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
60多年前,他用性命担保“东风一号”发射成功
​CCTV国家记忆2023-11-05 13:01:00

1956年10月8日,国防部第五研究院正式组建,在钱学森率领下,中国导弹研制工程迈出了蹒跚的第一步。“外国人能搞的,难道中国人不能搞?”1960年11月5日,“1059”导弹首次试验圆满成功。后来,它被命名为“东风一号”。

1960年11月5日9时02分

一枚代号“1059”的导弹腾空而起

大约8分钟后

成功命中目标的消息传来

后来这枚导弹被命名为“东风一号”

从这天起

中国没有导弹的历史结束了

东风快递的传奇正式开启!

“东风一号”导弹的发射

经历了非常艰难曲折的过程‍

鲜有人知的是

它的总设计师甚至为此立下军令状‍

01 航天之梦开启‍‍‍‍‍

“我立了军令状,有问题就杀我的头。”说这句话的人叫梁守盘,中国第一枚仿制导弹“东风一号”的总设计师。

梁守盘是福建人,早年获得美国麻省理工学院航空工程硕士学位,回国后在西南联大和浙江大学任教。

新中国成立之后,梁守盘担任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空军工程系教授。

梁守盘的心中始终装有一个中国航天之梦,终于,他在不惑之年等到了圆梦的机遇。

1956年10月8日,中国第一个导弹研究机构——国防部第五研究院正式成立。这标志着中国的“两弹一星”工程和中国的航天事业正式奠基。当机遇来临,梁守盘义无反顾,成为首批调到这里的科技工作者之一。

然而,当时一些人认为中国缺乏经验,对自力更生进行导弹研制心存疑虑,还有人认为梁守盘自己都没有见过真正的导弹,何谈研究。面对大家的质疑,梁守盘说:“当初德国人搞V2的时候,地球上没有人见过导弹,德国的技术水平再高也是1936年的德国水平,现在我们是1956年的中国技术水平,我们不能对自己没有信心。”

就是在这种坚定的信念指引下,梁守盘和同事们开始了中国最初的导弹研制。

02 面对质疑,他立下军令状!

1957年10月15日,中苏两国在莫斯科签订了著名的《国防新技术协定》。根据协定,两枚P-2导弹秘密运抵北京。中国人自己制造的第一枚仿制导弹便是以P-2为母版。为了保密需要,仿制型号定为“1059”。这一代码的含义,便是要在1959年10月,新中国成立十周年之际完成仿制工作。

那时,仿制成了中国航天初创时的中心工作。身负总设计师之责的梁守盘,深知先进技术来之不易,仿制工作必须一丝不苟。

而正当研究任务进入决战阶段时,苏联单方面撕毁协议。在甘肃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的苏联援华专家分批撤离回国,带走了全部教案和技术资料,并留下了一句话:中国的液氧杂质太多,你们如果用中国的液氧来发射,不成功我们不负责任。

“1059导弹”飞行的动力是液体推进剂,但中国自己生产的液氧推进剂一度被苏联专家认为含有可燃物质较多,酒精纯度也不够,使用中可能会引发爆炸,根本不能使用,只能倒掉。

没有推进剂,导弹就成了一堆废铁。那么国产液氧到底能不能用呢?

就在大家犹豫不决的时候,梁守盘决定采用国产液氧,并立下了军令状,他对发射结果负全部责任。

之所以敢于立下军令状,是因为梁守盘通过计算证明了苏联专家的计算方式存在严重误差。苏联专家说中国的液氧不行,是因为有人错把资料上杂质的气态容积当成了液态容积,导致结果相差了一千倍。中国生产的液氧杂质含量没有超标,可以用来发射。

1960年9月10日,苏联送来的那枚P-2导弹使用国产燃料发射成功,见证了梁守磐的坚持——国产燃料完全合格。不久,中国人自己制造的“1059导弹”在发射场注入了国产推进剂。

03‍ “东风”起,中国强!

1960年11月5日,是“东风一号”发射的日子。主抓国防科研工作的聂荣臻元帅在钱学森的陪同下,到发射现场为中国第一枚导弹剪彩。

9时02分,一声轰鸣刺破了戈壁的宁静,“东风一号”导弹试验成功!


这是中国军事装备史上一个重要转折点,从此以后我们有了自己的导弹,标志着中国人从此迈入了火箭与导弹的时代。

后来聂荣臻元帅对梁守盘风趣地说,就算失败了,也不会杀你的头,这颗头还要等着为国家立功。

编辑: 苗津伟

来源:CCTV国家记忆

选稿:夏阳
知识产权、免责声明以及媒体合作联系
继续了解
知识产权声明

【知识产权声明】

除本司(指上海东方网股份有限公司)另行声明外,本司网页及客户端产品(以下简称“本网”),包括但不限于东方新闻、翱翔、东方头条等,所涉及的任何资料(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标、图片、照片、音频、视频、图表、色彩组合、版面设计、商标、商号、域名等)的知识产权均属本司和资料提供者所有。未经本司书面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镜像或以其他任何方式非法使用东方网的上述内容。对于有上述行为者,本司将保留追究其法律责任的权利。

东方网、东方新闻、翱翔,以上均为本司享有权利之合法商标,未经本司书面授权,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使用上述商标,或将上述商标用作网站、媒体名称等。

【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东方网”或“东方新闻”或带有东方网LOGO、水印的所有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版权均属本司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其他任何形式的法律实体和个人未经本司书面授权均不得转载、链接或以其他方式复制传播。与我司签订有关协议或已经获得本司书面授权许可的媒体、网站或其他任何形式的法律实体和个人,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且必须注明来源“东方网”。其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意味着本司赞同其观点或认可其内容的真实性。如果其他媒体、网站或其他任何形式的法律实体和个人使用,必须保留本司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全部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稿件来源:东方网”,本司将依法追究责任。

2、擅自使用东方网名义转载不规范来源的信息、版权不明的资讯,或盗用东方网名义发布信息,设立媒体账号等,本司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3、鉴于本网发布主体、发布稿件来源广泛,数量较多,如因作者联系方式不详或其他原因未能及时与著作权拥有者取得联系,或著作权人发现本网转载了其拥有著作权的作品时,请主动来函、来电与本司联系,或与本司授权的中国文字著作权协会联系,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我方将及时处理。
中国文字著作权协会联系方式:
联系人:赵洪波 唐亚静
地 址:北京西城区珠市口西大街120号太丰惠中大厦1027-1036室
联系电话:010-65978917
邮 箱:wenzhuxie@126.com

4、本网所有声明以及其修改权、更新权及最终解释权均属本司所有。

【媒体合作】

本司为尊重保护著作权,鼓励有益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物质文明建设的作品的创作和传播,促进互联网良性发展,本着平等互惠、资源共享的原则,诚邀各类媒体、网站、单位、个人与本网建立友好的合作关系。
媒体合作、内容转载请联系
联系人:杨老师
联系电话:021-228997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