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
从上海到杭州,古人是怎样修筑“海上长城”的
上观新闻2023-08-13 07:38:33
在中国古代民间传说与历史讲述中,有许多“堆土成陆、引水入海”的陆海传奇。这些朴素的智慧是古人基于生存需求而总结出来的规律认知,阐释了陆海平衡与生态和谐的重要性,对于认识海洋、开发利用海洋、防治海洋灾害具有重要启发。

「陆海相生相克」

对生活在陆地上的人而言,辽阔无边的大海是“想象的天堂”。征服海洋、填海造陆的冲动一直存在于人们的头脑之中,继而产生了一系列相关的民间传说。特别是精卫填海的神话,歌颂了百折不回、不屈不挠的毅力和意志,千百年来鼓舞着中国人与海搏斗。

在宁波、绍兴等地流传的大禹神话,讲述了大禹在东海之滨治水,用神力开山导水流入汪洋大海的故事,可谓古人通晓水流规律后治理洪水的重要实践。

绍兴大禹陵享殿内“治水”壁画

在与海洋长期相处的过程中,人们观察到海水的冲刷会携带泥沙而堆积成陆地。在科技尚不发达的古代,人们难免会将这种现象归结为神力所为。

流传于上海崇明的《涨海龙王庙》,讲述了崇明海滩涨大、涨高的神奇来历:石大郎放生巨蚌得到涨海珍珠,误吞死后葬在海滩上成为涨海龙王,海滩日复一日涨大涨高,还能围垦耕地造福当地百姓。

与填海造陆相对,在海边一些地区还流传着地陷成海的传说。这类传说,以艺术化的语言描绘了早期城镇的辉煌历史与海陆变迁的轨迹,保留了珍贵的历史文化记忆。

历史上,由于大规模的海潮冲击,东海岸边发生过多次大规模的陆地沦海,如王盘山、小金山、大金山等地就先后沉入海中成为岛屿。在上海一些地方流传的《康王建城》《沉没的东京城》等传说记载,周康王姬钊所建的金山城就沉没到杭州湾海底了。

此外,连接陆地与海洋的河流,在陆海关系中也有着独特的作用。上海金山的《青龙港》传说以神奇的叙事解释了青龙港的由来:青龙港将柘湖与东海连接起来,不仅起到泄洪的作用,消除多年水患,还连接了海洋与内陆,金山卫城也借助发达的航运变得更加繁华。

在中国古人看来,陆地与海洋的关系是相生相克又互相依赖的。大禹治水将洪水引入大海,是正确运用海洋知识的结果;精卫填海反映了人们对海洋的敬畏,想要填海造陆消除海患;陆陷成海是海陆变迁的映照;青龙港的传说诠释了河港的发展,将陆地与海洋更为紧密地连接起来。

「海陆和谐共生」

海岸线是陆地与海洋的连接点,也是陆海关系最直接的表现。绵延千里的海岸线是千万年来陆地与海洋两个生态系统相互作用、自然平衡的结果。

6000多年前,在江流海潮的共同作用下,上海最早的海岸线——古冈身逐渐形成。古冈身是由海浪冲成的滩脊,主要由沙土和贝壳残骸构成,地势一般高出周围土地许多。它阻挡强潮入侵、承纳江海沉积,是上海地区沧海变桑田的历史见证,演绎了自然力量的雄伟神奇。

冈身土壤因为富含有机物,特别适合种植,故逐渐成为古人开垦种植之地。南宋绍熙年间编撰的《云间志》记载:“古冈身在县东七十里,凡三所。南属于海,北抵松江,长一百里,入土数尺,皆螺蚌壳,世传海中涌三浪而成。其地高阜,宜种菽麦。”

古冈身把古代上海一分为二,西侧大部分地区逐渐由浅海变成淡水湖泊、沉积沼泽,再淤积成陆,成为适合人类耕作、生活的沃土。由此,早期先民迁居而来,开始耕种养殖、沿海捕捞,形成了上海地区最早的人类文明。

在古冈身经过的青浦、松江、闵行、金山等地,先后发现了崧泽、马桥、亭林、福泉山、广富林等多处古代文化遗址,见证了早期上海的文明发展历程。

为了抵御海潮侵袭,沿海居民发明创造了防潮堤防工程——海塘。海塘,又称为陡墙式海堤,被誉为“海上长城”,是我国沿海地带的重要屏障。海塘的兴废,是海岸线涨塌的标志。随着上海海岸线的不断东移,历史上修建起多条海塘。与之相伴,也产生了许多反映上海先民与海抗争的传说故事。

三国时期,上海金山先民开始修筑海塘,保护海岸线免遭海潮的冲刷。《吴越备史》记载,“华亭谷极东南,有金山咸塘,风激重潮,海水为害,非人力所能防”。

传说,汹涌的海患让当时的吴主孙皓焦虑不安。某夜,孙皓做了一个梦,梦见汉朝大将军霍光前来相助。于是,他便封霍光为捍海神,并在金山为其立庙祭祀,即金山忠烈昭应庙,亦称捍海神庙。

隋唐时期,奉贤柘林一带开始修建海塘。每次潮水退却后,人们在海滩的淤泥最高处撒上糠,再沿着糠的痕迹就地取材修建土塘。

《新唐书》记载,盐官县“有捍海塘堤,长百二十四里,开元元年重筑”。南宋《绍熙云间志》也谈到捍海塘:“旧瀚海塘,西南抵海盐界,东北抵松江,长一百五十里。”

这两条海塘南北相连,是上海至杭州海岸线的共同保卫线。捍海塘的修筑,抵挡了海水入侵,使海塘内的陆地成为人们生活、劳作的场所。

五代十国时期,钱镠受封为吴越王,建吴越国,进一步修筑捍海石塘。海塘修建的方法还被记录在册,钱王射潮的传说亦在民间广为流传。

捍海石塘金山段的百余里海塘,就是由华亭县征役民夫配合水陆守军修筑而成的。当时采用“石囤木桩法”,即把就地砍来的竹子编成笼,装满石头,再抛入海中,在两侧用高大的木桩固定,上铺石块,形成坚固海堤。

吴越王还鼓励煮海制盐,海塘由此又成为盐场的屏障。煮海制盐是利用陆海生态关系生产实践的典范,蕴含着丰富的天文、海洋和科技知识。制盐古法是一份极其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

南宋乾道八年,上海地区又修建了一条内捍海塘。它北起今高桥以东,中间经过惠南、大团一线,西南抵柘林、奉城一带,又称里护塘。从唐至宋,通过不同时期修建的海塘,可以发现浦东的海岸线也在不断向东延伸,塘内的成陆之地许多都成为盐场,大批土地得以开垦,周浦、下沙逐渐成镇。

明成化七年,里护塘遭大风海溢,塘身溃堤决口。翌年,松江知府白行中督工修筑海塘。后来,东滩不断淤积,里护塘塘身逐渐夷平成为道路,紧傍塘身的居住点渐次形成集镇。塘内外两侧的港与河纵贯南北,为农田灌溉和水上交通所用。

明万历十二年,上海知县邹炳起工修筑外捍海塘,后历经多次重修。明崇祯七年,在漴缺一带修筑了上海地区第一条石塘。后两侧土塘溃毁,石塘也因而废弃,内移另筑土塘。

清雍正二年,土塘坍毁,冲毁民房无数。松江府海防同知俞兆岳上书请筑石塘。雍正六年,朝廷决定将华亭县全线40里海塘全部改建为石塘,擢升俞兆岳为通政参议,全权总理塘工。

俞兆岳接任后改进原来设计,在条石之间用铁笋铁销上下左右连接,塘身选用结实的青石和花岗石,并先筑样塘六十丈作为示范,要求在工人员一律按式构筑。在石塘中埋铁笋、用土包石,是当时的一种创新技术。

此外,还采用多层阶梯形结构的桩石护塘坝,将波涛拍岸后的流速放缓,减少冲刷塘基,进一步提高海塘的抗灾能力。

每段石塘上都刻有监造及施工碑记,碑记上刻有工匠、官员姓名等信息。从监造到施工,都确保责任到人。而刻着“长庆安澜”“屹若金汤”等字样的吉语碑,则表达了人们修筑坚固海塘的决心以及对安定生活的向往。

清雍正十年,外捍海塘遭台风侵袭,多处决口。巡抚乔世臣奏请发帑修筑,调南汇县知县钦琏承办筑塘。钦琏经考察确定,南宋遗存的内捍海塘已难以让当地免遭海侵,故不畏艰难主持修筑外捍海塘。

据说,钦琏根据潮水涨落的规律,以砻糠测试定好修筑新塘的基础线路,在举行祭天、祭地、祭海、祭神仪式后正式开始动土筑塘。他采取“以工代赈”的方法招募劳工,还亲临海塘与民众同甘苦。经过近7个月的奋战,一条南北长61里的新海塘全部竣工。

为感念钦琏重筑之功,人们又将这一外捍海塘称为“钦公塘”。它的修筑,不仅隔绝了海患,也改变了塘内的生态环境。面对塘内的盐碱地,钦琏鼓励老百姓就地取材,利用芦苇发展副业,将一片芦苇荡发展为产业繁荣的“扫帚浜”。

(作者:上海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程鹏)

选稿:夏阳
知识产权、免责声明以及媒体合作联系
继续了解
知识产权声明

【知识产权声明】

除本司(指上海东方网股份有限公司)另行声明外,本司网页及客户端产品(以下简称“本网”),包括但不限于东方新闻、翱翔、东方头条等,所涉及的任何资料(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标、图片、照片、音频、视频、图表、色彩组合、版面设计、商标、商号、域名等)的知识产权均属本司和资料提供者所有。未经本司书面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镜像或以其他任何方式非法使用东方网的上述内容。对于有上述行为者,本司将保留追究其法律责任的权利。

东方网、东方新闻、翱翔,以上均为本司享有权利之合法商标,未经本司书面授权,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使用上述商标,或将上述商标用作网站、媒体名称等。

【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东方网”或“东方新闻”或带有东方网LOGO、水印的所有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版权均属本司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其他任何形式的法律实体和个人未经本司书面授权均不得转载、链接或以其他方式复制传播。与我司签订有关协议或已经获得本司书面授权许可的媒体、网站或其他任何形式的法律实体和个人,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且必须注明来源“东方网”。其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意味着本司赞同其观点或认可其内容的真实性。如果其他媒体、网站或其他任何形式的法律实体和个人使用,必须保留本司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全部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稿件来源:东方网”,本司将依法追究责任。

2、擅自使用东方网名义转载不规范来源的信息、版权不明的资讯,或盗用东方网名义发布信息,设立媒体账号等,本司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3、鉴于本网发布主体、发布稿件来源广泛,数量较多,如因作者联系方式不详或其他原因未能及时与著作权拥有者取得联系,或著作权人发现本网转载了其拥有著作权的作品时,请主动来函、来电与本司联系,或与本司授权的中国文字著作权协会联系,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我方将及时处理。
中国文字著作权协会联系方式:
联系人:赵洪波 唐亚静
地 址:北京西城区珠市口西大街120号太丰惠中大厦1027-1036室
联系电话:010-65978917
邮 箱:wenzhuxie@126.com

4、本网所有声明以及其修改权、更新权及最终解释权均属本司所有。

【媒体合作】

本司为尊重保护著作权,鼓励有益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物质文明建设的作品的创作和传播,促进互联网良性发展,本着平等互惠、资源共享的原则,诚邀各类媒体、网站、单位、个人与本网建立友好的合作关系。
媒体合作、内容转载请联系
联系人:杨老师
联系电话:021-228997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