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
吃面食养不养胃?三种做法中,只有一种值得选择!别吃错了
上海奉贤2023-08-02 14:14:24

如今生活节奏加快,很多人难以按点吃饭,三餐进食时间不规律,有胃病的人不少。

而说起养胃,不少人会选择吃些面食。

那么——

常吃面食,对胃有好处吗?

其实,从和面方式上说,可以将面食分为死面、发面、烫面:

✿死面:冷水和面,揉出的面团有韧性,口感筋道,常用来做手擀面、饺子皮、馄饨皮。

✿发面:和面的时候加入酵母粉,在一定温度下进行发酵。常见食物如馒头、面包、包子、发面饼。

✿烫面:根据加工需要,用不同温度的热水和面。水温越高,面团韧性越差、越柔软。

对于有胃部不适的人来说,吃用发面做的面食更好消化,胃负担比较轻;死面的更容易出现腹胀腹痛、不消化;烫面的居于二者之间。

对于健康人来说,则没必要过度纠结于进食好消化的食物。

因为,胃有“用进废退”的特点,长期吃特别好消化的粥、软饭、软面条,会使我们的胃功能退化变差,更易出问题。

此外,对于患有糖尿病的人,最好在医师指导下选择合适的养胃食物,避免一些易于消化的食物引起血糖波动。

胃不好的人,这样饮食!

比起吃某些“养胃食物”,对于经常出现胃部不适的人来说,在饮食上讲究“温、软、淡、鲜、少食”这五个原则,才是真的“养胃”!

01饮食宜温

即不宜进食太冷、太冰的食物,有胃病的人吃温的食物对胃有保护作用,但是,温的同时忌热烫食物,热烫食物对胃、食管的损伤非常大。

02饮食宜软

主要是不吃坚硬食物,不吃难消化的食物,如干果、半生半熟之物。

这些食物如不细细咀嚼,不仅不易消化,甚至可能刺伤胃黏膜,引起糜烂或出血。

03清淡饮食

即少食肥甘厚味的食物。

“胃喜淡薄而畏多谷”,意思是素淡的食品便于人体消化吸收,有利于保护胃。

04饮食宜鲜

是指适量吃新鲜蔬菜和水果,不食陈腐和过夜的食物,包括一些腌制食品。

05饮食宜少

即指饮食要适度,少食可以养胃,晚饭宜少;宜少食黏、硬、难消化的食物,少食荤、油腻的食物,宜少食腌制的食物,宜少食香燥煎炒的食物,饮茶宜少,饮酒宜少。

特别是中老年人,一日三餐以七八成饱为宜。

养胃护胃还应怎么做?

胃病素有“三分治,七分养”的说法,除了注意饮食的种类,还要在生活中避免一些伤胃的不良生活方式。

01饮食规律

最重要一点就是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注意饮食规律和饮食卫生,避免暴饮暴食或过度饥饿。

02细嚼慢咽

人在进食时,口腔会分泌出唾液,让唾液与食物充分搅拌,能够帮助消化,还能对胃黏膜产生保护作用。

03早起一杯温开水

晨起缓慢喝一杯温开水,一来可以唤醒脾胃,二来可以温养脾胃的阳气,这是一个简单有效的养胃护胃方法。

04饭后走一走

俗话说“饭后走一走,活到九十九”,饭后1小时平静地散散步,可以给胃消化食物起到助攻作用,给胃减轻工作量,也是一个实用的养胃护胃方法。

05推拿按摩

运动不便者,饭后或睡前可以搓热双手,以肚脐为中心顺时针按摩60~90圈,然后再用双手按摩放松小腹。

(转自:上海奉贤)

选稿:曾子檬
知识产权、免责声明以及媒体合作联系
继续了解
知识产权声明

【知识产权声明】

除本司(指上海东方网股份有限公司)另行声明外,本司网页及客户端产品(以下简称“本网”),包括但不限于东方新闻、翱翔、东方头条等,所涉及的任何资料(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标、图片、照片、音频、视频、图表、色彩组合、版面设计、商标、商号、域名等)的知识产权均属本司和资料提供者所有。未经本司书面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镜像或以其他任何方式非法使用东方网的上述内容。对于有上述行为者,本司将保留追究其法律责任的权利。

东方网、东方新闻、翱翔,以上均为本司享有权利之合法商标,未经本司书面授权,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使用上述商标,或将上述商标用作网站、媒体名称等。

【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东方网”或“东方新闻”或带有东方网LOGO、水印的所有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版权均属本司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其他任何形式的法律实体和个人未经本司书面授权均不得转载、链接或以其他方式复制传播。与我司签订有关协议或已经获得本司书面授权许可的媒体、网站或其他任何形式的法律实体和个人,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且必须注明来源“东方网”。其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意味着本司赞同其观点或认可其内容的真实性。如果其他媒体、网站或其他任何形式的法律实体和个人使用,必须保留本司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全部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稿件来源:东方网”,本司将依法追究责任。

2、擅自使用东方网名义转载不规范来源的信息、版权不明的资讯,或盗用东方网名义发布信息,设立媒体账号等,本司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3、鉴于本网发布主体、发布稿件来源广泛,数量较多,如因作者联系方式不详或其他原因未能及时与著作权拥有者取得联系,或著作权人发现本网转载了其拥有著作权的作品时,请主动来函、来电与本司联系,或与本司授权的中国文字著作权协会联系,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我方将及时处理。
中国文字著作权协会联系方式:
联系人:赵洪波 唐亚静
地 址:北京西城区珠市口西大街120号太丰惠中大厦1027-1036室
联系电话:010-65978917
邮 箱:wenzhuxie@126.com

4、本网所有声明以及其修改权、更新权及最终解释权均属本司所有。

【媒体合作】

本司为尊重保护著作权,鼓励有益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物质文明建设的作品的创作和传播,促进互联网良性发展,本着平等互惠、资源共享的原则,诚邀各类媒体、网站、单位、个人与本网建立友好的合作关系。
媒体合作、内容转载请联系
联系人:杨老师
联系电话:021-228997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