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
“民族之光—百年马利和她的艺术家朋友们”特展亮相
上观新闻2023-08-20 19:28:00

“民族之光——百年马利和她的艺术家朋友们”特展8月19日在金山区博物馆开幕。展览共分为“百年马利”、“画家之友”、“美育之星”、“国货之光”、“民族之光”和“马小莉体验区”六个展区,生动展现“马利”作为民族颜料品牌与艺术家们及中国美术发展进程的紧密联结。


百年马利和她的艺术家朋友们

作为中国画材颜料第一品牌,“马利”品牌于1919年5月创设。策展人张立行介绍,1919年马利品牌的横空出世,寄寓了国人对于拥有民族美术颜料的殷殷期望。马利的百年史,也是中国美术发展进程的生动写照。


百年马利和她的艺术家朋友们

20世纪初,为重振民族绘画艺术,一批有识之士以上海为中心开始推动在中国近现代美术史上影响深远的“洋画运动”。当时,英国、德国等国家的昂贵西洋画颜料逐渐占据了中国市场,上海的一批爱国人士下决心一定要用中国的颜料画画。1919年5月,张聿光牵头与其他九位画家、教育家、企业家等各界人士创办马利工艺厂。十位创始发起人先选了一个十笔画的“馬”字,取“马到成功”之意;再选了一个“利”字,希望颜料厂能够“利国利民”。马利工艺厂创立初年,便成功研制出中国第一瓶广告色颜料,这是中国人第一次生产西洋画种的美术颜料。1920年,马利工艺厂又生产出中国第一支水彩颜料。经过十余年的发展,“马利”成为知名颜料品牌。


百年马利和她的艺术家朋友们


百年马利和她的艺术家朋友们

随着“九一八事变”爆发,国内形势急转直下,马利工艺厂开始向海外市场拓展。20世纪30年代到40年代,马利产品成为最早漂洋过海的民族工业代表,为旅居和出访的华人艺术家提供了大量高品质颜料。当时许多书画名家都为其题字,如于右任题写“光照中国”、徐悲鸿题写“光腾采耀”、林风眠题写“提倡国货,挽回外溢利权”、何香凝题写“绚烂夺目”、柳亚子题写“五光十色”、汪亚尘题写“国货之光”等。


百年马利和她的艺术家朋友们


百年马利和她的艺术家朋友们

1949年,马利工艺厂生产出中国第一支蜡笔,点燃了新中国一代又一代孩子们心中的艺术之光。1958年5月15日,金城工艺社并入马利工艺厂,改厂名为“金城马利工艺厂”,后又改名为“上海美术颜料厂”。1993年,在上海美术颜料厂的基础上,成立上海实业马利画材有限公司,开始大规模引进国外研制颜料的先进仪器和技术工艺,目标就是推动具有丰富文化底蕴的“马利牌”商标焕发新的生机。


百年马利和她的艺术家朋友们

此次展览中,“百年马利”展区记录了马利品牌从1919年诞生以来至今20件重要事件。“美育之星”、“国货之光”以丰富多样的文献资料从不同侧面展现马利品牌的辉煌历史。“画家之友”展区讲述诸多画家自马利品牌诞生起结下的深厚情谊。马利品牌的历史也是其与中国画家共同成长、相互成就的历史。


百年马利和她的艺术家朋友们


百年马利和她的艺术家朋友们

百年历程中,诸多书画家使用马利颜料绘制作品,并赠画百余幅。“民族之光”展区共展出52幅作品,其中包括8幅书法作品、24幅国画作品和20幅西画作品,内容涵盖山水、花鸟、人物等多种题材,将中国书法、中国画的表现力和中华优秀的文化价值相融合。


百年马利和她的艺术家朋友们


百年马利和她的艺术家朋友们

在以品牌虚拟形象代言人“马小莉”为视觉主体的“马小莉体验区”,呈现了一个集个性化、年轻化和艺术感于一体的展区。“马小莉”书签、发卡、帆布包可爱精美,书法及国画作品冰箱贴、折扇创意十足,“马小莉”创作的数字艺术品《天色》栩栩如生,展现了百年马利虽为“中华老字号”却依然敢于开拓、求新求变的品牌精神。


百年马利和她的艺术家朋友们

上海马利画材股份有限公司党支部书记、董事长蒋熙洲表示,马利自诞生之日起与艺术家有着不解之缘,今年是马利建厂创牌104周年,未来,马利将以更优质的产品、更卓越的工艺、更专业的服务回馈广大艺术家、艺术爱好者及各界人士。

展览由金山区文化和旅游局、金山区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金山区档案局、上海红双喜(集团)有限公司主办,金山区博物馆、上海文教体育用品有限公司、上海国韵双喜文化有限公司、上海马利画材股份有限公司承办。


知识产权、免责声明以及媒体合作联系
继续了解
知识产权声明

【知识产权声明】

除本司(指上海东方网股份有限公司)另行声明外,本司网页及客户端产品(以下简称“本网”),包括但不限于东方新闻、翱翔、东方头条等,所涉及的任何资料(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标、图片、照片、音频、视频、图表、色彩组合、版面设计、商标、商号、域名等)的知识产权均属本司和资料提供者所有。未经本司书面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镜像或以其他任何方式非法使用东方网的上述内容。对于有上述行为者,本司将保留追究其法律责任的权利。

东方网、东方新闻、翱翔,以上均为本司享有权利之合法商标,未经本司书面授权,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使用上述商标,或将上述商标用作网站、媒体名称等。

【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东方网”或“东方新闻”或带有东方网LOGO、水印的所有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版权均属本司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其他任何形式的法律实体和个人未经本司书面授权均不得转载、链接或以其他方式复制传播。与我司签订有关协议或已经获得本司书面授权许可的媒体、网站或其他任何形式的法律实体和个人,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且必须注明来源“东方网”。其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意味着本司赞同其观点或认可其内容的真实性。如果其他媒体、网站或其他任何形式的法律实体和个人使用,必须保留本司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全部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稿件来源:东方网”,本司将依法追究责任。

2、擅自使用东方网名义转载不规范来源的信息、版权不明的资讯,或盗用东方网名义发布信息,设立媒体账号等,本司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3、鉴于本网发布主体、发布稿件来源广泛,数量较多,如因作者联系方式不详或其他原因未能及时与著作权拥有者取得联系,或著作权人发现本网转载了其拥有著作权的作品时,请主动来函、来电与本司联系,或与本司授权的中国文字著作权协会联系,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我方将及时处理。
中国文字著作权协会联系方式:
联系人:赵洪波 唐亚静
地 址:北京西城区珠市口西大街120号太丰惠中大厦1027-1036室
联系电话:010-65978917
邮 箱:wenzhuxie@126.com

4、本网所有声明以及其修改权、更新权及最终解释权均属本司所有。

【媒体合作】

本司为尊重保护著作权,鼓励有益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物质文明建设的作品的创作和传播,促进互联网良性发展,本着平等互惠、资源共享的原则,诚邀各类媒体、网站、单位、个人与本网建立友好的合作关系。
媒体合作、内容转载请联系
联系人:杨老师
联系电话:021-228997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