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
听·见丨扎堆去的音乐节,到底有什么不一“YOUNG”?
新江苏2023-09-12 17:23:00

你的声音,我们愿意听见;

你的关切,我们一同看见。

手在空中打着拍子,身体跟着音乐晃动,双脚离开地面蹦跳,高举手机记录现场......这个夏天,去户外看一场音乐节成为许多年轻小伙伴的“标配”。这种自由而热烈、纯粹又真实的自我表达方式引发广泛关注。

在西方,“音乐节”一词源于拉丁文festivus,有欢乐的意思。而据百度百科词条,音乐节通常是指在特定的地方,用统一的内容,举行连续性的演出,其意指持续数天和数周的、一种或几种艺术的庆祝聚会。

“夏天总要去看一次音乐节吧”“怎么感觉全世界都在音乐节啊”“夏天!音乐节!啤酒!还有你!”在社交平台,这些评论引发许多网友的情感共鸣,赢得数万的热情点赞。

那么,音乐节为什么这么火?大家又怎么会如此热衷?

有网友说,“门票哪有青春贵,去现场你就会明白live的意义,那是耳机永远不能表达的情绪。”还有网友表示,“真的太爱了!那种快乐,肆无忌惮的热烈,太让人着迷了!”

从网络上的留言来看,或许是因为,户外音乐节打造的沉浸式、交互性“音乐现场”,巧妙契合了年轻小伙伴的精神需求。live现场所释放的“神奇魔力”,不仅可以满足他们追寻的“感官刺激”,还主动成为他们多元表达的“情感搭子”。

说到音乐节,有一个高频词不得不提,那就是:氛围感。森林音乐节、沙滩音乐节、水上音乐节......更多元的场景体验,将夏日狂欢的氛围直接拉满。

诚然,户外音乐节的现场营造了一种热烈奔放、轻松惬意的氛围感。置身其中,可以暂时忘却工作的压力、生活的忙碌,在沉浸式的现场和氛围里,放声歌唱、尽情摇摆,释放压力、享受当下。也许,这便是户外音乐节的意义。

当耳机里每天听的音乐,被赋予了特殊的情感意义,在熟悉旋律奏响的刹那,过去的画面、曾经的记忆、升腾的情绪,夹杂着live现场的声浪和热情一并袭来,在场的每个人可能都经历了一次短暂的“逃离”。

谈到户外音乐节,容易让人想到传统的演唱形式。与传统以明星为中心的演出不同,音乐节打造的是人人参与的氛围。区别于传统的观看形式,音乐节不必正襟危坐,无需西装革履,甚至可以随意走动,可以站着、坐着,也可以躺着,这种自在随心的方式让整个过程更轻松、更具亲和力。也体现年轻小伙伴们心态的转变,他们更追求不受束缚、不被定义、大胆表达的人生,满足了他们对“松弛感”的追求。

另一方面,户外音乐节还反映了年轻游客群体不断求新求变的文旅新期待。当前,音乐节已慢慢撕下“小众”标签,成为更多小伙伴们的“日常”,娱乐、社交属性逐渐凸显。于他们而言,看一场音乐节,俨然一次与朋友出游。

据中国演出行业协会的监测数据显示,今年7月1日至8月31日期间,大型音乐节等演出场次411场,票房收入25.92亿元,观演人数410.06万人次。音乐节等演出或已成为拉动城市消费的新引擎。

在抖音短视频平台,#音乐节话题的播放量已突破110亿次。而在小红书搜索“音乐节”,会出现近300万篇笔记。Live现场的观众们通过vlog捕捉“燃爆瞬间”,热情分享充满活力的“音乐现场”,想要唤起更多人的“情绪共鸣”;而屏幕这头的用户们尝试点击“播放按钮”,期待触碰到其中的“快乐因子”,从而解锁live现场的“魅力密码”。

眼下,越来越多的年轻小伙伴选择为一场音乐节奔赴一座城,跨城观演逐渐成为一种消费新趋势,“观演+旅游”也展现出强大的消费动能。

于城市而言,如何让音乐节的“头回客”变成“回头客”,让观演的流量转变为城市经济“留”量,已然成为新课题。首先,活动主办方应拿出满满的诚意和专业的水准,以更高质量的演出和更人性化的体验,实现观众和现场的“双向奔赴”;其次,务必要做好交通疏导、观众引导、安全保障等方面的服务,创造安全舒适、轻松愉悦的观演环境;再者,城市管理者应当思考和探索本土化、个性化的可能性,使户外音乐节打造成当地标志性的文化IP,塑造更加热情友好、开放包容的城市形象。

音乐节,或许不仅是一种生活方式、一个社交场景,而更像是一张文旅融合新名片。期待看到更多不一样的“基因”和“土壤”滋养起来的“爱乐之城”,呈现更鲜明的城市文化底蕴,让来客在体验不一样音乐盛会的同时,也可以领略更多不一样的风景。

编辑: 厉欣

来源:新江苏·中国江苏网

作者:新江苏
知识产权、免责声明以及媒体合作联系
继续了解
知识产权声明

【知识产权声明】

除本司(指上海东方网股份有限公司)另行声明外,本司网页及客户端产品(以下简称“本网”),包括但不限于东方新闻、翱翔、东方头条等,所涉及的任何资料(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标、图片、照片、音频、视频、图表、色彩组合、版面设计、商标、商号、域名等)的知识产权均属本司和资料提供者所有。未经本司书面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镜像或以其他任何方式非法使用东方网的上述内容。对于有上述行为者,本司将保留追究其法律责任的权利。

东方网、东方新闻、翱翔,以上均为本司享有权利之合法商标,未经本司书面授权,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使用上述商标,或将上述商标用作网站、媒体名称等。

【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东方网”或“东方新闻”或带有东方网LOGO、水印的所有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版权均属本司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其他任何形式的法律实体和个人未经本司书面授权均不得转载、链接或以其他方式复制传播。与我司签订有关协议或已经获得本司书面授权许可的媒体、网站或其他任何形式的法律实体和个人,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且必须注明来源“东方网”。其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意味着本司赞同其观点或认可其内容的真实性。如果其他媒体、网站或其他任何形式的法律实体和个人使用,必须保留本司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全部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稿件来源:东方网”,本司将依法追究责任。

2、擅自使用东方网名义转载不规范来源的信息、版权不明的资讯,或盗用东方网名义发布信息,设立媒体账号等,本司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3、鉴于本网发布主体、发布稿件来源广泛,数量较多,如因作者联系方式不详或其他原因未能及时与著作权拥有者取得联系,或著作权人发现本网转载了其拥有著作权的作品时,请主动来函、来电与本司联系,或与本司授权的中国文字著作权协会联系,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我方将及时处理。
中国文字著作权协会联系方式:
联系人:赵洪波 唐亚静
地 址:北京西城区珠市口西大街120号太丰惠中大厦1027-1036室
联系电话:010-65978917
邮 箱:wenzhuxie@126.com

4、本网所有声明以及其修改权、更新权及最终解释权均属本司所有。

【媒体合作】

本司为尊重保护著作权,鼓励有益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物质文明建设的作品的创作和传播,促进互联网良性发展,本着平等互惠、资源共享的原则,诚邀各类媒体、网站、单位、个人与本网建立友好的合作关系。
媒体合作、内容转载请联系
联系人:杨老师
联系电话:021-228997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