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
【宁品读】看云识天气
上海长宁2023-08-07 11:04:45

天上的云,姿态万千,变幻无常。通过看云,常常可以识别阴晴风雨,预知天气变化。
夏季下大雨的云一般是什么呢?“满座顽云拨不开……浙东飞雨过江来”(北宋·苏轼《有美堂暴雨》),诗中的“顽云”,就是我们现在说的聚集浓密、含雨量丰富的积雨云。

图片

唐代李肇《国史补》中也有“暴风之候,有炮车云”的话。炮车云就是底部平坦,云顶隆起,群峰争奇,渐渐顶部伸展,呈砧状,很像炮车。“底部平坦,云顶隆起”可以是浓积云;当砧状结构形成时,那就绝对是对流强烈的积雨云了。

古人还根据云层的形状、薄厚、颜色及其变化,总结出了一系列“看云识天气”的谚语,有的还流传至今。

和“暴风之候,有炮车云”类似的天气谚语是:“天有城堡云,地上雷雨临”。其中的“城堡云”和“炮车云”形状相仿,都是可以产生雷阵雨的云体。

不仅有“看云预测雨”的谚语,也有“看云预测晴”的谚语。如“天上鱼鳞斑,晒谷不用翻”,这里的“鱼鳞斑”指的是一种透光高积云,这种云体比较高,也不厚,一般预示着持续晴日。

图片

随着劳动人民观云测天经验的积累,天气谚语越来越丰富,于是就汇集成书,便于集中参考。在唐代有关民间天气经验的书籍中,最有名的是黄子发的《相雨书》。这本书收集了唐代以前的一些天气预测经验,有些至今还很有价值。例如书中说:云中出现黑色和红色,就会下冰雹。

图片

而现在进行人工防雹作业时,也必须判断是否有雹云,其中“察云色”是个重要的判断方法。雹云的颜色先是顶白底黑,而后云中出现红色,形成白、黑、红的乱纹云丝,云边呈土黄色。这和《相雨书》描述的可能下冰雹的云的颜色基本一致。

《吕氏春秋》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有组织按计划编写的文集,有关“应天时”的篇章,属于自然学说内容,其中就有篇章把云按形状分为“山云”“水云”“旱云”“雨云”四种。虽然用现在的眼光看,这样的分类过于简单,但在春秋战国时代,能有这样的分类和论述已经非常了不起了。

古代文人也有自己的看云心得。“有轻虚之艳象,无实体之真形。”这是陆机在《浮云赋》的开头对游移于空中的浮云的描写。接着他又写道:“或如钟首之郁律,乍似塞门之寥廓。”无形的浮云又被诗人赋予了空间立体的形象,使人感到晴日的云彩,既固有悠悠飘移的习性,又可生恢恢壮观的场面。

图片

云和雨往往是不可分的。早在西汉,董仲舒就在《雨雹对》说:“攒聚相合,其体稍重,故雨乘虚而坠。风多则合速,故雨大而疏;风少则合迟,故雨细而密。”翻译成现在的文字就是:“雨滴是由小云滴受风合并变重下降而成的。风大使云滴合并得快,这就使下降的雨滴大而比较疏。风小使云滴合并得慢,这就使下降的雨滴细而比较密。”这种从微观角度说明雨滴的形成过程,基本上和现代暖云降雨理论是相符合的。

不仅古代科学家对云雨形成机制有论述,古代诗人也知道云中含水的常识:“纵使晴明无雨色,入云深处亦沾衣”(唐·张旭《山中留客》),似乎也清楚云雨转换之道理:“云腾致雨,露结为霜”(南朝·周兴嗣《千字文》)。

图片

只是古人对云的认识还处于直观的感性阶段。晋人张协在《杂诗十首》中写道:“腾云似涌烟,密雨如散丝。”用现代气象观测学的眼光看,这种似涌烟生密雨的腾云显然就是碎雨云,它高度低,移动快,而且上有蔽光云层,所以地面上的人看它,当然就形似涌烟了,有像“涌烟”一样的云,就有密如散丝的雨。

“宁品读”专栏投稿请发至shcnwx@163.com,并注明姓名、联系电话,一经发布,稿费从优。

选稿:施丰奕
知识产权、免责声明以及媒体合作联系
继续了解
知识产权声明

【知识产权声明】

除本司(指上海东方网股份有限公司)另行声明外,本司网页及客户端产品(以下简称“本网”),包括但不限于东方新闻、翱翔、东方头条等,所涉及的任何资料(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标、图片、照片、音频、视频、图表、色彩组合、版面设计、商标、商号、域名等)的知识产权均属本司和资料提供者所有。未经本司书面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镜像或以其他任何方式非法使用东方网的上述内容。对于有上述行为者,本司将保留追究其法律责任的权利。

东方网、东方新闻、翱翔,以上均为本司享有权利之合法商标,未经本司书面授权,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使用上述商标,或将上述商标用作网站、媒体名称等。

【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东方网”或“东方新闻”或带有东方网LOGO、水印的所有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版权均属本司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其他任何形式的法律实体和个人未经本司书面授权均不得转载、链接或以其他方式复制传播。与我司签订有关协议或已经获得本司书面授权许可的媒体、网站或其他任何形式的法律实体和个人,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且必须注明来源“东方网”。其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意味着本司赞同其观点或认可其内容的真实性。如果其他媒体、网站或其他任何形式的法律实体和个人使用,必须保留本司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全部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稿件来源:东方网”,本司将依法追究责任。

2、擅自使用东方网名义转载不规范来源的信息、版权不明的资讯,或盗用东方网名义发布信息,设立媒体账号等,本司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3、鉴于本网发布主体、发布稿件来源广泛,数量较多,如因作者联系方式不详或其他原因未能及时与著作权拥有者取得联系,或著作权人发现本网转载了其拥有著作权的作品时,请主动来函、来电与本司联系,或与本司授权的中国文字著作权协会联系,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我方将及时处理。
中国文字著作权协会联系方式:
联系人:赵洪波 唐亚静
地 址:北京西城区珠市口西大街120号太丰惠中大厦1027-1036室
联系电话:010-65978917
邮 箱:wenzhuxie@126.com

4、本网所有声明以及其修改权、更新权及最终解释权均属本司所有。

【媒体合作】

本司为尊重保护著作权,鼓励有益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物质文明建设的作品的创作和传播,促进互联网良性发展,本着平等互惠、资源共享的原则,诚邀各类媒体、网站、单位、个人与本网建立友好的合作关系。
媒体合作、内容转载请联系
联系人:杨老师
联系电话:021-228997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