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
巨峰→巨玫瑰→阳光玫瑰!“三生三世”,嘉定这棵“葡萄树王”见证光阴的故事
上海嘉定2023-07-30 11:28:27

“41年陈”的葡萄你吃过吗?华亭镇的文兴葡萄园艺场里有一棵1982年种植的老树,是整个园子里的葡萄“老祖”。今夏它依旧果挂枝头香满园,是当之无愧的镇园之宝。

图片

41年酿造时光蜜液

文兴葡萄园艺场前身是唐行果园,是当时嘉定最早的葡萄种植基地之一。创始人杨文兴自上世纪六十年代从部队退役后,回到家乡承包了20亩土地发展葡萄种植。经过杨文兴、杨叶新父子两代人的传承和发展,果园从当初的20亩扩展到108亩,年产葡萄100多吨,主栽品种有巨峰、巨玫瑰、阳光玫瑰、夏黑、醉金香等,因品质优良而远近闻名。

图片

文兴葡萄园艺场里,有一棵41岁的“葡萄树王”。记者看到,这棵老树的根部明显比周围小树粗壮,由其枝叶伸展撑起的树冠面积达近100平方米,树上挂满了一串串还没拆袋的“阳光玫瑰”葡萄。打开袋子,青翠欲滴的果子个头饱满,令人垂涎。

老树旁边的小树们时常会被果农修剪枝条,给这棵“葡萄树王”让出足够的生长空间。41年间,这棵“葡萄树王”完成了两次移植和两次嫁接,从“巨峰”到“巨玫瑰”再到“阳光玫瑰”,经历了“三生三世”的奇缘,结了数千斤优质葡萄,繁育了千余株葡萄苗,它依然“老当益壮”,续写传奇。

图片

不断探索提升种植技术

“这棵老树也见证了我们葡萄园四十多年的风风雨雨。”拍拍树干,杨叶新感慨地说道。“树苗是当年父亲从林业站统一订购来的,种植技术是从购买的书籍和外出参观中学到的。那时候葡萄种植都是露天,靠天吃饭,结多少吃多少,果子也稀稀拉拉的。”据杨叶新回忆,上世纪八十年代,大家种葡萄都是“摸着石头过河”。套袋、施肥、修枝、剪果……父亲一年到头扎在果园里,在田间地头一点一点摸索经验。一遇到黑痘病等虫病,一年的辛苦就付诸东流。父亲不断研读书籍、请教同行、请农技所的专家实地指导……经过多年经验的积累和技术的提升,葡萄园逐步扩大规模。

从父亲手中捧过接力棒后,杨叶新也慢慢把年轻人新的理念渗透到经营中去。先后尝试过裸地栽培、避雨栽培、大棚栽培等多种方式,逐渐掌握了微滴灌、大粒化、无核化等技术,种植模式也从篱笆型、Y型、T型到如今的H型。园内的葡萄品种也从最初仅有的“巨峰”和“红富士”发展到如今的“阳光玫瑰”“浪漫红颜”“妮娜女皇”“甜蜜蓝宝石”等多个新品种,在上海市的优质葡萄评比中多次获金、银奖。

图片

“我们所有的大棚都支持控温控湿,手机操作方便便捷。‘葡萄源’大棚是我们前年新建的,这里也可以举行活动,提供餐饮休憩。”杨叶新自豪地介绍。如今,“文兴葡萄”现已成为嘉定区知名葡萄种植基地和农产品品牌,拥有各类专业技术人员,与上海市农业科学院的科研团队展开深度合作,制定并完善了“葡萄病虫害防治技术”“葡萄无核化处理”等规范措施,利用水肥一体的喷滴灌系统和“人工+自动化”种植手段,使文兴牌葡萄品质得到保障。杨叶新由衷感叹:“有了先进的技术和设备,比几十年前省力多了。”

图片

农旅结合提升品牌效益

“随着时代的变迁,葡萄园除了技术外,形象打造也很重要,基础设施、营销等都是关键问题。”杨叶新说。园艺场除了常规的葡萄种植区外,开设葡萄旅游专线,“亲子活动+采摘+农家乐”的形式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游客前来体验。“农旅结合”的模式也被越来越多的葡萄农户学习和效仿,葡萄种植的多元化发展激发了更多的可能性。

图片

在销售方面,果园目前采取的是“田头散卖+企业合作”齐头并进的方式,是“新迎园”“王家沙”两家餐饮企业的重点果蔬基地。“未来我们计划尝试网络销售,电商直播,线上线下结合,抓住老客户并不断吸引新客户。”杨叶新信心满满地说,“父亲再也不用骑着单车去南门市场摆摊卖葡萄了。”

图片

嘉定区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花果科科长卢小露介绍,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期是嘉定葡萄产业发展的起步阶段,没有控产技术,产量高但品质较差,亩产值三四千元。经过近40多年的发展,嘉定葡萄从高产向高质转变,从追求产量到追求品质,从露地栽培到避雨栽培再到现在的设施栽培,种植技术有了质的飞跃,发病率也大大降低。目前,果穗套袋、“四诱一网”绿色防控技术、水肥一体化技术、设施栽培技术、智能温室、智能控制等各项技术使葡萄的品质提升、效益提高。

2022年,嘉定区葡萄种植面积8547亩,亩产量1225.3公斤,亩产值24368元。如果说上世纪八九十年代,这份“甜蜜”的事业造就了一批又一批的“万元户”,那如今,部分农户“年入百万”的梦想已经成为现实。

葡萄熟了,人心醉了。饱经沧桑的葡萄老树上,一串串宝石般的新果子,仿佛时光和岁月的积淀,经验与阅历的凝结。四十一年守“一树”,四十一年谋“一果”。一个个春华秋实的轮回中,光阴流逝,树和人都在成长。

作者:刘睿涵(见习)
选稿:蒋昕婕
知识产权、免责声明以及媒体合作联系
继续了解
知识产权声明

【知识产权声明】

除本司(指上海东方网股份有限公司)另行声明外,本司网页及客户端产品(以下简称“本网”),包括但不限于东方新闻、翱翔、东方头条等,所涉及的任何资料(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标、图片、照片、音频、视频、图表、色彩组合、版面设计、商标、商号、域名等)的知识产权均属本司和资料提供者所有。未经本司书面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镜像或以其他任何方式非法使用东方网的上述内容。对于有上述行为者,本司将保留追究其法律责任的权利。

东方网、东方新闻、翱翔,以上均为本司享有权利之合法商标,未经本司书面授权,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使用上述商标,或将上述商标用作网站、媒体名称等。

【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东方网”或“东方新闻”或带有东方网LOGO、水印的所有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版权均属本司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其他任何形式的法律实体和个人未经本司书面授权均不得转载、链接或以其他方式复制传播。与我司签订有关协议或已经获得本司书面授权许可的媒体、网站或其他任何形式的法律实体和个人,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且必须注明来源“东方网”。其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意味着本司赞同其观点或认可其内容的真实性。如果其他媒体、网站或其他任何形式的法律实体和个人使用,必须保留本司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全部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稿件来源:东方网”,本司将依法追究责任。

2、擅自使用东方网名义转载不规范来源的信息、版权不明的资讯,或盗用东方网名义发布信息,设立媒体账号等,本司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3、鉴于本网发布主体、发布稿件来源广泛,数量较多,如因作者联系方式不详或其他原因未能及时与著作权拥有者取得联系,或著作权人发现本网转载了其拥有著作权的作品时,请主动来函、来电与本司联系,或与本司授权的中国文字著作权协会联系,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我方将及时处理。
中国文字著作权协会联系方式:
联系人:赵洪波 唐亚静
地 址:北京西城区珠市口西大街120号太丰惠中大厦1027-1036室
联系电话:010-65978917
邮 箱:wenzhuxie@126.com

4、本网所有声明以及其修改权、更新权及最终解释权均属本司所有。

【媒体合作】

本司为尊重保护著作权,鼓励有益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物质文明建设的作品的创作和传播,促进互联网良性发展,本着平等互惠、资源共享的原则,诚邀各类媒体、网站、单位、个人与本网建立友好的合作关系。
媒体合作、内容转载请联系
联系人:杨老师
联系电话:021-228997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