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
识别毒蘑菇,远离真“菇”毒
上海静安2023-07-31 11:30:19

日前,以“共创食安新发展,共享美好新生活”为主题的2023年上海市食品安全宣传周活动正式启动。上海科普围绕“食品安全”推出系列推文,传播食品安全科普知识。

毒蘑菇是不是只有在深山老林里才能碰到?并不是!

其实毒蘑菇就藏在我们身边街区公园里、路边草地上甚至被丢弃的潮湿拖把头上都有可能长出毒蘑菇有的蘑菇即使不是“红伞伞”外表平平无奇吃下去也会让人“躺板板”

今天就给大家介绍两种上海地区最常见的毒蘑菇这两种蘑菇都长什么样子?一般在哪里出现?误食后会有哪些症状呢?

01

两种毒蘑菇

第一种 大青褶伞  

大青褶伞,俗称ICU菇,是包括上海在内的全国各地引起中毒最多的品种之一。
大青褶伞个头中等偏上,宝宝时期伞褶是白色的,长大后就变成浅绿色或淡青灰色。大青褶伞脑袋的鳞片大而厚,呈褐紫色。大青褶伞家族是个勤劳的家族,每年3-12月都会外出“蹲点狩猎”,6-10月是它们家族活动最频繁的时间,爱蹲守在草坪、公园、农田,甚至路边的泥土堆中。

科学家对被“抓捕”的大青褶伞进行研究后发现,它的毒性成分是一种被称为Molybdophyllysin的毒性蛋白。

误食大青褶伞后,一般会在三小时内出现中毒症状:恶心、呕吐、腹泻、腹痛,严重的会出现胃肠道出血和抽搐。所以请大家一定不要被它人畜无害的外貌所迷惑,而擅自采食。

第二种 肉褐鳞环柄菇 

别看它憨态可掬,个头不足6厘米,菌肉菌褶都白白的,菌盖和独腿上还长着褐色鳞片,可它却是剧毒蘑菇。肉褐鳞环柄菇爱待在林下、路边、草地上,有时三五成群,有时单独居住。

它的致命武器是藏在体内的鹅膏肽毒素,这是一类剧毒化合物,即使冷冻、烘干、煎炒煮炖等,都不能解除毒性,这种毒素对人的致死剂量仅0.1mg/kg b.w.。

也就是说,一个60公斤的成年人,食用两到三朵肉褐鳞环柄菇后就得“躺板板”。误食肉褐鳞环柄菇后,开始的6-12小时会出现急性胃肠炎症状,恶心、呕吐、腹泻,严重者出现血便,紧接着会进入假愈期,摄入2-4日后,致死率高达30%-60%。

02

两种“鉴毒”技术

不同种类的毒蘑菇,引起中毒的毒素种类和机制不同,发生中毒事件后,很难搜集到用于种类鉴定的完整形态的毒蘑菇。如果能通过烹饪后的菜汤,以及病人的呕吐物、血液或尿液等,尽快鉴别出毒蘑菇种类,可以有效帮助医生做出合适的治疗方案,尽快治疗。
为此,上海市农业科学院的科研人员,开展了相关的研究,研制了一系列检测鉴别技术和产品。下面就给大家介绍其中两种。

第一种 环介导等温扩增技术

以刚刚提到的肉褐鳞环柄菇为例,来给大家介绍这种可以快速识别毒蘑菇种类的技术。
首先提取(不明种类的)蘑菇的DNA,加入自行设计的特异性引物、DNA聚合酶和碱基等试剂,此时该溶液呈现玫红色,把该溶液放入60℃-65℃的恒温水浴锅内,孵育一小时。
若蘑菇样品为肉褐鳞环柄菇,则目标基因可以得到10⁹至10¹⁰倍的核酸扩增。反应过程中会产生蕉磷酸根离子,其与反应中的镁离子结合生成焦磷酸镁沉淀,导致体系中的镁离子减少,PH改变,反应体系的颜色由玫红色变为黄色。若蘑菇样品不是肉褐鳞环柄菇,则体系颜色仍为玫红色不变。

第二种 高分辨质谱检测技术

每一种蘑菇毒素都有独特的结构特征,目前我们的科研人员利用高分辨质谱仪,构建了40余种蘑菇毒素的质谱数据库。就像建立了一个档案馆,一一拍照留档。一旦发现毒蘑菇就可以到档案里翻照片,如果与留档的照片一致,我们就能确定是哪种毒素了,后续科研人员还将利用这项技术筛查、鉴别更多的毒素种类,为毒蘑菇中毒的临床诊断提供更多有效的技术手段。

最后,希望大家都健健康康的。切记:路边的蘑菇不要采!

选稿:施丰奕
知识产权、免责声明以及媒体合作联系
继续了解
知识产权声明

【知识产权声明】

除本司(指上海东方网股份有限公司)另行声明外,本司网页及客户端产品(以下简称“本网”),包括但不限于东方新闻、翱翔、东方头条等,所涉及的任何资料(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标、图片、照片、音频、视频、图表、色彩组合、版面设计、商标、商号、域名等)的知识产权均属本司和资料提供者所有。未经本司书面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镜像或以其他任何方式非法使用东方网的上述内容。对于有上述行为者,本司将保留追究其法律责任的权利。

东方网、东方新闻、翱翔,以上均为本司享有权利之合法商标,未经本司书面授权,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使用上述商标,或将上述商标用作网站、媒体名称等。

【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东方网”或“东方新闻”或带有东方网LOGO、水印的所有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版权均属本司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其他任何形式的法律实体和个人未经本司书面授权均不得转载、链接或以其他方式复制传播。与我司签订有关协议或已经获得本司书面授权许可的媒体、网站或其他任何形式的法律实体和个人,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且必须注明来源“东方网”。其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意味着本司赞同其观点或认可其内容的真实性。如果其他媒体、网站或其他任何形式的法律实体和个人使用,必须保留本司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全部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稿件来源:东方网”,本司将依法追究责任。

2、擅自使用东方网名义转载不规范来源的信息、版权不明的资讯,或盗用东方网名义发布信息,设立媒体账号等,本司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3、鉴于本网发布主体、发布稿件来源广泛,数量较多,如因作者联系方式不详或其他原因未能及时与著作权拥有者取得联系,或著作权人发现本网转载了其拥有著作权的作品时,请主动来函、来电与本司联系,或与本司授权的中国文字著作权协会联系,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我方将及时处理。
中国文字著作权协会联系方式:
联系人:赵洪波 唐亚静
地 址:北京西城区珠市口西大街120号太丰惠中大厦1027-1036室
联系电话:010-65978917
邮 箱:wenzhuxie@126.com

4、本网所有声明以及其修改权、更新权及最终解释权均属本司所有。

【媒体合作】

本司为尊重保护著作权,鼓励有益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物质文明建设的作品的创作和传播,促进互联网良性发展,本着平等互惠、资源共享的原则,诚邀各类媒体、网站、单位、个人与本网建立友好的合作关系。
媒体合作、内容转载请联系
联系人:杨老师
联系电话:021-228997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