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
古城往事|从前,车马慢,且看,穿越一个世纪的奉城客运史
上海奉贤2023-07-15 12:44:03

从前,车马很慢,书信很远……今天,让我们一起回到曾经的岁月,了解一下奉城客运的发展。

脚划船

“脚划船”始见于清末,时有少数绍兴“脚划船”来本地从事客运。该船形似芦叶,备有左右双桨,行驶时,船员手脚并举,故有“脚划船”之称。船较小,仅载客五、六人。时往来于奉城、高桥、青村港等地。

客货两用船

民国十六年(1927),浙江籍船民马玉生和其他船民将自己的货运船改为客货两用船,开辟奉城经高桥、泰日桥至闸港(即沿古运盐河)的一条客运航线,并于闸港与平湖客货轮交接,组成联营航线。

柴油机器船

民国二十年,马玉生又合股将两只木船改制成柴油机器船。一名荣兴轮经高桥、青村港至南桥;一名华牲轮,仍沿古运盐河经闸港直抵上海关桥码头。两轮均每日往返一航次。荣兴轮十二马力,满员十二人,由南桥鼎丰、荣大厂商具保,华生轮十四马力,满员二十五人,由奉城天生堂商店具保。

阿荣船

其时,周浦镇惠南轮船公司又辟浦经新场、奉城、高桥至青村港一客货航班,促使本地商业更趋繁荣。随着西埠高桥镇工商业的竭起,一只专开高桥、奉城、新场的货运船(阿荣船)亦应运出现。抗战爆发,荣、华两轮一度停航,客运几乎停顿。一年后,虽继续开航,但沿途常遇盗匪劫掠,乘客稀少,时停时航,断断续续延至解放。

公交客车

民国三十五年六月,私营浦东地方建设公司利用大团至奉城的里护塘正式通公交客车。每日往返一次。川沙江镇和奉城为起讫点。后延长至柘林,衔接沪杭国道之客车。但因塘面未铺石子,故群众谓之“土公路”“烂泥公路”,一遇天雨路滑,客车就得停驶。似此,勉强维持至解放前夕停业。

人力黄包车

解放前夕,奉城的沈再郎、周郎等人曾置人力黄包车运送客人,来往于奉城、四团、钱桥之间。

二等座

解放初,私营浦建公司的公交客车停驶,奉城东向旅客往来,仅靠几辆能放前就有的二等车(自行车)运送。直至1962年奉城至团东的公共汽车通车才结束。1968年,市直、财贸、工交等干校相继设立,社办企业亦迅速发展,客流量激增,公交事业一时无法跟上。为此,县派员来奉城组织二等车队,以应急需。时营行范围:南至干校、五四场部,西至塘外、钱桥,北至头桥、蔡桥,东至四团。营行额除百分之五留作保险费外,其余分摊。该车队后因奉干线、塘四线等陆续通车而自行解散。

汽油船

解放初,奉城北向、西向旅客仍靠客轮运送。北向有航线二:其一,仍由周浦惠南轮船公司的客轮来往于新场、奉城、青村港之间,至1953年秋因旅客稀少而停航,其二,由县协记轮船公司的华轮从奉城出发,经高桥、梁典、泰日、鲁家汇出闸港至上海。西向由县协记轮船公司的荣兴轮来往于奉城、南桥之间。荣兴、华兴两轮船埠均设奉城西门,每日往返一次。由于船小(满载三十人)客多,超员拒之,群众深感脱班之。后荣兴轮加拖木船一只,仍无济于事。直至1957年底,南奉公路通车,华牲、荣兴两轮才停航。

公共汽车

1956年6月,经江苏省人民政府批准,拨款兴筑南奉公路。1957年12月31日正式通行公共汽车。初期每日三个班次,日客流量二百人次。1958年增至二十多班,其中六班跨越浦江,经闵行直达上海市常熟路江苏路长途汽车站。1962年,南奉线延伸,形成西(渡)团(东)线,直达上海之客车停驶。1967,增辟奉钱线,1972年增辟奉干线,1980年12月增辟塘四线、西燎线,1982年10月,又新辟奉柘线。至此,以奉城汽车站为中心,形成了四通八达的公路网。公共汽车从奉城出发,可分别直达团东、五四农场、燎原、柘林、西渡、塘桥等地,客运事业空前发达。

奉城汽车站

该站始设于1957年12月,时在奉城南门里护塘涵洞桥西堍建造简易车站(草棚)。日作候车室,夜作汽车库。1962年,为适应客流量日增的形势,将草棚改为平瓦房。夜间停放客车二辆。1981年春,经市计委批准,在南门里护塘外侧建造新的奉城汽车站。1982年10月竣工。新站占地十四亩二分,拥有候车室、调度室、售票房、办公大楼、宿舍、食堂、澡堂、油库等;中间还有大型水泥停车场,四周围墙高筑,进出口各有警卫室一间。被列为二级汽车站,是上海市郊公社集镇中最大的汽车站。每天有一百九十九个班次从奉城出发,有三千余人从奉城上车,日客流量曾达八千至一万人次。

选稿:常善喻
知识产权、免责声明以及媒体合作联系
继续了解
知识产权声明

【知识产权声明】

除本司(指上海东方网股份有限公司)另行声明外,本司网页及客户端产品(以下简称“本网”),包括但不限于东方新闻、翱翔、东方头条等,所涉及的任何资料(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标、图片、照片、音频、视频、图表、色彩组合、版面设计、商标、商号、域名等)的知识产权均属本司和资料提供者所有。未经本司书面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镜像或以其他任何方式非法使用东方网的上述内容。对于有上述行为者,本司将保留追究其法律责任的权利。

东方网、东方新闻、翱翔,以上均为本司享有权利之合法商标,未经本司书面授权,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使用上述商标,或将上述商标用作网站、媒体名称等。

【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东方网”或“东方新闻”或带有东方网LOGO、水印的所有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版权均属本司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其他任何形式的法律实体和个人未经本司书面授权均不得转载、链接或以其他方式复制传播。与我司签订有关协议或已经获得本司书面授权许可的媒体、网站或其他任何形式的法律实体和个人,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且必须注明来源“东方网”。其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意味着本司赞同其观点或认可其内容的真实性。如果其他媒体、网站或其他任何形式的法律实体和个人使用,必须保留本司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全部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稿件来源:东方网”,本司将依法追究责任。

2、擅自使用东方网名义转载不规范来源的信息、版权不明的资讯,或盗用东方网名义发布信息,设立媒体账号等,本司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3、鉴于本网发布主体、发布稿件来源广泛,数量较多,如因作者联系方式不详或其他原因未能及时与著作权拥有者取得联系,或著作权人发现本网转载了其拥有著作权的作品时,请主动来函、来电与本司联系,或与本司授权的中国文字著作权协会联系,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我方将及时处理。
中国文字著作权协会联系方式:
联系人:赵洪波 唐亚静
地 址:北京西城区珠市口西大街120号太丰惠中大厦1027-1036室
联系电话:010-65978917
邮 箱:wenzhuxie@126.com

4、本网所有声明以及其修改权、更新权及最终解释权均属本司所有。

【媒体合作】

本司为尊重保护著作权,鼓励有益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物质文明建设的作品的创作和传播,促进互联网良性发展,本着平等互惠、资源共享的原则,诚邀各类媒体、网站、单位、个人与本网建立友好的合作关系。
媒体合作、内容转载请联系
联系人:杨老师
联系电话:021-228997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