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4
告别杭州亚残运会:“除了我自己,没有人能说我不可以”
上观新闻2023-10-28 22:10:00

火炬熄灭,歌声响起,杭州亚残运会的旅程也到了正式说再见的时刻。霜降已过,明月高悬,深秋空气温润,大屏幕上打出9个大字:“江南最忆,勇敢的你们”。

这场属于44个国家和地区约3021名运动员的盛会,是2010年首届亚残运会以来规模最大的一届。中国共有439名运动员参赛,获得521枚奖牌,位列奖牌榜首位,取得了中国体育代表团自参加亚残运会以来历史最好成绩,实现4连冠。

最后这个比赛日早上,田径赛事的直播评论区吵了起来——“金牌又丢了”“天天都在说金牌,一点都不关注运动员本身”“金牌当然重要了”“不是金牌,难道就不棒了”……各类赛事中,这样的争论都不鲜见。

关于残运会,除了金牌,还有更多关于尊重、感动、无障碍、意志力的讨论,以及身在其中,感受到的一个一个微小的,让人怦然心动的细节。

场上

发令枪响,运动员俯下身子,双手快速摆动,轮椅竞速车飞速冲出。黄龙体育中心体育场上,飞驰的车轮总能让现场欢呼声浪迭起。

轮椅竞速速度快技巧高,兼具观赏性与竞赛性。不同于一般的田径项目,在这个“用手跑”的运动中,运动员或坐或跪在量身定制的竞速轮椅上,利用手臂转轮实现向前运动。为了减少阻力,运动员俯下身子,将全身的重量压在腿上,双手随之摆动,车轮冲刺时速可达35公里以上。

轮椅竞速中国队员 朱德春 摄轮椅竞速中国队员 朱德春 摄

速度、耐力、坚持,每一项都是轮椅竞速制胜的关键。“我在场上没想太多,只要把训练水平发挥出来就可以了。”这话,听冠军兰涵钰、田亚娟、胡洋都说过。他们口中的训练,是长期的高强度训练,这些练习会让双手磨泡,渗血,截肢部位也会因为承受压力和冲击力而水肿。

轮椅竞速的跑道旁,7位身高不到1米4的选手排成一列刚走上场,就吸引了很多观众的目光。他们是男子标枪F41级选手,这个分级的定义是矮小症患者。中国选手孙鹏祥获得这个项目的冠军,虽然的身高定格在了137厘米,视线只能看正常人的腰部,他却把标枪扔出了48米46,这是新的世界纪录。

在混采区见到孙鹏祥时,一下就被他开朗的个性吸引住了。身披国旗的他笑说,自己算是天性乐观的,一直都在不断地参与体育运动,沉浸在运动中就会很快乐,可以忘记烦恼。这场比赛中,与他同场竞技的几人“亚洲的前四名,就是世界的前四名,我们常年见面,都是老朋友了”。

“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越是微小的生命,越要奋力生长,这是勇气,也是梦想的力量。如米小的桂花,之所以被称为‘花中第一流’,就是因为它逆时绽放的力量,枯萎仍香的坚韧。”杭州亚残运会开、闭幕式总撰稿人吕媛说,在开幕式和闭幕式上,桂花形象的多次运用,也是对亚残运会运动员“折桂”的祝福。

开幕式上的金桂 刘雪妍 摄开幕式上的金桂 刘雪妍 摄

星星点点的桂花用香味彰显着存在,而有些星星的光芒注定无法遮盖。

这次比赛,收获五金一银的辜海燕无疑是一颗耀眼的星星。作为轮椅击剑运动员,她虽然外表文静,但每次得分后,都会发出气势如虹的嘶吼。摘下面罩,她头上的五角星发卡闪闪发亮。她喜欢星星,每次在赛场看到五星红旗高高飘扬的时候,都觉得无比自信。“比赛时头上特意戴了一颗星,也是想说,每个人都是一颗闪耀的星星,都可以发光发热。”

健全人击剑,可以灵活地前进后退,但轮椅击剑运动中,比赛双方运动员的轮椅都固定在可调节轨道的框架上,无法大幅度移动,运动员需要以更快的出剑速度与更完美的精准度取胜。“坐上轮椅,被固定在底座之上,就没有后退空间了,狭路相逢,必须冲。”

发布会上辜海燕 刘雪妍 摄发布会上辜海燕 刘雪妍 摄

比赛中的辜海燕 刘雪妍 摄比赛中的辜海燕 刘雪妍 摄

训练或比赛时,如果躲不过、遮不住,就很容易被剑刺伤。辜海燕的身上遍布淤青,“像被人打了一样”。说这些时,她脸上还带着笑。“比赛教会了我,受点伤不算什么,留下遗憾才是最难过的。”

剑刺在身上痛吗?对手的剑刺过来的瞬间害怕吗?“会痛,但在比赛中会忘却这种痛。”14岁的邱婧雯说完,又补充了一句:“击剑不是蛮力,要用巧劲,点到即止,还是不要把人刺痛吧。”她是上海轮椅击剑队的新队员,练习击剑刚4个月,虽然以前练了两年半的轮椅篮球,但她更偏爱击剑,这项运动“很勇猛,很带劲”,让她“一见钟情”。

邱婧雯在看队友们比赛 刘雪妍 摄

上海运动员来现场加油 刘雪妍 摄上海运动员来现场加油 刘雪妍 摄

26日下午,击剑比赛的观众席上,一片大红色的上海队队服非常显眼,他们都是上海市残疾人文化体育促进中心的运动员,来了60多位,给队友加油助威。“我也是第一次来这样大型的实战赛场,很激动。”邱婧雯拿手机录下了辜海燕、陈远东等人的比赛细节,说起来,她们都是四川老乡,两位前辈已经可以独当一面了,她希望自己也可以尽快成长。

场下

开幕式上,大莲花里缀满金桂,这些天的比赛里,很多人在杭州摘得桂冠。本届亚运会,上海运动员收获了46枚奖牌,包括19枚金牌,12枚银牌和15枚铜牌。覆盖击剑、田径、皮划艇、自行车、坐式排球等五个大项。

轮椅竞速队员田雅娟25岁,这是她首次参加亚残运会。田雅娟加入上海轮椅竞速队时已21岁,此前没有接触过竞技体育。教练带着她一天四练,除了上下午的团队训练,每天早晚也要进行力量和体能训练,从腰腹、背肌到手臂全身都要练,要掌握全部运动器材。

发布会上的田雅娟 刘雪妍 摄发布会上的田雅娟 刘雪妍 摄

兰涵钰在颁奖仪式上 刘雪妍 摄

训练很艰苦,刮风下雨都要坚持。“我们的重心都在后轮,训练时,常常会从前往后带着人翻下去,或者是在竞赛中侧翻、后翻。”田亚娟说,一次公路训练中,她摇着竞速轮椅直行时碰上转弯车辆,人被弹了出去,半边脸撞在车上,脸上留了一道疤,但她自我开解道:“摔了也没事,摔完胆子更大了。”对她而言,比赛就是挑战自我,加强练习的好途径,“现在我已经没那么害怕未知了,还是要多比赛,越比越自信。

中国轮椅竞速队主教练黄鹏既是上海队教练,也是国家队教练。在他看来,轮椅竞速是一项长周期的运动,从开始接触这项运动到最后如鱼得水,有所成就,至少需要5年时间。这对残疾人运动员来说是极大的挑战。

在他看来,轮椅竞速代表的不仅是速度与激情,更是坚毅与无畏。在赛道上,运动员克服局限,奋勇拼搏,与时间、对手为敌,更是与命运抗衡。“当比赛的时候,我们的运动员战胜了对手,为中国人争了光,为中国的残疾人争了光,升国旗奏国歌的那一刻,我们付出的努力都是值得的。”

坐式女排颁奖  刘雪妍 摄坐式女排颁奖  刘雪妍 摄

坐式女排比赛 刘雪妍 摄坐式女排比赛 刘雪妍 摄

“心相约,梦闪耀”,走在杭州大街小巷,随处可见这条标语。在轮椅篮球、坐式排球、盲人门球这些团体项目上,更有“心心相连,其利断金”的感觉。团体项目是属于一群人的拼搏,对运动员的技术、战术、体能,以及团队磨合度都有很高的要求。就像桂花不是单独成枝的,都是成团成簇的,团聚在一起,每个人都不孤独。

坐式排球比赛中,运动员要保持坐地状态。在10米长、6米宽的比赛场地上,6名运动员紧密配合。“我们每天都要练习6至7个小时,臀部磨破、手上长满老茧是很正常的。”女子坐式排球运动员李婷说:“赛场上大家相互鼓劲,打对攻的时候,我更有力量。”

许艺潇是专业排球运动员出身,因伤致残后开始练习坐式排球。“坐式排球的发力、攻打技巧和站着打排球完全不同,但坐式排球的精神和中国女排精神一样。”许艺潇说:“在赛场上要拼搏到最后一刻,决不放弃,每一分都努力争取。”

10月26日晚的轮椅女篮决赛上,中国队61∶30战胜日本队,以6战全胜的强势表现,卫冕金牌。社交媒体上,很多人受到这场比赛的鼓舞,发出推荐,“一定要去现场看轮椅篮球!真的太燃,太好哭了”。

主教练陈琦经常鼓励队员们,其中一句是这样的:“你可以一辈子不登山,但心中要有一座山。它使你总往高处爬,任何一刻抬起头,都能看到自己的希望。”本次亚残运会,陈琦又补充了这句话:“我们12个人手拉手,越过一座又一座的山。”

场外

闭幕式中国队的旗手蒋裕燕,是另一只闪亮的“燕子”。她在游泳比赛中获得7枚金牌、1枚铜牌,是本届杭州亚残运会获得金牌、奖牌最多的运动员。

在现场看蒋裕燕游泳,是一种特别的享受。没有右臂和右腿的蒋裕燕,16岁时就已经是残奥会冠军。她形容自己在水里像鱼一样,“鱼有一条尾巴,我有一条腿,进退起伏丝滑,可以在水里享受自由”。

“谢毛三获亚残运会首金,蒋裕燕7金1铜,王李超2金2银1铜,杨博尊2金3铜……”亚残运会开幕后,导演金行征每天都在朋友圈更新比赛信息。22日亚残运会开幕当天,他拍摄的纪录片《水让我重生》上映,主角就是这四位运动员。

这几天,不少观众在影院观看了这部纪录电影,很多人提到,看完觉得“人生有了很多可能”。金行征认为,这是另一种价值的体现,他希望更多的观众在影片中看到的不只是运动员刻苦的训练,而是在背后体现出的“即使有缺憾,但也一样能活出另一种人生”的感悟。

(杭州亚残运会)(1)游泳——女子50米自由泳S6级:蒋裕燕夺冠2023年10月27日,杭州亚残运会女子50米自由泳S6级:蒋裕燕夺冠     新华社记者 才扬 摄

26日轮椅击剑比赛结束后,记者在地铁上遇到一老一少,她们在观赛时认识,一路很兴奋地讨论着比赛。年纪大的阿姨叫Lisa,来自香港,她每天“特种兵”式地在各个场馆看比赛。“田径、游泳、击剑、篮球,能看的我都看了!”

年轻的女孩阿水一直在赞叹Lisa的精力,她是杭州本地的学生,喜欢看击剑比赛,但轮椅击剑项目她是这次才听说,“我第一次看轮椅击剑,就记住了辜海燕,太喜欢了,出剑又美又飒。”看完第一场后,阿水又连买了三场门票,她翻看了新闻报道,得知辜海燕喜欢星星,还特意准备了几枚星星发卡,在26日赛后送给了辜海燕,祝她接下来的比赛再接再厉。

Lisa也能叫出很多运动员的名字。“东京残奥会我就去了,看了坐式女排对阵美国那一场,中国得了银牌,但也很精彩!我记得许艺潇得了好多分,明天我要去临平,看她们升国旗。”她记得没错,那场比赛中,许艺潇得到全队最高的20分。这次亚残运会,中国队早已提前锁定了冠军。

冉丽在和上海运动员交流 刘雪妍 摄冉丽在和上海运动员交流 刘雪妍 摄

上海后援团,此行共有一百名残障朋友来杭州观赛,包括肢体残疾、视障人士、听障人士等等 刘雪妍 摄上海后援团,此行共有一百名残障朋友来杭州观赛,包括肢体残疾、视障人士、听障人士等等。组织者李静说,很多人很多年没出过门,没来过杭州,趁这次机会能带大家出来看看,累一些也很值得! 刘雪妍 摄

上海运动员来观赛 刘雪妍 摄上海运动员来观赛 刘雪妍 摄

坐式排球最后一个比赛日,现场坐满了观众,欢呼声震耳欲聋。在观众席,手语翻译冉丽遇到了来观赛的上海运动员,并和听障队员成了朋友,“他们太可爱了,撑竿跳,冰壶,背景很丰富,感觉自己的专业发挥所长了。”冉丽读大四,手语翻译专业,考研的关键档口她还报名来当志愿者,“考研真考不上还有明年,亚运会在中国办一次不容易,下次再办,我就不一定有机会参与了。”  

从冉丽的脸上和语调里,都能感觉到她发自内心的喜悦。中国男子坐式排球运动员颁奖时,她兴奋地拍下了王强,发给她服务过的一个听障观众,对方是王强的发小,从宁波赶来看比赛。“一开始,我只是觉得手语很优雅帅气,就填了这个专业。”通过这些年的学习,她越发喜欢上了自己的专业,并日益感受到,手语是一门美丽的语言,能帮助听障人士融入这个世界。

《亚运志愿服务手语服务手册》扉页写着这样一句话:“与人沟通,用他听得懂的语言,他会记在脑子里;但用他自己的语言,他会记在心里。”在冉丽看来,“听障人士虽然看起来和健全人没什么两样,但他们的需求容易被忽视,特别是在就医、求职、法律咨询等方面,他们会因为沟通有碍感到孤独,手语翻译,就是那座沟通的桥。”

27日,阿水兴奋地发来消息:“海燕今天戴了我送的发卡哦!”收到阿水的发卡后,辜海燕在之后所有的比赛上都戴着,她记得这个可爱的女孩,也想向她传递一份感谢。阿水说:“看到她在赛场上闪闪发光,摘到自己的星星,我感觉我的生活也会越来越好。”

而亚残运会官方主宣传片《爱之光》中,专门写下了这么一段台词——

你说,完整要由自己定义;你说,我的美,你会替我看到;你让我明白,我也可以让人幸福,我也可以成为别人的骄傲;你说,除了我自己,没有人能说我不可以。

知识产权、免责声明以及媒体合作联系
继续了解
知识产权声明

【知识产权声明】

除本司(指上海东方网股份有限公司)另行声明外,本司网页及客户端产品(以下简称“本网”),包括但不限于东方新闻、翱翔、东方头条等,所涉及的任何资料(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标、图片、照片、音频、视频、图表、色彩组合、版面设计、商标、商号、域名等)的知识产权均属本司和资料提供者所有。未经本司书面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镜像或以其他任何方式非法使用东方网的上述内容。对于有上述行为者,本司将保留追究其法律责任的权利。

东方网、东方新闻、翱翔,以上均为本司享有权利之合法商标,未经本司书面授权,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使用上述商标,或将上述商标用作网站、媒体名称等。

【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东方网”或“东方新闻”或带有东方网LOGO、水印的所有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版权均属本司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其他任何形式的法律实体和个人未经本司书面授权均不得转载、链接或以其他方式复制传播。与我司签订有关协议或已经获得本司书面授权许可的媒体、网站或其他任何形式的法律实体和个人,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且必须注明来源“东方网”。其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意味着本司赞同其观点或认可其内容的真实性。如果其他媒体、网站或其他任何形式的法律实体和个人使用,必须保留本司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全部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稿件来源:东方网”,本司将依法追究责任。

2、擅自使用东方网名义转载不规范来源的信息、版权不明的资讯,或盗用东方网名义发布信息,设立媒体账号等,本司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3、鉴于本网发布主体、发布稿件来源广泛,数量较多,如因作者联系方式不详或其他原因未能及时与著作权拥有者取得联系,或著作权人发现本网转载了其拥有著作权的作品时,请主动来函、来电与本司联系,或与本司授权的中国文字著作权协会联系,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我方将及时处理。
中国文字著作权协会联系方式:
联系人:赵洪波 唐亚静
地 址:北京西城区珠市口西大街120号太丰惠中大厦1027-1036室
联系电话:010-65978917
邮 箱:wenzhuxie@126.com

4、本网所有声明以及其修改权、更新权及最终解释权均属本司所有。

【媒体合作】

本司为尊重保护著作权,鼓励有益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物质文明建设的作品的创作和传播,促进互联网良性发展,本着平等互惠、资源共享的原则,诚邀各类媒体、网站、单位、个人与本网建立友好的合作关系。
媒体合作、内容转载请联系
联系人:杨老师
联系电话:021-228997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