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
上甘岭,我们39人出发执行任务,只有两人活着回来 | 志愿军老战士口述史
上观新闻2023-07-22 11:00:00

讲述人:盛仁永,男,93岁,志愿军24军74师220团2营6连机枪手,1951年8月赴朝参战

1950年,我还是一个20岁的后生,为了响应国家号召,在父母的支持下主动报名参军。还记得当时征兵审核员问我:“你当兵不怕死吗?”我说:“当兵不怕死,怕死就不当兵!”就这样,我顺利地入伍了。这是我一生中最光荣的时刻。

我们这群新兵先是在县大队训练,接着去了福建集训。1951年8月,我所在的部队25军74师,1952年9月划归24军,在完成整编换装、入朝作战各种适应性训练后,从福建晋江到江西上饶集结,然后进入东北集安地区,准备参加抗美援朝战争。

在部队里,我的身份是机枪手,因为我个子高、体魄强、视力好,训练的时候瞄得准。连长就说:“你不当机枪手谁当?”其实,机枪手是很危险的。那时大家说打仗“一要打机枪手,二要打碉堡,三要打军官”,机枪手在战斗中总是最先被攻击的对象,是最容易伤亡的。但是我一点也不怕,不过就是一死,也算为国家做过贡献了。

进入朝鲜以后,我们奉命向朝鲜东海岸的元山港地区开进,接替27军的防御防务。我背着60多斤的冬装、弹药、粮食等行装步行,脚上全都打起了血泡。经过20多天的艰苦行军,我们终于到达元山港一线地区,承担起海岸防御和消灭登陆敌人的任务。

这是我第一次走上真实的战场,的确是很残酷、很可怕的。从集安至元山港的路上,敌机昼夜空袭,战火无处不在,我真切地感受到了什么叫“枪林弹雨”。我们前面的一个团因为误判了美军飞机的路线,造成290多人伤亡。我们也随时准备牺牲,没想过能活着回来。

年轻时的盛仁永

1952年10月14日,上甘岭战役打响。为了配合在上甘岭的友邻部队,我们在元山港与南朝鲜军进行防御作战。我用的是转盘机枪,能装50发子弹,火力比较强大。在一次交战中,我的右肩被一枚手榴弹片击穿,流血不止。当时都说“轻伤不下火线”,经过卫生员的简单包扎处理后,我继续参加战斗,和战友一起又消灭了很多敌人,并成功摧毁了敌方两个碉堡。还有一次,子弹就贴着我的后脑勺飞过,手一摸,全是血,还好只是擦伤。

1952年12月,上甘岭战役结束后,我们接替15军到上甘岭阵地执行防御守卫任务,1953年1月抵达上甘岭战场。无论是元山守备战还是上甘岭防御战,由于后勤补给跟不上,我们生活环境非常艰苦,每天只能吃炒面、冷饭,住在坑道和茅草屋,也没有床,铺盖一铺就躺下了。印象很深的是,有次我们18个人拿到一只苹果。刚开始大家都舍不得吃,你让我、我让你,后来干脆每个人咬一口,就这样分完了一只苹果。

在战场上,我身边的战友们一个个倒下了。在上甘岭防御阵地的一次战斗任务中,我们排奉命攻击美军前线防御点并抓捕俘虏。出发时39人,回来只剩2人,其中一个就是我,其他战友全没了。1953年7月,金城战役开始了。有一天傍晚,我跟着部队向注字洞南山、新木洞方向实施突击,阻止金化方向美军和南朝鲜军东援,保证第20兵团右翼安全。在战斗中,美军和南朝鲜军飞机、坦克对我们的阵地进行猛攻,全营官兵连续对抗敌人,伤亡巨大。原先全营有600多人,最后只剩下200人左右,包括营长、教导员在内的400多位战友全部牺牲。我的右胯也被子弹打中,伤势很重,只能退下火线,被送进了战地医护所。幸好抢救及时,不然我早就牺牲了。

因为在金城反击战中的表现,我被志愿军司令部、政治部授予个人三等功一次,所在连被授予集体三等功一次。后来我才知道,这是抗美援朝战争的最后一次战役。

停战协定签订后,我回到东北地区医院养伤,后来到无锡军人学校学习。1956年6月,我回到金山区亭林镇,作为一名复员军人继续为家乡建设奋斗。虽然脱下了军装,但我心里保家卫国、服务人民、服务社会的信念永远不会变。

知识产权、免责声明以及媒体合作联系
继续了解
知识产权声明

【知识产权声明】

除本司(指上海东方网股份有限公司)另行声明外,本司网页及客户端产品(以下简称“本网”),包括但不限于东方新闻、翱翔、东方头条等,所涉及的任何资料(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标、图片、照片、音频、视频、图表、色彩组合、版面设计、商标、商号、域名等)的知识产权均属本司和资料提供者所有。未经本司书面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镜像或以其他任何方式非法使用东方网的上述内容。对于有上述行为者,本司将保留追究其法律责任的权利。

东方网、东方新闻、翱翔,以上均为本司享有权利之合法商标,未经本司书面授权,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使用上述商标,或将上述商标用作网站、媒体名称等。

【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东方网”或“东方新闻”或带有东方网LOGO、水印的所有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版权均属本司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其他任何形式的法律实体和个人未经本司书面授权均不得转载、链接或以其他方式复制传播。与我司签订有关协议或已经获得本司书面授权许可的媒体、网站或其他任何形式的法律实体和个人,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且必须注明来源“东方网”。其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意味着本司赞同其观点或认可其内容的真实性。如果其他媒体、网站或其他任何形式的法律实体和个人使用,必须保留本司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全部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稿件来源:东方网”,本司将依法追究责任。

2、擅自使用东方网名义转载不规范来源的信息、版权不明的资讯,或盗用东方网名义发布信息,设立媒体账号等,本司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3、鉴于本网发布主体、发布稿件来源广泛,数量较多,如因作者联系方式不详或其他原因未能及时与著作权拥有者取得联系,或著作权人发现本网转载了其拥有著作权的作品时,请主动来函、来电与本司联系,或与本司授权的中国文字著作权协会联系,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我方将及时处理。
中国文字著作权协会联系方式:
联系人:赵洪波 唐亚静
地 址:北京西城区珠市口西大街120号太丰惠中大厦1027-1036室
联系电话:010-65978917
邮 箱:wenzhuxie@126.com

4、本网所有声明以及其修改权、更新权及最终解释权均属本司所有。

【媒体合作】

本司为尊重保护著作权,鼓励有益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物质文明建设的作品的创作和传播,促进互联网良性发展,本着平等互惠、资源共享的原则,诚邀各类媒体、网站、单位、个人与本网建立友好的合作关系。
媒体合作、内容转载请联系
联系人:杨老师
联系电话:021-228997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