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
上海下一站,南浔
上观新闻2023-10-23 09:52:16

南浔不难寻。从上海市区出发,向青浦方向,过江苏吴江,便是湖州市南浔区。社交平台上,包车、拼车从上海到南浔古镇旅游一直是热门生意,白墙黛瓦的秀丽吸引不少游客。不过这门生意可能做不长久了,沪苏湖高铁正在施工,未来上海到南浔,高铁直达,最快不过半小时。

视频为今年8月沪苏湖铁路建设现场。

多年来,南浔迫切期待能与上海亲近:2003年,南浔成为湖州市辖区,设区之初的大会便在主席台两侧挂着“接轨大上海,建设新南浔”的标语。2021年,南浔区第五次党代会再次明确了“接轨上海”一号战略,整篇党代会报告中,“上海”二字出现了20多次。

在长三角一体化进程中,“接轨”一词常见于各地的城市发展战略。承接外溢资源、实现自身提升是个好思路,不过,轨道应当如何铺设大有讲究。经过这些年的发展探索,研发在上海、孵化转化产业化在南浔的新路子正逐渐清晰。南浔的经验或许值得借鉴。

如今的南浔,已跳出“区县思维”,以“一体化”和“高质量”为逻辑起点,将自身资源禀赋放到都市圈、城市群乃至更大范围内审视,考虑的不只是“能从上海得到什么”,而是如何在助力区域发展的同时、实现自身的城市能级提升。

南浔在上海的科创人才飞地。南浔在上海的科创人才飞地。

在上海临港松江科技城,有两栋大厦,挂的却是南浔牌。这是南浔(松江)人才科创中心,入驻企业既可以获得上海的人才和科研资源,也能享受南浔的产业支持政策。像这样的引才飞地,青浦也有一块,挂牌南浔(青浦)人才科创中心。2021年,南浔为入驻飞地的企业发放“飞地创新券”,单个企业每年最多申领20万元,单个创业者每年最高申领额度为10万元。创新券降低创新成本,实现了在上海的跨区域使用,并鼓励企业获取上海市科研平台的科研服务,推动科技资源共享。

后续,为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南浔在上海配套打造“政务飞地”工作团队。上海一投资人在南浔注册一家研发类公司后,想咨询知识产权领域相关问题,经由南浔(青浦)科创中心负责人联系,半小时便能得到南浔政务办工作人员的答疑解惑。南浔通过建立“政务飞地”工作联系机制和联系群,推出企业迁移、人才服务等联办服务50余个,无缝对接企业迁出地手续办理、资料交接等跨城迁移服务。

除了为飞地企业做好服务,后方产业园区、交通条件等基础建设同样日新月异。2022年初,湖州市委、市政府正式批复在南浔设立湖州接轨上海创新合作区(以下简称“上合区”),立足“一湾一镇一区”(上海湾、南浔古镇、高新区高铁板块)核心区,建设未来板块。今年7月,湖州市与上海临港集团签订战略合作框架协议,明确战略合作首开区布局“上合区”。

为了“接轨”,专门设立一个区,不仅明确了重点打造的空间范围,也是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合作制度破冰的创新探索。“上合区”组织架构正在重塑,3个行政单位主体叠加,内设机构从原3家单位的31个压缩到12个,实现专班化、扁平化管理。同时,成立南浔区全面接轨上海工作领导小组,并筹备实体化运行“接轨办”,整合资源,设立综合工作部、制造业招商局、服务业和新经济招商局、科技人才局、专项合作局,打造上海招商新格局。

南浔在上海的科创人才飞地。南浔在上海的科创人才飞地。

前方做好服务,后方“筑巢引凤”,南浔做得下“慢功夫”,也出得了“精细活”。研发在上海、孵化转化产业化在南浔的新路子逐步打通,并初现成效。

“上海的公司主攻研发,南浔的公司主要负责产业化。”上海交通大学滑动轴承研发中心创始人、涟漪科技研发团队领头人尹忠慰说,“选择落户南浔经济开发区产业园,一方面是看中了这里的区位优势,地处长三角核心区,到上海车程仅1个多小时。另一方面,南浔在引进高新技术企业方面的渴求度很高,切实地给予我们最大程度的政策支持。”从项目签约到投产仅用时5个月,尹忠慰眼下已手握产值约500万元的订单。

一家生产“无人叉车”的科技公司也从上海“搬家”,落户南浔,选址在长三角智能制造产业园。“无人叉车”是一种智能工业车辆机器人,可以解决工业生产和仓储物流作业过程中物流量大、人工搬运劳动强度高等问题。项目负责人钱永强说:“南浔有独特的地理优势,良好的投资环境和齐全的产业配套,我们在南浔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园区给予很多支持。”

沪浔合作空间也在不断拓宽:产业对接,立足南浔经济开发区“万亩千亿”新产业平台,总投资超50亿元的屹丰新能源汽车轻量化研发生产基地项目等一批优质项目落户南浔;交通对接,上港集团和南浔区合作签约,通过“内河码头+物流园区+综合服务”的发展模式,与上海港形成业务协同、整体协作;公共服务对接,南浔兰生宏达深度“牵手”上海,推动优质教育教学资源的共享……

随着明年沪苏湖铁路贯通,南浔将正式跻身“上海20分钟交通圈”,意味着两地的“亲密程度”再度刷新。届时,这一站上海、下一站南浔成为现实,沪浔未来可期。

选稿:徐达
知识产权、免责声明以及媒体合作联系
继续了解
知识产权声明

【知识产权声明】

除本司(指上海东方网股份有限公司)另行声明外,本司网页及客户端产品(以下简称“本网”),包括但不限于东方新闻、翱翔、东方头条等,所涉及的任何资料(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标、图片、照片、音频、视频、图表、色彩组合、版面设计、商标、商号、域名等)的知识产权均属本司和资料提供者所有。未经本司书面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镜像或以其他任何方式非法使用东方网的上述内容。对于有上述行为者,本司将保留追究其法律责任的权利。

东方网、东方新闻、翱翔,以上均为本司享有权利之合法商标,未经本司书面授权,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使用上述商标,或将上述商标用作网站、媒体名称等。

【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东方网”或“东方新闻”或带有东方网LOGO、水印的所有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版权均属本司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其他任何形式的法律实体和个人未经本司书面授权均不得转载、链接或以其他方式复制传播。与我司签订有关协议或已经获得本司书面授权许可的媒体、网站或其他任何形式的法律实体和个人,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且必须注明来源“东方网”。其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意味着本司赞同其观点或认可其内容的真实性。如果其他媒体、网站或其他任何形式的法律实体和个人使用,必须保留本司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全部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稿件来源:东方网”,本司将依法追究责任。

2、擅自使用东方网名义转载不规范来源的信息、版权不明的资讯,或盗用东方网名义发布信息,设立媒体账号等,本司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3、鉴于本网发布主体、发布稿件来源广泛,数量较多,如因作者联系方式不详或其他原因未能及时与著作权拥有者取得联系,或著作权人发现本网转载了其拥有著作权的作品时,请主动来函、来电与本司联系,或与本司授权的中国文字著作权协会联系,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我方将及时处理。
中国文字著作权协会联系方式:
联系人:赵洪波 唐亚静
地 址:北京西城区珠市口西大街120号太丰惠中大厦1027-1036室
联系电话:010-65978917
邮 箱:wenzhuxie@126.com

4、本网所有声明以及其修改权、更新权及最终解释权均属本司所有。

【媒体合作】

本司为尊重保护著作权,鼓励有益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物质文明建设的作品的创作和传播,促进互联网良性发展,本着平等互惠、资源共享的原则,诚邀各类媒体、网站、单位、个人与本网建立友好的合作关系。
媒体合作、内容转载请联系
联系人:杨老师
联系电话:021-228997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