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
上海又添一世界级博物馆!就在杨浦滨江,11月起即可预约参观
上观新闻2023-10-31 07:10:17

“世界技能博物馆,这是干啥的?”驱车来到杨浦滨江的老建筑前,操着北方口音的司机大哥不解地问。

的确,“技能”本身是一个抽象的概念,但如果具体到砌砖、木工、焊接、印刷、烘焙、美容等常见的技能门类,我们就能大致想象一二。记者从市人社局了解到,历时数年建设,这座全球首家冠以“世界技能”之名的博物馆将于2023年11月7日免费向公众开放。11月1日起,参观预约通道正式开启,观众可以通过世界技能博物馆官方微信公众号、小程序、官网进行实名登记并预约参观时间。

据介绍,世界技能博物馆以“小动作·大改变”为主题,聚焦“手、脑、心”的协同创新,设有“工具与我们的世界”“成功的全球运动”“技能发展与中国”“技能建设美好世界”“技能与基础科学”“技能与工业革命”六大核心展区。馆内藏有来自五大洲39个世界技能组织成员国国家和地区、以及全球合作伙伴等提供的与技能相关的珍贵藏品2000余件,11月开馆时先行展出800余件。

从传统技艺到高新科技,从世界技能故事到中国技艺长廊……在这里,观众可以“一站式”了解世界技能的过去、现在和未来,真切感受技能创新对人类文明进步的巨大推动作用,特别是中国在技能领域开拓创新的丰硕成果。

历届世界技能大赛赛徽(蒋迪雯摄)历届世界技能大赛赛徽(蒋迪雯摄)

1957年出版的《国际职业培训比赛组委会规则手册》(蒋迪雯摄)1957年出版的《国际职业培训比赛组委会规则手册》(蒋迪雯摄)

精美漆器(蒋迪雯摄)精美漆器(蒋迪雯摄)

“在展陈设计与实施中,我们牢牢把握三大特点,那就是世界性、创新性、参与性。”市人社局副局长张岚告诉记者,博物馆的展品来自世界各地,在展陈设计上也极具世界性。比如位于中庭正中的序厅艺术装置《世界引擎》,它由上下两个圆环组成无限循环的结构,上环代表七大洲的金属轴承内滚动着63个金属小球,小球代表了世界技能大赛的63个比赛项目,轴承转动启动引擎,这种精密协作传达了推动世界进步与发展的美好愿景。

位于中庭正中的序厅艺术装置《世界引擎》(蒋迪雯摄)位于中庭正中的序厅艺术装置《世界引擎》(蒋迪雯摄)

创新性是世界技能博物馆展区的第二大特点。沿着参观动线,观众们不但可以看到技能在日常生活的衣、食、住、行中发挥的重大作用,还能看到工业革命以来,人类利用科技变革,在技能创新领域取得的惊人成就。随着高新科技不断发展,高技能人才也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比如,观众走进第六展区、近距离观摩1:1复刻的“祝融号”火星车模型时,不但能感受到航天工作者的伟大精神和浪漫情怀,也能从精妙的工艺中看到航天事业中高技能人才的付出。

为更好展现技能鲜活的魅力,引导观众参与技能实践,博物馆还广泛应用全息投影、红外交互、人工智能等最新数字技术,在带来更加生动、震撼的视觉体验的同时,帮助观众解锁诸多新奇好玩的互动体验活动。记者在探馆现场看到,“复兴号”动车组模拟驾驶器等装置吸引了许多人的注意力。在数字技术“加持”下,观众们身临其境,充分感受技能的奇妙与伟大。

“复兴号”动车组模拟驾驶器(蒋迪雯摄)

事实上,世界技能博物馆本身就是一件不可多得的技能瑰宝。其前身永安栈房是百年历史文化保护建筑,建筑风格独特。按照“修旧如旧”原则,博物馆在修缮时保留了永安栈房的八角棱柱、墙面、天花板等,并融合了中国元素、上海符号、工匠精神。

“修旧如旧”的博物馆内充满工业风(蒋迪雯摄)“修旧如旧”的博物馆内充满工业风(蒋迪雯摄)

作为世界技能组织唯一认可的官方博物馆,世界技能博物馆是中国申办世界技能大赛的一项庄严承诺。博物馆由国家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上海市人民政府、世界技能组织三方共建,开馆后将充分发挥展示陈列、教育传播、国际交流、收藏保管、科学研究等功能,同时也将被着力打造为世界级现代复合型博物馆新坐标,成为世界技能展示中心、世界技能合作交流平台、国际青少年技能教育基地、官方文献中心。

选稿:李婉怡
知识产权、免责声明以及媒体合作联系
继续了解
知识产权声明

【知识产权声明】

除本司(指上海东方网股份有限公司)另行声明外,本司网页及客户端产品(以下简称“本网”),包括但不限于东方新闻、翱翔、东方头条等,所涉及的任何资料(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标、图片、照片、音频、视频、图表、色彩组合、版面设计、商标、商号、域名等)的知识产权均属本司和资料提供者所有。未经本司书面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镜像或以其他任何方式非法使用东方网的上述内容。对于有上述行为者,本司将保留追究其法律责任的权利。

东方网、东方新闻、翱翔,以上均为本司享有权利之合法商标,未经本司书面授权,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使用上述商标,或将上述商标用作网站、媒体名称等。

【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东方网”或“东方新闻”或带有东方网LOGO、水印的所有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版权均属本司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其他任何形式的法律实体和个人未经本司书面授权均不得转载、链接或以其他方式复制传播。与我司签订有关协议或已经获得本司书面授权许可的媒体、网站或其他任何形式的法律实体和个人,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且必须注明来源“东方网”。其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意味着本司赞同其观点或认可其内容的真实性。如果其他媒体、网站或其他任何形式的法律实体和个人使用,必须保留本司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全部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稿件来源:东方网”,本司将依法追究责任。

2、擅自使用东方网名义转载不规范来源的信息、版权不明的资讯,或盗用东方网名义发布信息,设立媒体账号等,本司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3、鉴于本网发布主体、发布稿件来源广泛,数量较多,如因作者联系方式不详或其他原因未能及时与著作权拥有者取得联系,或著作权人发现本网转载了其拥有著作权的作品时,请主动来函、来电与本司联系,或与本司授权的中国文字著作权协会联系,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我方将及时处理。
中国文字著作权协会联系方式:
联系人:赵洪波 唐亚静
地 址:北京西城区珠市口西大街120号太丰惠中大厦1027-1036室
联系电话:010-65978917
邮 箱:wenzhuxie@126.com

4、本网所有声明以及其修改权、更新权及最终解释权均属本司所有。

【媒体合作】

本司为尊重保护著作权,鼓励有益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物质文明建设的作品的创作和传播,促进互联网良性发展,本着平等互惠、资源共享的原则,诚邀各类媒体、网站、单位、个人与本网建立友好的合作关系。
媒体合作、内容转载请联系
联系人:杨老师
联系电话:021-228997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