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
消逝的村镇,不变的记忆
上海嘉定2023-08-12 17:16:09

随着近年来城市化的大力推进和经济飞速发展,嘉定许多小镇已从地图上消失。但从这些消逝的乡镇中,仍可挖掘出不少人文历史传承。

作为城乡之间的小集镇,曾是重要的文化纽带。除了在经济建设中发挥巨大作用外,还承载着人们的精神寄托。

图片

图片

疁东小镇吴家行

图片

元至正年间,吴姓人士为避兵祸,迁居于黄姑塘北岸并设立花行,后来其他商肆纷至沓来相聚成市,遂成吴家行。《嘉定县志》载:吴家行西南到县城二十四里,北到浏河六里。因街市沿黄姑塘北岸排列如巷,不足半里,俗称为吴巷镇。

吴巷镇全境地貌为南北长东西短,涵盖现华亭镇大部分,东以界泾与宝山为邻,西北为太仓县,西南及南段为新庙乡。由于吴家行与浏河的出海口近在咫尺,明时在镇西始建海洋庙,供奉天妃娘娘(即妈祖)。

民国时期吴巷镇有杂货、酒店、肉铺、茶馆、中药等肄业,抗战期间日寇进行粮食封锁,一时米商麇集于此,米行应运而生,吴巷镇也成为嘉定东北境最繁茂的集市。

1956年建成华亭乡政府后,行政经济中心移至袁家桥。吴家行成为联五村西南部,仅有21户的吴家巷聚落。如今在黄姑塘的北面已经建成了“华亭人家”,往昔的疁东小镇已经难觅踪影。

图片

疁西要津葛隆镇

图片

葛隆镇位于外冈镇的北部,与太仓南郊乡为邻。

早在明成化年间(1465—1487),葛隆已经形成市集,因知县吴哲创市而得名吴公市。清嘉庆十一年(1806)赈灾置葛隆厂,葛隆作为行政建制也就保留了下来。新中国成立后,商业多转移外冈,葛隆由此沦为农村小集镇。

葛隆镇旁依盐铁河,是通往江苏的水陆要道。历史上这里是“嘉定三屠”的源头,清顺治二年(1645)七月二十六日清军在葛隆镇进行了血洗,顷刻间盐铁河内积尸盈河,从而翻开了“嘉定三屠”的一页。

凭借地理优势,葛隆的商店从清末民初的50余家,至20世纪40年代时,已达百余户。20世纪40年代末后,因盐铁河拓宽改道,新河移至镇东,过往船只不再停靠葛隆老街,商业逐渐萎缩。

图片

疁城故址石冈镇

图片

石冈镇位于嘉定镇南面,自明清起,居住那里的农户就以竹编为副业,制作的竹编制品工艺精湛、式样美观,石冈由此被称为“篾竹街”。

西汉时石冈成为集市,时属会稽郡的疁县。宋时石冈已形成了南北长、东西狭的矩形聚落。为了控制水流,人们在石冈塘的岸边建立了斗门(即今闸门)以控制水位,并以该水门命名为石冈镇。

石冈人才辈出,石冈中的龚氏望族,自宋代起出了13名进士,有“江南无二”之称。抗日战争时期的张乃璜烈士、医学家张山雷和社会活动家张乃璇等名人,均是石冈先贤。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由于行政区划的变更,石冈镇后成为马陆镇的石冈村。

图片

吴淞故道封家浜

图片

“封浜”两字的来历,据《嘉定地名志》载:“以姓名河流,以河名政区。”传说明朝成化年间(1465--1487)官封承德郎的封淳隐居在此,后来就把这一段吴淞江古道(即现虬江河)周围的村庄统称为封家浜。

老封浜镇位于虬江与老封浜河的交汇口,在吴淞江疏浚改道之前,封家浜是往来船只的必经之地。当时商业繁盛,曾有300多户居民。明海瑞兴修吴淞江水利,将原来迂回的河道截弯取直,经黄浦江至长江。此后船家多取道新开河,镇上原有的店铺随之搬迁,封家浜就此衰落。

原封家浜镇的所在地,今为镇中部的封浜村。从1960年曹安公路通车后,就有曹安、翔黄、翔丰等数条公路在境内汇聚交叉。1993年2月22日撤乡建镇后,封浜镇属嘉定区管辖。2001年7月,封浜镇并入现在的江桥镇。

图片

钱镠遗迹钱门塘

图片

钱门塘位于嘉定西面,传说五代后梁开平元年(907)吴越王钱镠,为疏浚太湖水系,亲自视察顾浦,在该处下驾,由此称为钱门塘。钱门塘古镇位于顾浦河与郭泽塘交界处,距离望仙桥不远,西邻昆山蓬阆乡,北接太仓新丰乡。

南宋时,隶属平江路嘉定州的钱门塘已是商业繁盛的大镇。当局还在此设立税务机构以管理商业活动。因钱门塘地处航运要道,故在镇西郭泽塘与徐公浦东另设有仓储。周围邻省船运多经钱门塘徐公浦达吴淞江,船舶东西首尾相连可达四、五里,因而“人烟辐辏看成市。”清王鸣盛诗云:“夜火钱门市,春潮郭泽塘。”就是描写钱门塘夜市的盛况。直至元、明以后,市况才逐渐衰败。清康熙十年(1671)为赈灾设钱门塘粥厂,由此钱门塘厂就成了地方行政所在地。

钱门塘镇名人辈出。如钱大昕的钱氏家族;又如童世亨(1883—1975),与黄炎培等共同创办浦东电气股份有限公司,他也是我国民间提出“开发浦东”第一人;再如居住在顾浦河畔的近代画家郑昶(1894—1952),他的旧居为“惜真别署”。

1983年5月望新乡人民政府成立后,钱门塘镇降为村级行政机构。1993年撤乡建望新镇后,成为镇属的钱门村,2000年外冈镇与望新镇同时撤销,建立新的外冈镇。

图片

冈身小镇朱桥乡

图片

嘉定地濒东海,约五六千年前已经成陆,最早的海岸线在今太仓、外冈、胡桥、漕泾一线。因长江和海浪带来的泥沙淤积,形成了沙带,人称“冈身”,朱家桥就位于“冈身”地带上。

咸丰十年(1860)8月,由于太平天国东扩战事的波及,朱姓人士来此避难,渐成集市。原跨于娄塘河上的石桥(原名生生桥),始建于明万历年间,为平三架石桥,后名朱家桥,镇随桥而得名为朱家桥镇。

朱家桥镇地跨孙浜和娄塘河交叉处,南北长半里,东西不足半里,全镇的轮廓呈现为“甲”字形。由于外来人士增多,街市不断延伸,商业日益繁荣。20世纪20年代末,朱家桥镇已有花、米、酱油、南北杂货、肉食、国药、茶馆、水产等数十家商店。在近代史上朱家桥镇涌现出不少杰出人物,其中最著名的是近代医学家李培卿(1865—1947),出生于朱家桥的李培卿,潜心钻研针灸技术,有“神针”之誉。

朱桥村原址今属嘉定工业区,居民已整体拆迁。

图片

选稿:马骏杰
知识产权、免责声明以及媒体合作联系
继续了解
知识产权声明

【知识产权声明】

除本司(指上海东方网股份有限公司)另行声明外,本司网页及客户端产品(以下简称“本网”),包括但不限于东方新闻、翱翔、东方头条等,所涉及的任何资料(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标、图片、照片、音频、视频、图表、色彩组合、版面设计、商标、商号、域名等)的知识产权均属本司和资料提供者所有。未经本司书面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镜像或以其他任何方式非法使用东方网的上述内容。对于有上述行为者,本司将保留追究其法律责任的权利。

东方网、东方新闻、翱翔,以上均为本司享有权利之合法商标,未经本司书面授权,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使用上述商标,或将上述商标用作网站、媒体名称等。

【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东方网”或“东方新闻”或带有东方网LOGO、水印的所有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版权均属本司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其他任何形式的法律实体和个人未经本司书面授权均不得转载、链接或以其他方式复制传播。与我司签订有关协议或已经获得本司书面授权许可的媒体、网站或其他任何形式的法律实体和个人,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且必须注明来源“东方网”。其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意味着本司赞同其观点或认可其内容的真实性。如果其他媒体、网站或其他任何形式的法律实体和个人使用,必须保留本司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全部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稿件来源:东方网”,本司将依法追究责任。

2、擅自使用东方网名义转载不规范来源的信息、版权不明的资讯,或盗用东方网名义发布信息,设立媒体账号等,本司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3、鉴于本网发布主体、发布稿件来源广泛,数量较多,如因作者联系方式不详或其他原因未能及时与著作权拥有者取得联系,或著作权人发现本网转载了其拥有著作权的作品时,请主动来函、来电与本司联系,或与本司授权的中国文字著作权协会联系,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我方将及时处理。
中国文字著作权协会联系方式:
联系人:赵洪波 唐亚静
地 址:北京西城区珠市口西大街120号太丰惠中大厦1027-1036室
联系电话:010-65978917
邮 箱:wenzhuxie@126.com

4、本网所有声明以及其修改权、更新权及最终解释权均属本司所有。

【媒体合作】

本司为尊重保护著作权,鼓励有益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物质文明建设的作品的创作和传播,促进互联网良性发展,本着平等互惠、资源共享的原则,诚邀各类媒体、网站、单位、个人与本网建立友好的合作关系。
媒体合作、内容转载请联系
联系人:杨老师
联系电话:021-228997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