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
听·见丨“美拉德风”渐流行,透过色彩看到了啥?
新江苏客户端2023-11-04 18:47:00

你的声音,我们愿意听见;

你的关切,我们一同看见。

最近,你的好友圈里有人尝试“美拉德风”吗?

今年秋天,“美拉德”一词频繁出现在大众视野。打开社交媒体,以焦糖色、棕色、卡其色、褐色为主基调的视短视频和Plog扑面而来,构成时下新兴的潮流表达。随着季节推进,这股“美拉德风”也越刮越猛。从穿搭到妆容,从建筑到风景,在与秋季色彩丰富度和层次感巧妙契合的同时,也给人们带来视觉上的享受和美感。

不少网友纳闷,为什么这种风格被称为“美拉德”?到底什么是“美拉德”?

据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定义:美拉德反应(Maillardreaction),又称羰胺反应,是指还原糖与游离氨基酸或蛋白质分子中的游离氨基,在一定条件下,发生的一系列反应。可产生一些风味物质,最终可生成深棕色大分子物质,如类黑精。简单来说,可以理解为食物焦化的过程,由生到熟的颜色转变,比如煎牛排时肉质颜色所产生的变化。因此,这种棕橘大地色系的穿搭就被命名为“美拉德”风。

有网友说,“美拉德也好,大地色也好,其实就是自然的颜色,是秋天的颜色,是人类返璞归真的感受和体验。”还有网友认为,“秋天大地色有层次地搭配起来,和季节呼应,好像和时间打了个招呼。什么流行时尚的,穿出自己的感受最重要。”

从网上的留言来看,大家并不过于看重当下流行的风格以何种方式命名,相反,他们更在意的是这背后所表达的外显色彩与内心情绪的融合。

诚然,色彩会产生的疗愈和启示性力量。

前几日,南京的梧桐树在短视频平台又火了。南京市秦淮区中山南路路边的38棵梧桐树纷纷“穿”上了温暖多彩的毛衣,瞬间将老城南的秋日氛围感拉满。南京外国语学校的师生们以城市公益与现代艺术相结合的方式,打造了独特又温馨的城市景观。有网友直呼,“南京你是懂浪漫的!”还有网友评论,“南京——一座浪漫又治愈的城市”。

确实,即使在深秋甚至寒冬,透过色彩的表达,依旧可以看到绚丽多姿的景色与画面,感受到源源不断的温暖与生机。

正如意大利设计理论家里卡尔多·法尔奇内利(RiccardoFalcinelli)在《色彩:颜色如何改变我们的视觉》一书中所写,“如今颜色不再仅仅是一种感官体验或事物的特质,而是作为一种心理范畴,与生产、传播及呈现它的方式共存。”

而另一方面,从某种意义上说,“美拉德”所体现的不仅是穿搭,它更像一种饱满成熟的精神状态,传递一种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

有符号学研究者认为,时尚是一套文化符号系统,表达特定的意义,其核心特征是追求新奇与自我更新。时尚符号的更新不一定从无到有,常表现为对过去的借鉴和重塑。就拿“美拉德”来说,其实,美拉德穿搭由来已久,只不过今年以一个更浪漫的名字,并赋予新的意涵,便再次为大众所熟知。

在短视频平台,#美拉德风话题的视频播放量已经突破53.8亿次。而在小红书搜索“美拉德”,会出现305万+条笔记内容,美拉德风已然渗透到生活的方方面面,甚至成为人们新的社交方式和语言。

那么,为什么“美拉德”能引起大家的情绪共鸣?

当下,正处于一个人人彰显个性的时代,潮流风格百花齐放。时尚成为展现个体审美、构建自我形象不可忽视的功能。秋天是收获与沉淀的季节,或许,人们尝试通过“美拉德风”,依托深秋的色彩展现内心积极面对生活的态度,投入生活、学习和工作,迎接人生中不同的风景。

提到“美拉德”,不禁让人想起今夏刷屏的“多巴胺穿搭”。区别于高饱和度穿搭风格的“多巴胺”,“美拉德”看起来更加温暖、慵懒、随性。如果说,“多巴胺”的底色是快乐,那么“美拉德”的底色就是平静。这点来看,“美拉德”似乎巧妙契合了当下人所追求的“松弛感”,而松弛感的内核恰好又是沉稳而内敛。

有媒体甚至认为,从夏日“多巴胺”到秋日“美拉德”,本质上是年轻人在寻求“色彩疗愈”。

不可否认,“多巴胺”和“美拉德”都强调个性与情感的表达,映衬了大家对于颜色的积极心理感受,及渴望借此展示自我风格与多姿多彩生活的态度。从色彩中汲取积极的能量,无论遇到任何事情,保持一种积极的态度和勇气去面对,会发现其实生活拥有无限精彩,而人生充满无限可能。

期待,多一些“多巴胺”,多一些“美拉德”,多一些“色彩疗愈”,多一些“情感表达”,让生活变得更加多姿多彩,也让社会变得更加多元。

编辑: 厉欣

来源:新江苏客户端·中国江苏网

作者:新江苏
知识产权、免责声明以及媒体合作联系
继续了解
知识产权声明

【知识产权声明】

除本司(指上海东方网股份有限公司)另行声明外,本司网页及客户端产品(以下简称“本网”),包括但不限于东方新闻、翱翔、东方头条等,所涉及的任何资料(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标、图片、照片、音频、视频、图表、色彩组合、版面设计、商标、商号、域名等)的知识产权均属本司和资料提供者所有。未经本司书面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镜像或以其他任何方式非法使用东方网的上述内容。对于有上述行为者,本司将保留追究其法律责任的权利。

东方网、东方新闻、翱翔,以上均为本司享有权利之合法商标,未经本司书面授权,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使用上述商标,或将上述商标用作网站、媒体名称等。

【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东方网”或“东方新闻”或带有东方网LOGO、水印的所有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版权均属本司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其他任何形式的法律实体和个人未经本司书面授权均不得转载、链接或以其他方式复制传播。与我司签订有关协议或已经获得本司书面授权许可的媒体、网站或其他任何形式的法律实体和个人,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且必须注明来源“东方网”。其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意味着本司赞同其观点或认可其内容的真实性。如果其他媒体、网站或其他任何形式的法律实体和个人使用,必须保留本司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全部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稿件来源:东方网”,本司将依法追究责任。

2、擅自使用东方网名义转载不规范来源的信息、版权不明的资讯,或盗用东方网名义发布信息,设立媒体账号等,本司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3、鉴于本网发布主体、发布稿件来源广泛,数量较多,如因作者联系方式不详或其他原因未能及时与著作权拥有者取得联系,或著作权人发现本网转载了其拥有著作权的作品时,请主动来函、来电与本司联系,或与本司授权的中国文字著作权协会联系,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我方将及时处理。
中国文字著作权协会联系方式:
联系人:赵洪波 唐亚静
地 址:北京西城区珠市口西大街120号太丰惠中大厦1027-1036室
联系电话:010-65978917
邮 箱:wenzhuxie@126.com

4、本网所有声明以及其修改权、更新权及最终解释权均属本司所有。

【媒体合作】

本司为尊重保护著作权,鼓励有益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物质文明建设的作品的创作和传播,促进互联网良性发展,本着平等互惠、资源共享的原则,诚邀各类媒体、网站、单位、个人与本网建立友好的合作关系。
媒体合作、内容转载请联系
联系人:杨老师
联系电话:021-228997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