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
东方快评| 别让“打耳洞”钻了“双重漏洞”
东方网·东方快评2023-10-17 10:36:48

近年来,“颜值经济”不断升温,医疗美容市场快速发展,然而相关问题也日益凸显。多地检察机关切实履行检察公益诉讼职责,就非法开展打耳洞等医疗美容项目并发布医疗广告等违法行为,向相关部门发出检察建议书,依法督促协同履职。(10月16日《法治日报》)

在不少爱美人士看来,打耳洞是再平常不过的事情,到街边的饰品店或者美容院,轻松就能搞定。殊不知,打耳洞远没有想得这么简单。据医生介绍,打耳洞风险隐患很大,如消毒不彻底创面出现感染,进一步发展会出现高热,甚至颅内感染,严重或将危及生命。

现实生活中,不乏美容机构为追求高额利润,在未取得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从业人员未取得医师执业证书的情况下,非法开展打耳洞等医疗美容业务。这些诊疗场所不规范,消毒杀菌不到位,极易造成感染,不仅损害正常的医疗管理秩序,还直接危害公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去年8月,山东济南一名18岁女生在商场打耳洞后耳部感染,反复发炎红肿,几天后高热被送到医院就诊,经检查其肝肾功能均受到损害,并伴有颅内感染。

打耳洞之所以险象环生,是钻了消费者和监管部门的双重漏洞。首先,消费者存在认知漏洞。一些美容机构宣称,打耳洞属于“生活美容”,没有任何安全风险。不少消费者也认为只有和整形相关的“动刀、动手术”才属于“医疗美容”,才有风险。事实上,生活美容和医疗美容的本质区别,就在于前者具有“非侵入性”,后者具有“创伤性或者侵入性”。打耳洞虽然过程不复杂,但需要在耳垂形成永久性孔隙,对人体具有创伤性和侵入性,因此属于医疗美容。《医疗美容项目分级管理目录》明确规定,穿耳孔术属于美容外科一级项目,应当在设有医疗美容科或整形外科的一级综合医院和门诊部,或者设有医疗美容科的诊所进行。

其次,有关部门存在监管漏洞。眼下,随便走进一家商场,或者逛逛路边门面,不少饰品店、美甲店、美容院、理发店,都提供所谓“无菌穿耳”“安全穿耳”服务项目。理发店能打耳洞,这本身就是一封自我举报信,明显属于超范围经营,涉嫌非法行医。然而,一些地方监管部门对此熟视无睹,任由打耳洞服务招摇过市,在一定程度上助长了商家的侥幸心理。

解铃还须系铃人,规范医疗美容,净化市场秩序,需要消费者和监管部门相向而行,填堵漏洞。一方面,消费者要提高健康意识,正确看待打耳洞等项目的医疗属性。今年4月6日,最高人民检察院发布6件检察机关依法惩治医疗美容领域违法犯罪典型案例,揭示了医疗美容的主要犯罪方式和常见风险隐患,警示消费者理性选择。有关方面应加大法律宣传和科普力度,帮助消费者有效区分生活美容和医疗美容,做好甄别,防范风险。

同时,有关部门应切实履行职责,健全完善执法监管机制,合力规范医疗服务市场秩序。前不久,北京市卫生健康监督所开展非法医疗美容和穿孔类服务集中整治。通过线上暗访、现场核查、监督执法,对涉嫌开展非法行医的店铺,依法立案并给予行政处罚。只有加大监管力度,提高违法成本,才能引导市场主体树立守法经营意识,自觉规范经营行为,防止以生活美容之名,行医疗美容之实。

作者:张涛
知识产权、免责声明以及媒体合作联系
继续了解
知识产权声明

【知识产权声明】

除本司(指上海东方网股份有限公司)另行声明外,本司网页及客户端产品(以下简称“本网”),包括但不限于东方新闻、翱翔、东方头条等,所涉及的任何资料(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标、图片、照片、音频、视频、图表、色彩组合、版面设计、商标、商号、域名等)的知识产权均属本司和资料提供者所有。未经本司书面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镜像或以其他任何方式非法使用东方网的上述内容。对于有上述行为者,本司将保留追究其法律责任的权利。

东方网、东方新闻、翱翔,以上均为本司享有权利之合法商标,未经本司书面授权,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使用上述商标,或将上述商标用作网站、媒体名称等。

【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东方网”或“东方新闻”或带有东方网LOGO、水印的所有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版权均属本司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其他任何形式的法律实体和个人未经本司书面授权均不得转载、链接或以其他方式复制传播。与我司签订有关协议或已经获得本司书面授权许可的媒体、网站或其他任何形式的法律实体和个人,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且必须注明来源“东方网”。其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意味着本司赞同其观点或认可其内容的真实性。如果其他媒体、网站或其他任何形式的法律实体和个人使用,必须保留本司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全部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稿件来源:东方网”,本司将依法追究责任。

2、擅自使用东方网名义转载不规范来源的信息、版权不明的资讯,或盗用东方网名义发布信息,设立媒体账号等,本司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3、鉴于本网发布主体、发布稿件来源广泛,数量较多,如因作者联系方式不详或其他原因未能及时与著作权拥有者取得联系,或著作权人发现本网转载了其拥有著作权的作品时,请主动来函、来电与本司联系,或与本司授权的中国文字著作权协会联系,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我方将及时处理。
中国文字著作权协会联系方式:
联系人:赵洪波 唐亚静
地 址:北京西城区珠市口西大街120号太丰惠中大厦1027-1036室
联系电话:010-65978917
邮 箱:wenzhuxie@126.com

4、本网所有声明以及其修改权、更新权及最终解释权均属本司所有。

【媒体合作】

本司为尊重保护著作权,鼓励有益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物质文明建设的作品的创作和传播,促进互联网良性发展,本着平等互惠、资源共享的原则,诚邀各类媒体、网站、单位、个人与本网建立友好的合作关系。
媒体合作、内容转载请联系
联系人:杨老师
联系电话:021-228997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