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
这个炒菜必需品,用错对健康危害太大了
上海虹口2023-10-18 13:14:30

用油是做菜的第一步,用对油则是守住健康的第一关。但油的种类繁多,广告五花八门,关于如何吃油的说法也不一,这些都让消费者无所适从。到底怎么吃油才健康?

国人吃油误区多

老话常说“油多不坏菜”。人们炒菜时,常以为油放得越多越好。近年来很多人意识到,油脂摄入过多会带来“肥胖、三高”等一系列健康问题,于是又开始节制吃油,相信少油、无油饮食才健康。很多社交媒体上流行无油烹饪、不放一滴油等食谱推荐,仿佛油是影响健康的“元凶”。

其实,烹调油不仅能让食物更好吃,还是人体必须的营养素之一,它与蛋白质、碳水化合物是为人体提供能量起着重大作用,主要生理功能如下:

1、构成人体成分,提供和储存能量;能量的20%-30%由脂肪提供;

2、促进脂溶性维生素A、D、E等的吸收;

3、维持体温,保护脏器;脂肪可以维持体温恒定,作为衬垫保护脏器、组织、关节的损害;

4、提供必需脂肪酸,亚油酸(n-6)ARA(n-6,亚麻酸(n-3)DHA,)是脑、神经组织及视网膜中含量最高的脂肪酸,对脑神经系统及视觉功能发育有重要作用。另外ARA参与体内免疫、炎症、心率、血凝以及血管舒缩的调节。

如今,很多国人在吃油方面常常犯以下几个错误:

错误一

吃油量过多

《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报告(2020年)》显示,我国家庭人均每日烹调用油达43.2克,超过一半的居民高于30克/天的推荐值上限,同时,居民在外就餐比例不断上升,食堂、餐馆、加工食品含油量高,其中的劣质油摄入也对我们的身体健康产生严重影响。油脂摄入过多不仅会增加肥胖风险,还会导致癌症、高脂血症、冠心病、关节炎、胆囊炎等健康隐患的发生。

错误二

动物油吃得太多

猪油是很多家庭常用的烹调油,无论用来炒菜或者是煮汤,只要加上一点都可以使菜肴变得色泽更加亮丽,香味更加扑鼻,让人更加有食欲。然而,猪油富含饱和脂肪酸和胆固醇,不能多吃,偶尔适量吃一点没问题,经常摄入过多会增加肥胖、心血管疾病等慢病风险。

错误三

吃油多样化就是吃不同品牌油

经常换着吃不同品牌的油是很多人对吃油多样化的理解,比如有些人长期用品牌A的菜籽油,偶然因为打折买了品牌B的菜籽油,这种“换”油本质上摄入的都是菜籽油,脂肪酸构成类似。

油脂要换着吃,主要考虑的是脂肪酸的平衡。如果只选择一种油,而只是商品品牌不同或不同品种但脂肪酸构成类似,换着吃和不换的区别并不大,达不到脂肪酸互补的作用,对健康也起不到很好的调节作用。

错误四

单一油品应用于多种烹调方式

不少人家里只常备一种食用油,无论是炒菜、凉拌还是油炸,都只用它。但不同油的耐热性不一样,过高温度的烹调会加速致癌物产生,带来健康风险。另外,长期食用一种油,也会导致脂肪酸摄入不平衡。

错误五

煎炸过的油反复用

很多人不舍得扔掉炸过食物的油,还会用来高温炒菜或复炸。但这种做法非常不可取,因为油经过高温反复加热会产生反式脂肪酸和有毒的油脂氧化产物,当继续使用这种油高温烹调时,致癌物产量会急剧增加。

健康吃油有妙招

1

根据饮食习惯选油

常吃猪牛羊肉的人:已经从膳食中得到了大量的动物脂肪,建议少吃动物油。可以适当吃些富含多不饱和脂肪酸的油,如橄榄油、大豆油、玉米油和葵花籽油、亚麻籽油、芝麻油、紫苏油和核桃油等。

素食主义者:平时吃得欧米伽6多不饱和脂肪酸比例太大,而饱和脂肪摄入太少,可以选择单不饱和脂肪酸较多的茶籽油、橄榄油等,以及含有一定量饱和脂肪酸的花生油、米糠油等,加上少量富含欧米伽3脂肪酸的亚麻籽油、核桃油等。

常吃豆制品的人:多不饱和脂肪酸摄入很充分,就没必要常用豆油、葵花籽油、玉米油做菜了,可以换成橄榄油、茶籽油、花生油、米糠油等含更多单不饱和脂肪酸的油。

2

根据烹调方法选油

此外,因为脂肪酸构成不同,不同油的耐热性也不一样,适合的烹调方法不同,其优缺点也不同,我们可以通过一张图表清晰了解。

3

多种油品换着吃

吃油多样化更有助于不同种类脂肪酸的平衡摄入,建议家中要常备以下3类油,经常换着吃。第一类是富含亚油酸的油脂,包括大豆油、玉米油、花生油、葵花籽油、小麦胚芽油等。第二类是富含油酸的油脂,包括橄榄油、油茶籽油(山茶油)、高油酸菜籽油、米糠油、芝麻油等。第三类是富含亚麻酸的油脂,比如亚麻籽油、核桃油和紫苏油等。

4

早上也要吃点油

一日之计在于晨,早餐是一天营养获取的开始,也是合理膳食主动健康的第一站。早餐提供的营养素在全天摄入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中国营养学会发布的《中国居民早餐营养健康模式》指出,早餐要摄入富含不饱和脂肪酸的优质食物。因此,建议大家早餐时适量加些含多不饱和脂肪酸的橄榄油或核桃油,比如用橄榄油或核桃油做成油醋汁,用来拌蔬菜沙拉,水果奶昔加适量亚麻籽油等。

健康吃油,你都学会了吗?

来源:生命时报

选稿:吴怡闻
知识产权、免责声明以及媒体合作联系
继续了解
知识产权声明

【知识产权声明】

除本司(指上海东方网股份有限公司)另行声明外,本司网页及客户端产品(以下简称“本网”),包括但不限于东方新闻、翱翔、东方头条等,所涉及的任何资料(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标、图片、照片、音频、视频、图表、色彩组合、版面设计、商标、商号、域名等)的知识产权均属本司和资料提供者所有。未经本司书面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镜像或以其他任何方式非法使用东方网的上述内容。对于有上述行为者,本司将保留追究其法律责任的权利。

东方网、东方新闻、翱翔,以上均为本司享有权利之合法商标,未经本司书面授权,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使用上述商标,或将上述商标用作网站、媒体名称等。

【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东方网”或“东方新闻”或带有东方网LOGO、水印的所有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版权均属本司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其他任何形式的法律实体和个人未经本司书面授权均不得转载、链接或以其他方式复制传播。与我司签订有关协议或已经获得本司书面授权许可的媒体、网站或其他任何形式的法律实体和个人,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且必须注明来源“东方网”。其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意味着本司赞同其观点或认可其内容的真实性。如果其他媒体、网站或其他任何形式的法律实体和个人使用,必须保留本司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全部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稿件来源:东方网”,本司将依法追究责任。

2、擅自使用东方网名义转载不规范来源的信息、版权不明的资讯,或盗用东方网名义发布信息,设立媒体账号等,本司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3、鉴于本网发布主体、发布稿件来源广泛,数量较多,如因作者联系方式不详或其他原因未能及时与著作权拥有者取得联系,或著作权人发现本网转载了其拥有著作权的作品时,请主动来函、来电与本司联系,或与本司授权的中国文字著作权协会联系,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我方将及时处理。
中国文字著作权协会联系方式:
联系人:赵洪波 唐亚静
地 址:北京西城区珠市口西大街120号太丰惠中大厦1027-1036室
联系电话:010-65978917
邮 箱:wenzhuxie@126.com

4、本网所有声明以及其修改权、更新权及最终解释权均属本司所有。

【媒体合作】

本司为尊重保护著作权,鼓励有益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物质文明建设的作品的创作和传播,促进互联网良性发展,本着平等互惠、资源共享的原则,诚邀各类媒体、网站、单位、个人与本网建立友好的合作关系。
媒体合作、内容转载请联系
联系人:杨老师
联系电话:021-228997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