想改造家》里容纳下四代同堂温情的烟火水塔房、“最美地铁站”15号线吴中路站、“最美书店”钟书阁、“最高书店”朵云书院、“月光宝盒“徐家汇书院、思南书局诗歌店,以及近期焕新归来的上海书城等。他常年致力于“以魔幻现实主义,创造日常奇迹”,关注城市环境改造和建筑对人的关怀,在设计中留住城市文脉和其中的人文故事。论坛举办地、新落成的西岸漩心由俞挺和托马斯·赫斯维克(Thomas Heatherwick)共同完成。俞挺说:“上海的建筑师们总是处在大众评价的漩涡之中。优秀的建筑师和我喜欢的上海和漩涡有个共性,就是即便身处于漩涡之中,最终总能达到一个平静,展现出好的态势。所以我用漩涡作为主题,展厅外面用机器人雕刻石材做出漩涡的形状。在二楼可以看到,一朵朵涟漪绽放,漩涡过去之后是平静。我用象征主义表达上海这个城市在漩涡之中逆流而上、与众不同的平静和美丽。”


2024“城市艺术之旅一一美术馆博物馆季"特别节目全新启动

近年来,上海广播电视台在打造、传播“上海文化”品牌上深耕不辍。论坛现场,上海广播电视台纪录片中心党总支书记、主任王立俊表示,水润万物无声,也赋予了这座城市海纳百川的胸襟和蓬勃的艺术生态。“在上海这座城市,艺术可以是诗与远方,也可以是家门口触手可及的一个雕塑、一个艺术装置甚至是墙面彩绘。希望每一个生活在这座城市的人,都可以在这里看到艺术的无限可能。”

一座城市的人文历史越丰富越绵长,城市的气质也就越醇厚越独特。《印象》节目专注于呈现文学、绘画、电影舞蹈、音乐、戏剧、建筑、时尚设计等多重领域的独特见解与成就,将文化与人、与城市之间互为依存的关系,用访谈的形式记录下来。此次论坛上,《印象》节目联合上海博物馆、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龙美术馆、宝龙美术馆、复星艺术中心、HOW昊美术馆发布了特别策划“2024城市艺术之旅——美术馆博物馆季”,将聚焦申城各大顶级博物馆及美术馆,展现其背后的历史故事、艺术藏品、文化魅力,借由镜头深入场馆内部,展开一场独特的人文艺术旅程。节目预计于2024年内完成并播出。

知识产权、免责声明以及媒体合作联系
继续了解
知识产权声明

【知识产权声明】

除本司(指上海东方网股份有限公司)另行声明外,本司网页及客户端产品(以下简称“本网”),包括但不限于东方新闻、翱翔、东方头条等,所涉及的任何资料(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标、图片、照片、音频、视频、图表、色彩组合、版面设计、商标、商号、域名等)的知识产权均属本司和资料提供者所有。未经本司书面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镜像或以其他任何方式非法使用东方网的上述内容。对于有上述行为者,本司将保留追究其法律责任的权利。

东方网、东方新闻、翱翔,以上均为本司享有权利之合法商标,未经本司书面授权,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使用上述商标,或将上述商标用作网站、媒体名称等。

【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东方网”或“东方新闻”或带有东方网LOGO、水印的所有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版权均属本司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其他任何形式的法律实体和个人未经本司书面授权均不得转载、链接或以其他方式复制传播。与我司签订有关协议或已经获得本司书面授权许可的媒体、网站或其他任何形式的法律实体和个人,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且必须注明来源“东方网”。其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意味着本司赞同其观点或认可其内容的真实性。如果其他媒体、网站或其他任何形式的法律实体和个人使用,必须保留本司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全部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稿件来源:东方网”,本司将依法追究责任。

2、擅自使用东方网名义转载不规范来源的信息、版权不明的资讯,或盗用东方网名义发布信息,设立媒体账号等,本司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3、鉴于本网发布主体、发布稿件来源广泛,数量较多,如因作者联系方式不详或其他原因未能及时与著作权拥有者取得联系,或著作权人发现本网转载了其拥有著作权的作品时,请主动来函、来电与本司联系,或与本司授权的中国文字著作权协会联系,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我方将及时处理。
中国文字著作权协会联系方式:
联系人:赵洪波 唐亚静
地 址:北京西城区珠市口西大街120号太丰惠中大厦1027-1036室
联系电话:010-65978917
邮 箱:wenzhuxie@126.com

4、本网所有声明以及其修改权、更新权及最终解释权均属本司所有。

【媒体合作】

本司为尊重保护著作权,鼓励有益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物质文明建设的作品的创作和传播,促进互联网良性发展,本着平等互惠、资源共享的原则,诚邀各类媒体、网站、单位、个人与本网建立友好的合作关系。
媒体合作、内容转载请联系
联系人:杨老师
联系电话:021-228997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