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
应届AI人才博士年薪涨至上百万!多地丈母娘出手
第一财经2023-11-10 19:53:00

作者 |第一财经 刘佳

未来世界是人工智能的,但归根到底还是人才的。

“比较夸张,一个博士生如果是在这个领域对口,刚毕业出来,起薪200万还是能看得见的,这还不算股票。” 同道猎聘集团董事会主席兼CEO戴科彬说,现在AI人才确实水涨船高。

中关村人才协会项目总监陈文杰也提到,在近期组织的一场产业级大模型相关活动中,有北大软件工程相关实验室的教授提到,“他们的团队现在已经出现了学生还没毕业,已经有大公司几百万去挖他的人了。”

早在年初,中国的大模型从业者和投资人已经频频踏上了往返中美的航班,一方面是去硅谷交流取经,另一方面则是招募AI技术人才。

动辄上百万的薪酬福利、股权激励,和供需不匹配导致的人才缺口问题,让猎头市场也变得忙碌。有猎头表示,一个人工智能的相关人才往往被好几家猎头公司争抢,想要为企业成功找到一个人工智能候选人,往往要花2-6个月时间,行业面临着比较大的寻访压力。

“抢人大战”中,和从业者、猎头一样敏锐的,甚至还有北京、杭州等地的丈母娘们。她们出入AI行业大型会议,手举标语牌开出丰厚条件,希望在AI人才中觅得佳婿。

而在一波波抢人热潮的背后,面对人才缺口,如何培养AI相关技术人才与应用人才也成为新的挑战。

招人难:5个岗位争夺2个人才

初冬的北京,最低气温已至零度以下,在工信部工业文化发展中心工业元宇宙协同发展组织的会议室里,AI应用工作组一场关于AI人才培养的话题讨论火热。

戴科彬和陈文杰的发言,让不少在场人士感同身受。

AI应用工作组执行组长、行行AI创始人李明顺提到,自己投了不少博士的项目,普遍反映AI人才难找。

作为人工智能的核心,算法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智能化程度的天花板,算法工程师决定了人工智能企业发展的上限,目前算法岗人才紧缺尤为突出。与此同时,在应用方面也亟待相关人才培养。尤其是伴随“百模大战”的打响、大模型应用的不断深入,在企业与个人的实践过程中,让大模型技术实现产业应用落地存在着巨大的鸿沟。鸿沟源于对AI新技术的认知不足、对新技术的掌握不够以及对新技术应用上的各种挑战。其中一大痛点就是AI人才特别稀缺。

开普云未来科技研究院副院长倪金松谈及,自己在招聘AI人才当中,急需大模型的算法工程师,更细分还包括底层的算法开发如模型训练、调优、推理加速等等,但招人中会发现,“可能四五百个人里面会有一个是做这个领域的,而且可能只是在某一个方向上有所涉猎,还不是全面性的。”此外,企业里AI的产品经理、架构师也几乎没有现成的,目前是由企业自己来培养。

猎豹移动集团副总裁李婷刚刚结束校招,她举了个例子,“17个人投简历,只有2个人稍微能够专业对口,但也并不是高端的技术人才,而是偏向于产品,偏向于项目管理的人才。”

此前出门问问CEO李志飞也提到类似的人才现状,目前AIGC领域里计算机相关学科背景的人才较多。但是由于AIGC对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多元化,不仅需要传统的计算机科学和数据科学方面的人才,还需要具备AI模型优化、自然语言处理、机器人操作系统等综合多方面知识和经验的人才。

除了“自带光环”的大厂之外,创业公司为了能够招到人才也颇为不易。例如王小川创立的百川智能选择宣布获得阿里、腾讯、深创投等3亿美元融资的同时,借投资“背书”对外公布了启动2024校招的消息,招揽自然语言处理、计算机视觉、强化学习、基础架构等多个人工智能关键技术方向。

AI人才的稀缺性决定了其身价水涨船高。猎聘发布的报告显示,人工智能人才需求是五年前的近3倍,从AIGC整体需求来看,2023年1-8月,AIGC新发职位同比增长139.76%,其中IT/互联网/游戏行业的AIGC新发职位占比最多。

从平均年薪来看,模型层、应用层、基础层AIGC职位平均招聘年薪分别达到了46.63万、43.35万和33.92万。其中深度学习、图像算法、自然语言处理(NLP) 招聘平均年薪均超50万。

而根据11月初脉脉高聘人才智库发布《2023泛人工智能人才洞察》显示,2023年1-8月,新发AI岗位平均月薪超4.6万元,但人才供需比仅为0.39,而2022年时这一数字还是0.63,这相当于现在5个岗位争夺2个人才。

培养AI应用人才迫在眉睫

根据麦肯锡公司此前发布的报告,2030年中国的AI人才缺口可能多达400万人——预计中国对熟练AI专业人员的需求将增至2022年的6倍,达到600万,但2030年的人才供应量仅能达到200万,因此缺口达400万人。

AI人才紧缺的背后,多位行业人士在接受第一财经记者采访中提到,从AI人才培养体系来看,目前鲜有学校或机构拥有成体系的、能够与产业结合的AI人才培养计划,即使是AI大模型行业内部自发的人才培养,也还没有成体系发展。

学堂在线运营总监李新娟表示,在其慕课平台上大部分课程都是高校产出,特点在于系统和科学化,但问题在于离产业界比较远,尤其是新兴的AI技术的发展,只能提供关于底层算法、原理等课程,结合产业界的课程从高校角度来讲难以产出,但同时用户又有着非常大的需求。

学科网数据中心总监王庆也提到,这一轮以ChatGPT为代表的AI爆发后,不仅是在高校或机构对此十分关注和展开研究,包括基础教育领域,自己接触到很多中小学老师以及国家鼓励职业教育方面,对于 AI的教材,或是AI教育的规范标准和课程标准是空白的。

面对供不应求的现状,如何破解人才难题?

当记者向ChatGPT提问对于AI人才培养的建议时,AI给出的回答包括了学习基础知识、开展独立研究、学习数学和统计学、社交与合作、获得实践经验、了解伦理和法规等诸多方面。

在教育领域,李新娟和王庆都提到,空白也意味着大量的机会,期待相关部门以及产业界、教育界等多方形成合力,培育AI人才。

尽管目前AI高端人才紧缺,但清控至道教育科技副总裁秦宝波对于前景十分乐观。他透露,今年清华有一个特别大的趋势,就是不少高分学生都进了电子信息相关专业,而不是经管,这意味着未来大量AI高质量人才源源不断地输出。

尽管目前成体系的社会组织还没有出现,但产业界内部轰轰烈烈的“自变化”已经开始了。据第一财经记者了解,一些公司内部已经从“一把手”开始,组织算法工程团队进行学习,培养所有员工实现AI应用技能的落地,从学会与AI沟通能力和编写Prompt提示词能力做起,利用AI工具提升效率。

腾讯设计总监任婕就提到,很难从市面上真正找到一些成熟的AIGC人才,因此她所在的团队内部自我学习,自我提升已经跑起来了。

此前APUS CEO李涛告诉第一财经记者,在All in AI的背景下,公司要求连行政人员也必须考虑人工智能如何改进自己的工作,并要将员工使用人工智能的程度与涨薪直接挂钩。

而不久前百度CTO王海峰对记者透露,百度将与产学研各界密切合作,深化产教融合,为社会再培养500万大模型人才,让人工智能结出更多产业果实。

此外,据记者了解,相关《AI应用人才从业能力评估》标准也在征集中。

从产业链人才分工的角度来看,AI应用人才与AI算法人才应当区别培养,实现不同的社会价值。例如,AI应用人才不必过分深陷于算法和理论的钻研,而更应注重如何将AI技术和成熟产品应用精准高效地应用于产业实践中,帮助企业家实现降本增效,增强企业竞争力。

这也意味着未来AI人才的培养需要在各行各业中全面展开。无论是金融、零售、电商、医疗、教育等服务业,还是制造、能源、交通等纵向产业。而这将带来一些人类工作岗位的消亡和新兴职位的诞生。

以广告设计行业为例,小象智合副总裁郝晓伟告诉记者,过去做设计和客户来回沟通一个定稿,可能一个月都定不下来,现在有了AIGC的帮助,设计师一两天就能完成,极大提升了效率。他认为,真正有能力的设计师并没有因为AI失业,而是AI将人类设计师的能力边界无限放大。对于AI应用的人才来说,未来将更加考验的是整个产品整合的组织能力,而不是某个具体单项的工作任务。

选稿:夏阳
知识产权、免责声明以及媒体合作联系
继续了解
知识产权声明

【知识产权声明】

除本司(指上海东方网股份有限公司)另行声明外,本司网页及客户端产品(以下简称“本网”),包括但不限于东方新闻、翱翔、东方头条等,所涉及的任何资料(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标、图片、照片、音频、视频、图表、色彩组合、版面设计、商标、商号、域名等)的知识产权均属本司和资料提供者所有。未经本司书面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镜像或以其他任何方式非法使用东方网的上述内容。对于有上述行为者,本司将保留追究其法律责任的权利。

东方网、东方新闻、翱翔,以上均为本司享有权利之合法商标,未经本司书面授权,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使用上述商标,或将上述商标用作网站、媒体名称等。

【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东方网”或“东方新闻”或带有东方网LOGO、水印的所有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版权均属本司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其他任何形式的法律实体和个人未经本司书面授权均不得转载、链接或以其他方式复制传播。与我司签订有关协议或已经获得本司书面授权许可的媒体、网站或其他任何形式的法律实体和个人,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且必须注明来源“东方网”。其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意味着本司赞同其观点或认可其内容的真实性。如果其他媒体、网站或其他任何形式的法律实体和个人使用,必须保留本司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全部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稿件来源:东方网”,本司将依法追究责任。

2、擅自使用东方网名义转载不规范来源的信息、版权不明的资讯,或盗用东方网名义发布信息,设立媒体账号等,本司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3、鉴于本网发布主体、发布稿件来源广泛,数量较多,如因作者联系方式不详或其他原因未能及时与著作权拥有者取得联系,或著作权人发现本网转载了其拥有著作权的作品时,请主动来函、来电与本司联系,或与本司授权的中国文字著作权协会联系,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我方将及时处理。
中国文字著作权协会联系方式:
联系人:赵洪波 唐亚静
地 址:北京西城区珠市口西大街120号太丰惠中大厦1027-1036室
联系电话:010-65978917
邮 箱:wenzhuxie@126.com

4、本网所有声明以及其修改权、更新权及最终解释权均属本司所有。

【媒体合作】

本司为尊重保护著作权,鼓励有益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物质文明建设的作品的创作和传播,促进互联网良性发展,本着平等互惠、资源共享的原则,诚邀各类媒体、网站、单位、个人与本网建立友好的合作关系。
媒体合作、内容转载请联系
联系人:杨老师
联系电话:021-228997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