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
摩托车市场“价格战”悄然酝酿:大排量、电动车型成未来角逐点
证券日报2023-09-13 10:15:17

摩托车市场“价格战”悄然酝酿:终端需求不足 大排量、电动车型成未来角逐点

汽车“价格战”正酣,摩托车市场“价格战”也悄然而起。近日,《证券日报》记者走访北京地区多家摩托车终端店了解到,除部分新款车型外,多数车型有降价或优惠活动,这其中既有进口品牌也有国产品牌。

摩托车“价格战”因何而起?整个摩托车产业又将迎来怎样的变局?

摩托车市场上演“价格战”

9月11日,记者来到春风动力北京总代理店,虽未打出降价或优惠的活动标志,但记者从门店销售人员口中得知,店内的老款车型均有优惠。

该销售人员告诉记者,2023款新车基本没优惠,是因为新款车本身定价已经很低,再降价或优惠的话,就没有多少利润空间了。

“店内好多售价20万元/辆以上的车型都在降价。”一家本田摩托车店店主告诉记者,降归降,但整体而言本田摩托车的降价幅度并不大。

今年以来,摩托车品牌轮番上演价格优惠活动。例如,8月末,无极发布“史前大降价+买贵补差价”活动,相关车型降价幅度在3000元/辆至6000元/辆,此外,老用户还享受不同程度的购车券。

线下降价氛围浓厚的同时,摩托车市场“价格战”也在线上电商平台同步上演。记者在某电商平台看到,“宗申摩托车官方旗舰店”已打出“94折购车”的福利,据介绍,部分车型最多可省6000元。

摩托车爱好者对降价尤为敏感。有“摩托迷”向《证券日报》记者介绍:“去年我想买的一款复古巡航车一直没货,当时需要加价2000元才有现货,没想到今年价格直线下滑,店铺销售人员说现在不缺车,还能在原价基础上减4000元左右。”

“今年不管是进口品牌还是国产品牌,降价幅度都很大。”一家摩托车企业工作人员向记者感慨,当前摩托车市场终端需求不足,主机厂供给增加,进口品牌一降价,国产品牌也开始跟着降价。

中国摩托车商会数据显示,今年1月份至7月份,摩托车产销分别为1163.73万辆和1128.52万辆,同比下降8.56%和11.95%。其中,二轮摩托车产销1029.96万辆和994.15万辆,同比下降9.81%和13.5%;大排量休闲娱乐摩托车产销30.18万辆和31.05万辆,同比下降4.16%和3.3%。

一位不愿具名的业内人士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摩托车企业上演“价格战”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点:首先,市场竞争激烈,摩托车品牌繁多,企业为了争夺市场份额而采取降价措施,以吸引消费者;其次,摩托车行业的需求相对较低,市场饱和度较高,企业为了刺激销售不得不降价;最后,新能源摩托车等新兴市场的出现,也对传统摩托车企业带来了一定的竞争压力。

大排量具备增长潜力

“价格战”带给大家的感受不一。

“降价与否对我来说,没有什么影响。”有消费者告诉记者,摩托车非必需品,对不需要的人来说降价多少都无所谓,而对于一些摩托车爱好者来说,可能价格再贵也会买。

“摩托车产品价格下降之后,购买门槛降低,可能会有更多人愿意购买,这有助于市场繁荣。”上述业内人士表示,“价格战”背景下,摩托车企业的利润空间受到挤压,企业需要降低成本或开发新产品来弥补利润减少的情况。

对摩托车产业来说,“价格战”将加快市场优胜劣汰。“‘价格战’可能导致市场集中度增加,一些较小的企业因无法承受价格竞争的压力而退出市场,为优势产品留下生存空间。”上述业内人士补充道。

当前,摩托车市场聚集了众多国内外品牌,既有本田、雅马哈、川崎、宝马等国外老牌摩托车品牌,也有以宗申、隆鑫、钱江、春风动力等为主的国产知名品牌,竞争日益激烈。

“未来竞争趋势可能会有所改变。”上述业内人士说,“对于摩托车行业来说,除了价格竞争外,技术创新和产品差异化也将成为日后竞争的重点。企业需要通过研发和推出具有独特特点的新产品来吸引消费者。”

随着消费升级,当前摩托车从“工具车市场”向“玩乐车市场”转型已成为趋势。中国汽车工业协会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摩托车行业虽面临复杂严峻的形势,但大排量休闲娱乐摩托车(排量250CC以上,不含250CC)产销分别同比增长2.19%和1.66%。从渗透率来看,250CC以上摩托车渗透率仅占摩托车总量的2.66%,随着摩托车由代步工具向中大排量娱乐车型转变,大排量摩托车市场仍然具有较高增长潜力。

当下,电动摩托车成为更多人的出行选择。尤其是在城市交通日益拥堵的背景下,电动摩托车凭借其高效、环保、经济等方面的优势受到了广大上班族的青睐。此外,新国标带来的行业巨变,标志着行业进入强监管、高质量发展阶段,长期来看,电动摩托车市场增长空间广阔。业内人士认为,新能源摩托车市场有望继续扩大,企业也需要关注和角逐这一新兴市场。

深度科技研究院院长张孝荣表示:“从长远来看,‘双碳’背景下,燃油摩托车将逐步被技术更强的电动摩托车取代。”(本报记者 冯雨瑶)





来源:证券日报

【责任编辑:王京辉】
分享到:
知识产权、免责声明以及媒体合作联系
继续了解
知识产权声明

【知识产权声明】

除本司(指上海东方网股份有限公司)另行声明外,本司网页及客户端产品(以下简称“本网”),包括但不限于东方新闻、翱翔、东方头条等,所涉及的任何资料(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标、图片、照片、音频、视频、图表、色彩组合、版面设计、商标、商号、域名等)的知识产权均属本司和资料提供者所有。未经本司书面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镜像或以其他任何方式非法使用东方网的上述内容。对于有上述行为者,本司将保留追究其法律责任的权利。

东方网、东方新闻、翱翔,以上均为本司享有权利之合法商标,未经本司书面授权,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使用上述商标,或将上述商标用作网站、媒体名称等。

【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东方网”或“东方新闻”或带有东方网LOGO、水印的所有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版权均属本司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其他任何形式的法律实体和个人未经本司书面授权均不得转载、链接或以其他方式复制传播。与我司签订有关协议或已经获得本司书面授权许可的媒体、网站或其他任何形式的法律实体和个人,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且必须注明来源“东方网”。其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意味着本司赞同其观点或认可其内容的真实性。如果其他媒体、网站或其他任何形式的法律实体和个人使用,必须保留本司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全部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稿件来源:东方网”,本司将依法追究责任。

2、擅自使用东方网名义转载不规范来源的信息、版权不明的资讯,或盗用东方网名义发布信息,设立媒体账号等,本司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3、鉴于本网发布主体、发布稿件来源广泛,数量较多,如因作者联系方式不详或其他原因未能及时与著作权拥有者取得联系,或著作权人发现本网转载了其拥有著作权的作品时,请主动来函、来电与本司联系,或与本司授权的中国文字著作权协会联系,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我方将及时处理。
中国文字著作权协会联系方式:
联系人:赵洪波 唐亚静
地 址:北京西城区珠市口西大街120号太丰惠中大厦1027-1036室
联系电话:010-65978917
邮 箱:wenzhuxie@126.com

4、本网所有声明以及其修改权、更新权及最终解释权均属本司所有。

【媒体合作】

本司为尊重保护著作权,鼓励有益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物质文明建设的作品的创作和传播,促进互联网良性发展,本着平等互惠、资源共享的原则,诚邀各类媒体、网站、单位、个人与本网建立友好的合作关系。
媒体合作、内容转载请联系
联系人:杨老师
联系电话:021-228997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