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
【钩沉】为了当年这届亚运会,全中国人都在捐款,北京副市长还发了个毒誓
上观新闻2023-10-03 13:09:00

杭州亚运会激战正酣,国人激情澎湃。不过也有年轻人会疑惑:隔三差五轮番上演的奥运会、世界杯等世界顶级大赛如今都已“寻常”,一场亚运会究竟有多重要呢?

是的,今天有的年轻人可能不太明了亚运会在许许多多国人心中的难忘记忆和特别的份量。我们不妨重返1990年,看看中国首次举办亚运会前后的情形。

“还说什么办亚运?”

1984年9月28日,在韩国汉城召开的亚奥理事会第三次代表大会上,中国凭借一部纪录片《北京风光》,以43比22的票数压过日本广岛,获得了第十一届亚运会的主办权。

之后,各项准备工作有条不紊地进行着。不过在开幕前相继发生的一些事情,令这项赛事的意义超出了体育范畴。

首先,国内并不是人人都赞成举办亚运会。在1988年汉城奥运会上,中国运动员只获得了5枚金牌,与1984年洛杉矶奥运会的15枚金牌相比,成绩大幅下滑。这样的表现被社会各界形容为“兵败汉城”。时任北京亚运会组委会执行主席伍绍祖后来回忆说,汉城奥运会后,体育在中国社会上的地位一度变得很尴尬,在人们眼里,连金牌都得不到,还说什么办亚运呢?

还有一种反对意见源自经济层面。当时人们普遍认为,谁办亚运会谁贴钱。1972年,加拿大蒙特利尔举办奥运会,结果为期15天的运动会,却造成了蒙特利尔长达20年的负债、10亿多美元的亏空,直到20世纪末才还清——这就是所谓的“蒙特利尔陷阱”。奥林匹克运动因此受到沉重打击,在1984年奥运会的申办过程中,原来准备申办的国家纷纷退出。

更大的困难还是国际上的阻力。20世纪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国际形势风云变幻,东欧社会主义国家接连易帜,西方国家也对中国制裁施压。亚运会前,原计划在北京举办的11项亚洲锦标赛和3项国际比赛被迫改期。有人甚至向亚奥理事会主席法赫德建议,为避免麻烦,最好能换场地举行亚运会。广岛率先表示愿意接办。

而当时中国想把这届亚运会办成一个“全家福”,尽可能让亚奥理事会的成员全来参赛。但这些成员中,有尚未与我国建交的国家,如文莱、不丹;还有开幕前不久入侵科威特并捣毁亚奥理事会总部的伊拉克……这些都给亚运会的筹备工作增加了许多变数。

虽然存在诸多困难,但如果抓住亚运会这一在国际“亮相”的契机,对外可以打破敌对势力对我国的孤立和限制,对内可以增强民族自信心和凝聚力。从这时起,亚运会就不再是单纯的体育赛事,而是与我国改革开放进程密切相关了。

全国总动员

所幸,时任亚奥理事会主席法赫德不顾西方国家施压,坚持北京亚运会应如期举办。

但亚运会的经济账确实成了难题。1989年下半年,中央发布文件强调举办亚运会的意义,但是由于资金短缺,剩下6亿元的资金缺口。号召民间集资成了唯一的办法,为此亚组委专门成立了“集资部”,集资的原则是完全自愿、量力而行、越多越好。

为了响应号召,全国人民包括海外侨胞都纷纷行动起来。大家有钱出钱,有力出力,有物出物,有主意出主意,通过捐款捐物、献诗献歌、义演义卖义诊、义务劳动和撰写文章、知识竞赛、街头咨询、影视宣传、商品宣传等多种多样的形式支持、宣传亚运会。

京剧名角程砚秋的弟子李丹林,自老师去世后再未登台。但为了亚运,他重新出山,演出两场《碧玉簪》,所得售票款全部捐赠亚运会。一位老太太将10年攒下来的养老金捐给亚运会,一共187块3毛1分钱。许多小孩子则一袋一袋地捐,全是毛票、钢镚,一数好半天。北京京郊的菜农们起早贪黑,试种出50多种外国蔬菜,专供亚运会选用。乌鲁木齐的青年敲锣打鼓开着彩车,义卖亚运奖券。西藏的藏族同胞捧来几十丈长的哈达……

据伍绍祖回忆,他本人参加过黑龙江大庆市20多万工人群众捐赠100多万元钱的活动。组织者想把零头抹掉、截取整数,被他制止了。他说,正是这些尾数才有意义,说明是大家用一元、一角、一分集中攒起来的。

1989年8月9日,首批亚运会基金奖券正式发行,花一元钱买一张有着亚运会吉祥物的奖券,既为亚运会做了贡献,也有赢得奖金的机会。这是新中国历史上真正意义上的第一套“彩票”,也是今天市场上名目繁多的彩票的前身。

风靡一时的儿童电影《我的九月》中就有一段有关亚运会奖券的故事:大榆树小学四年级学生安建军为了攒钱买奖券支持北京亚运会,瞒着父母饿着肚子省下早餐钱,后来他还真中了50块钱,并把奖金捐给了亚运会组委会。

当然,办这样一个大型运动会,光靠老百姓的热情是不够的。体育场馆是否足够、设计水平能不能过关、工程能否如期完工、质量如何保证等等,都是亟须解决的问题。当时要新建16个、改建17个场馆,修缮46个体育场馆,新建50万平方米的亚运村和100多万平方米的居民住宅区。所有涉及亚运会的工程项目,一律被视为国家重点。时任北京市副市长、亚运工程总指挥张百发发誓:“亚运工程完不成,我就从北京的最高点京广中心(51层)往下跳。”

最终,经过6万多名建设者的昼夜奋战,所有比赛场馆和辅助建筑分别提前一年和半年全部建成。邓小平在参观部分亚运工程后,意味深长地说:“有的人总认为外国的月亮圆,我看中国的月亮也是圆的。”

名副其实的体育强国

“我们亚洲,山是高昂的头;我们亚洲,河像热血流;我们亚洲,树都根连根;我们亚洲,云也手握手……”

伴随一曲《亚洲雄风》,北京亚运会在万众期待中拉开了帷幕。这场亚运会可以说是中国竞技体育的翻身之战、正名之战。中国队只花了6天的时间,就实现了金牌数破百的目标,最终取得183金、107银和51铜共341枚奖牌的辉煌成绩,位列金牌榜、奖牌榜第一,创下历史纪录。在此后数届亚运会上,中国始终呈遥遥领先之势,成为名副其实的体育强国。

当时,人们见面的话题总是离不开比赛。北京的许多公交车里还挂上了一块小黑板,写着“今日奖牌榜”,记录当日中国运动员获得的成绩,每次售票员用粉笔更新数字,车厢里就会迎来一片欢呼声。

这些数字有不少还是同一名运动员创造的。上海的威海路上有一家“沈坚强游泳馆”。说起沈坚强这个名字,许多年轻人可能会感到陌生,但在经历过北京亚运会的人眼中,他可是如雷贯耳的“亚洲泳坛王子”。

(亚运会)(3)亚运会上的“多金王”沈坚强在北京举行的第十一届亚运会游泳比赛中,夺得男子100米蝶泳、50米自由泳、100米自由泳、4×100米自由泳接力和4×100米混合泳接力5枚金牌,是亚运会获金牌最多的选手。图为1990年9月24日,沈坚强在北京亚运会男子100米蝶泳决赛中,以54秒29的成绩获得金牌,并打破该项54秒65的亚运会纪录。新华社发

早在1984年,20岁的沈坚强就在亚锦赛中拿下2枚金牌,一战成名。此后的几年内,他几乎包揽了国内赛事自由泳项目的冠军。他后来回忆起参加北京亚运会的情景,“当时女队已经在世界上有成绩了,而男队还是不及日本,所以对于北京亚运会,我们很期待,但压力无疑是巨大的”。

游泳队提前四五天进入了亚运村。对于主要对手日本队,中国游泳队做了全方位的分析。沈坚强也是每天都在想这些。恰恰是想太多、练太狠了,他扭伤了腰。“就觉得突然全身无力,腰软趴趴的,瘫倒在地上,我是被两个队友架着离开训练场的。”当时,距离亚运会游泳比赛开赛仅有3天。

得知沈坚强受伤的消息,日本队觉得很奇怪,还以为中国队在放烟幕弹。但实际情况是,队里一度非常紧张,因为沈坚强一口气报了5个项目,如果他不参赛,对中国游泳队来说损失很大。

到了比赛日,沈坚强打了封闭,咬牙站上泳道出发台,第一场比赛就把金牌收入囊中。随后的日子里,他越战越勇,最终获得了50米自由泳、100米自由泳、100米蝶泳3枚个人金牌,与队友一起获得4×100米自由泳接力和4×100米混合泳接力金牌。他还刷新了1项亚洲纪录、3项亚运会纪录。

这些振奋人心的画面,成为当时中国人不可磨灭的记忆。北京亚运会也被日本《读卖新闻》评选为1990年世界十大新闻之一,被称赞是“一项历史上规模空前的大会”。

拥抱世界的勇气

“四海会宾客,五洲交朋友。”当时,国人胸中回荡的不仅有爱国情怀,还有拥抱世界的勇气和诚意。

在一些亲历者看来,北京亚运会对中国有些方面的影响,甚至比2008年北京奥运会还要大。其中一个原因是,经由北京亚运会,当时国际交往经验不足的中国人看到了世界的样子,很多国际友人也看到了中国的新面貌。

亚运会开始前,学校里都在普及如何与外国人打交道。有人回忆,自己当时还是一名小学生,英语课上刚学会说“起立”和“坐下”。有一天老师进来特别严肃地和大家说,要开亚运会了,会有很多外国人来,可能会和你们聊天,所以一定要小心措辞。同学们接到这个任务都非常紧张,还临时突击学习了一些英语口语,一位同学认真在本子上记下了“好肚油肚”。

《我的九月》剧照《我的九月》剧照

更重要的是,通过北京亚运会,中国在世人面前展现了良好的形象,表明了中国扩大改革开放的决心,助推打破西方国家对中国的封锁和限制。

据报道,当时一些外国商人敏锐地认识到,中国人对自己的前途充满信心,中国的改革开放政策不会改变,与中国交往不会有风险,当即决定重返中国。一位在中国的外宾一边担任亚运会的技术仲裁,一边与当地政府洽谈经济合作意向。赞助亚运会的外国企业也纷纷涌入中国,开展合资或合营。

北京成功举办亚运会后,正式提出申办2000年奥运会,申奥主题口号就是“开放的中国盼奥运”。正如这句口号所说,开放的中国向世界张开双臂,拥抱世界,融入世界。

改革开放后信心更足的中国人,也就这样从实现亚运梦,满怀信心一步步走向更多梦想成真的未来。

知识产权、免责声明以及媒体合作联系
继续了解
知识产权声明

【知识产权声明】

除本司(指上海东方网股份有限公司)另行声明外,本司网页及客户端产品(以下简称“本网”),包括但不限于东方新闻、翱翔、东方头条等,所涉及的任何资料(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标、图片、照片、音频、视频、图表、色彩组合、版面设计、商标、商号、域名等)的知识产权均属本司和资料提供者所有。未经本司书面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镜像或以其他任何方式非法使用东方网的上述内容。对于有上述行为者,本司将保留追究其法律责任的权利。

东方网、东方新闻、翱翔,以上均为本司享有权利之合法商标,未经本司书面授权,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使用上述商标,或将上述商标用作网站、媒体名称等。

【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东方网”或“东方新闻”或带有东方网LOGO、水印的所有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版权均属本司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其他任何形式的法律实体和个人未经本司书面授权均不得转载、链接或以其他方式复制传播。与我司签订有关协议或已经获得本司书面授权许可的媒体、网站或其他任何形式的法律实体和个人,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且必须注明来源“东方网”。其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意味着本司赞同其观点或认可其内容的真实性。如果其他媒体、网站或其他任何形式的法律实体和个人使用,必须保留本司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全部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稿件来源:东方网”,本司将依法追究责任。

2、擅自使用东方网名义转载不规范来源的信息、版权不明的资讯,或盗用东方网名义发布信息,设立媒体账号等,本司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3、鉴于本网发布主体、发布稿件来源广泛,数量较多,如因作者联系方式不详或其他原因未能及时与著作权拥有者取得联系,或著作权人发现本网转载了其拥有著作权的作品时,请主动来函、来电与本司联系,或与本司授权的中国文字著作权协会联系,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我方将及时处理。
中国文字著作权协会联系方式:
联系人:赵洪波 唐亚静
地 址:北京西城区珠市口西大街120号太丰惠中大厦1027-1036室
联系电话:010-65978917
邮 箱:wenzhuxie@126.com

4、本网所有声明以及其修改权、更新权及最终解释权均属本司所有。

【媒体合作】

本司为尊重保护著作权,鼓励有益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物质文明建设的作品的创作和传播,促进互联网良性发展,本着平等互惠、资源共享的原则,诚邀各类媒体、网站、单位、个人与本网建立友好的合作关系。
媒体合作、内容转载请联系
联系人:杨老师
联系电话:021-228997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