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1
Citywalk最高收费258贵不贵?今夏年轻人新宠城市漫游引争议,网友:不就是遛弯?
东方网综合2023-07-13 16:42:40

挤满各大博物馆的研学团

让带着孩子的父母们满意而归

而对于年轻人们来说

这个夏天的新宠

当然是“Citywalk”

citywalk是什么?

Citywalk又称“城市漫游“是一种城市微旅游方式,参与者将走在一条独特的城市路线上,体验这座城市的风情。

图片

虽然有不少人热切追捧

但也有人不屑一顾

不就是换了一个名字的“出门遛弯儿”

而且,这么热的天难道不是找罪受?

今天下午,话题

#Citywalk活动最高收费258被吐槽贵#

被大量网友的热议

6月热度暴涨

一场价格仅百元

中国各大城市Citywalk组织越来越多,一些组织甚至邀请相关文化民俗研究学者或爱好者做讲述人,在行走过程中和参与者深度交流。

创办“Go嘢旅行”活动的90后女孩肖依依表示,Citywalk不仅是和一座城市的对话方式,更提供了一个全新的社交场景。

数据显示,6月马蜂窝站内“Citywalk”热度环比上月上涨121%。

图片

愿意付费参与这项活动的群体数量却仍处于增长初期,旅游平台推出的相关产品价格也多在百元左右。正因如此,花最少的钱,在家门口就能来一场“深度游”成为了不少忙碌的都市打工人们休闲娱乐的第一选择。

要交押金,还要保险?有人不买账!

小红书平台上,已经有了大量的Citywalk路线分享,相关笔记达到了31万篇,甚至仍在增长。但是从对于Citywalk的组织者来说,这却是一个吃力不讨好的工作。杭州的Citywalk爱好者和组织者费曼表示,自己曾组织过一些几乎免费的活动,一共9个人报名。然而到了约定时间,只有4个人准时抵达。

为了防止被频繁“放鸽子”,费曼提前收取10元押金,人到场才能退款。另外,参与活动的人需要购买一份保险,每人2.9元,保期一天。然而有了更详细的游戏规则,部分感兴趣的人听说要交押金、要买保险,简单咨询过后,便没了回音。

其实从商业的角度考虑,Citywalk不占优势。费曼算了一笔账,一般情况每人25元到40元不等,每场招募人数控制在20人以内,集中活动时间大概为3小时,路线10公里。再算上提供领队服务、小点心和水,一场下来只能盈利几百元。

有网友称,在一小程序上多座城市有Citywalk活动,其中上海的该活动价格从69元到258元之间不等。

有网友认为,把散步包装一下说成收费Citywalk很离谱,也有参与过此类活动网友认为:本质是当地人以类似导游身份带大家走历史文化街区,向大家介绍历史。

业内人士:太小众,还需要破圈

事实上,Citywalk不是简单的遛弯儿。社交平台上受欢迎的Citywalk路线基本上都满足了这三样要素,“路上好看可以出片”、“有网红店可以逛”、“有咖啡店可以坐下来休息”。从本质上看,这无非是传统零售布局中“场景”“购物”和“餐饮”的组合,而组织者要做的是将零散的个体综合起来。

目前,北京、山东等地已将其列入促进文化旅游休闲的行动方案,上海专门开设公交巴士组成的Citywalk路线。

业内人士称,整个行业破圈还需做更多业态延伸,包括与当地艺文机构、社区商户、博物馆等跨界合作,推出更多新玩法,或与更多城市联动,进一步探索盈利可能性。

在这个炎炎夏日

你会愿意时髦一把

来一场说走就走的“Citywalk”吗?

图片

为何越来越多人着迷于“城市漫步”现在是什么让城市越发迷人?

1、见文化

在北京,城市漫步的热门路线绕不开胡同。漫步胡同深处,你可以了解古色古香的老北京历史,又能感受到热气腾腾的北京百姓生活,还能在各种美食和创意小店里流连忘返,历史的层次就在这里铺展开来。

图片

北京如何守护胡同,让城市留下记忆?近年来,北京加大老城区改造力度,创新改造方式。2017年,《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16年—2035年)》获批,明确老城不能再拆,通过腾退、恢复性修建,做到应保尽保。

在部分老城区,居民可以自愿选择“去或留”,外迁出去的,住上了设施现代化的楼房;留住居民则利用腾退空间改善居住条件,装配现代化厨卫浴等设施。屋里改造得很现代,但是屋外的院落不能随意改,仿古的地砖、灰瓦、红门都恢复成了过去的原貌。经过“绣花功夫”的修缮保护,“老巷幽宅静树依”的京华风韵回来了。

图片

除了胡同,北京中轴线这条气势恢宏的路线也不容错过。北京中轴线文化遗产北起鼓楼、钟楼,南至永定门,纵贯北京老城,全长7.8公里,被誉为“北京老城的灵魂和脊梁”。

2011年,北京市提出中轴线申遗。这些年来,北京中轴线保护持续推进,一座座古建在修缮,一个个大杂院在更新。今年,北京中轴线申遗报告已经完成提交。

图片

而在上海,“梧桐区”是城市漫步爱好者的必去之地。“梧桐区”并非上海的行政区域,而是泛指栽种梧桐树、适宜散步休闲的知名街区。

图片

梧桐树荫、历史建筑、花园洋房、腔调小店,漫步其中,最能感受申城文化底蕴。

图片

上海如何守好“梧桐区”的浪漫与腔调?以武康大楼为例来看。

武康大楼于1924年建成,分别于2009年和2019年完成了两次保护性修缮。2020年,武康大楼街区又进行了“微更新”,下的都是“绣花功夫”。

图片

这次“微更新”进行了信号灯综合杆优化、冗余立杆移除、空调外机隐藏等。尤其用心的是,人们过去要拍一张以大楼为背景的美照,只能候着红灯的间隙和行人的空档匆匆按下快门,在这次“微更新”中,最佳拍摄点位进行了扩容升级,让大家拍得尽兴。

图片

像这样的修缮和“微更新”,在“梧桐区”和上海其他历史文化街区在处处进行着。在政策上,上海印发相关文件,明确本市涉及保留保护建设项目的管理要求,严格规划、拆除、建设管理,严格控制拆除历史建筑,进一步完善历史建筑保留保护管理体系。

在修缮力度上,上海积极推动普陀区曹杨一村整体修缮、徐汇区衡复风貌区优秀历史建筑修缮、静安区直管公房全项目修缮、长宁区愚园路风貌区老洋房厨卫改造等项目,在保留风貌的基础上改善群众生活条件。

图片图片

△修缮后的夏衍故居

老街古城,承载着城市记忆。截至目前,全国已公布141个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划定1200多片历史文化街区和6.19万处历史建筑。近日,《城乡历史文化保护利用项目规范》正式发布,将自今年12月1日起实施,为城乡历史文化保护利用划定国家标准。

从广州永庆坊到福州三坊七巷,从广东潮州古城到山西平遥古城,从西安城墙到苏州平江历史文化街区……下好“绣花功夫”,保护好古建筑、老宅子、老街区,守好城市文脉,让城市留下记忆,让人们记住乡愁,已经成为各地城市的共识。

2、见自然

城市漫步,有人偏爱感受城市历史文化,有人则更喜欢欣赏城市的绿水青山。

在北京,和胡同路线、中轴线路线同样具有高人气的,还有一条更加贴近自然的休闲线路——亮马河沿岸。

图片

亮马河沿河2湖、24桥、18景,所到之处皆是风景。沿线还分布着三里屯、燕莎、蓝港等重要商圈,串联了上百家特色餐厅和热门打卡店。

图片

白天漫步河岸,绿树成荫,岸边是野餐、钓鱼、做户外运动的人们,水上还有人在玩皮划艇、桨板等水上运动;当夜幕降临,两岸建筑被灯光点亮,观光游船穿行水上,水声蛙鸣此起彼伏。可以说,无论何时来到亮马河,你总能被这里轻松愉悦的氛围感染。

图片

看到这样的亮马河,你很难想象,它曾经是一条泛着臭味的小河沟。亮马河如何蝶变?

这些年来,北京市朝阳区对亮马河从改建驳岸、绿化美化、照明亮化、水体治理、动植物保护等方面进行全面景观和环境提升,打造了80万平方米的滨河公园,构建起了自然蜿蜒的河岸曲线和丰富多样的滨水景观带。同时,朝阳区还建立河湖长制、每日专人巡查制,采取物业专业管理、社会居民共治等一系列措施。经过种种努力,亮马河变为“亲民河”,为北京市民提供了一处亲水的好去处。

图片

游完北京的亮马河,我们再到福建福州看看山。在福州城市漫步有一种特别的方式——漫步“福道”。

福道,指的是福州城市森林步道,一头连接城市,一头连接自然。漫步“福道”,好似行走林梢上,穿梭森林间,满眼皆绿,处处是景,环山看城,城在山中。

图片

福道孕育于山水之中。福州仅中心城区就有58座山体,但市民却一度“看山不进山,见绿难享绿”。如何让青山绿水得到精心保护,又让百姓共享山水之乐?

2012年,金鸡山公园动建福州首条无障碍山地绿道,长达2650米的钢结构桥梁,飞架于陡坡之顶,在海拔80米~90米成就360°观景的高空览城栈道,令人赞叹。10年间,这场人与山水和谐共生的探索未曾止步,福道相继迎来2.0版、3.0版。

图片

目前,福州拥有山地步道总长131公里,与501.7公里滨水绿道、200多条传统老街巷紧密相接,379个串珠公园、1022个街头公园举步可达。福道蜿蜒于满目苍翠间若隐若现,山、水、人、城,交融得更为紧密。

图片

美丽城市,要有高楼大厦,也不能少了碧水青山。2021年,中办、国办印发了《关于推动城乡建设绿色发展的意见》,要求促进区域和城市群绿色发展,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城市。

这些年来,从水体整治到园林绿化,从建造生态公园到铺开家门口的“口袋公园”,放眼全国,各地城市宜山则山,宜水则水,让城市融入大自然,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推窗见绿,出门见景,四季见花,城在碧水青山间,不再是奢望,而是美好日常。

3、见“更新”

一些城市漫步路线,生动地展现出城市更新的旺盛生命力。从有没有转向好不好,我国城市建设进入城市更新的重要时期,各个城市都在探索新玩法。

在上海,漫步杨浦滨江岸线,你将了解“工业锈带”如何变身为“生活秀带”“发展绣带”。

图片

杨浦滨江岸线被誉为“中国近代工业文明长廊”,然而,伴随城市功能调整、产业转型升级,传统工业被逐步淘汰,曾经辉煌变成斑斑遗迹。

2013年底,上海作出了开发杨浦滨江生态岸线的决定,一条“生活秀带”就此展开。2019年,杨浦大桥以东公共空间向市民开放。这里水岸开阔、绿化优美,是时尚一族常晒的“网红打卡地”,运动达人的健身场,孩子们喜爱的“亲子乐园”……

图片

同时,数十幢工业遗存被别具匠心地保留下来。百年的明华糖仓,变身集会议和休闲于一体的公共服务空间;曾经被誉为“远东最大制皂厂”的生产原址,变身“皂梦空间”白七咖啡馆;还有许多国际一线时尚品牌先后把百年厂房作为时尚大秀和全球首发地。

图片

△老仓库变身地标建筑“绿之丘”

新风景吸引新经济,如今沿岸细数,新兴企业纷至沓来、国家级大学科技园活力四射、技术交易所正式落地、多个重大项目纷纷开工,杨浦滨江岸线迎来了新的辉煌。

上海杨浦滨江岸线不是个例,在北京,首钢园华丽转身为承办各类大型活动的热门地标;在济南,百年历史的成丰面粉厂将被打造成山东首个电竞新媒体产业园;在景德镇,原宇宙瓷厂蝶变为陶溪川,吸引着全国各地的艺术爱好者……无数工业遗产在城市更新中获得“重生”。

而在广东广州的城市漫步路线中,经常能看到永庆坊的身影。永庆坊提供了城市更新的另一条思路。

图片

永庆坊坐落于恩宁路,这里是老广州的核心地带,也是广州市最美骑楼街。晚清开埠时期,这里曾是南部中国的经济核心区域。然而,随着岁月变迁,历经沧桑的街区逐渐破败。

从2009年开始,一场微改造在永庆坊一直延续至今。如今,活化后的永庆坊,成为传统和现代文化在老城区交融发展的新文化地标。

这里是寻找羊城底蕴、西关文脉的理想去处。下足了“修旧如旧,建新如故”的“绣花功夫”,行走在永庆坊,浓郁的西关韵味扑面而来。坊内有李小龙祖居、詹天佑纪念馆、八和会馆、銮舆堂等具有岭南特色的历史建筑,集聚了一批粤剧曲艺、西关打铜、广彩、广绣等非物质文化遗产。

图片

另一方面,永庆坊也培育出一批新业态、新模式。这些年来,永庆坊围绕“艺术文化高地”和“潮流生活目的地”两个目标,先后引入非遗文化品牌、国际餐饮、活力潮牌等100余个。西区侧重焕新国民品牌;东区则引进国际品牌、音乐现场、原创潮牌、设计师品牌。永庆坊还致力于与国内外优秀艺术机构合作,引入了丰富的艺术文化活动。充满活力的永庆坊吸引了不少年轻人来到这里,他们将这里作为自己创业梦想的出发地。

图片

当前,我国城镇化发展步入中后期,城市建设由大规模增量建设转为存量提质改造和增量结构调整并重。据不完全统计,仅2022年,全国就有571个城市实施城市更新项目达到6.5万个。

今年7月,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发布关于扎实有序推进城市更新工作的通知,提出坚持城市体检先行,发挥城市更新规划统筹作用,强化精细化城市设计引导,创新城市更新可持续实施模式,明确城市更新底线要求、防止大拆大建。如何因地制宜进行城市更新,期待各地城市积极探索,八仙过海,各显神通。

城市漫步火了,越来越多人走上街头,感受城市的美好。下次和朋友城市漫步时,不妨多驻足片刻,想想城市的美好背后,有多少人在默默守护,有多少努力在悄然进行。

选稿:费一妍
知识产权、免责声明以及媒体合作联系
继续了解
知识产权声明

【知识产权声明】

除本司(指上海东方网股份有限公司)另行声明外,本司网页及客户端产品(以下简称“本网”),包括但不限于东方新闻、翱翔、东方头条等,所涉及的任何资料(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标、图片、照片、音频、视频、图表、色彩组合、版面设计、商标、商号、域名等)的知识产权均属本司和资料提供者所有。未经本司书面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镜像或以其他任何方式非法使用东方网的上述内容。对于有上述行为者,本司将保留追究其法律责任的权利。

东方网、东方新闻、翱翔,以上均为本司享有权利之合法商标,未经本司书面授权,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使用上述商标,或将上述商标用作网站、媒体名称等。

【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东方网”或“东方新闻”或带有东方网LOGO、水印的所有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版权均属本司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其他任何形式的法律实体和个人未经本司书面授权均不得转载、链接或以其他方式复制传播。与我司签订有关协议或已经获得本司书面授权许可的媒体、网站或其他任何形式的法律实体和个人,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且必须注明来源“东方网”。其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意味着本司赞同其观点或认可其内容的真实性。如果其他媒体、网站或其他任何形式的法律实体和个人使用,必须保留本司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全部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稿件来源:东方网”,本司将依法追究责任。

2、擅自使用东方网名义转载不规范来源的信息、版权不明的资讯,或盗用东方网名义发布信息,设立媒体账号等,本司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3、鉴于本网发布主体、发布稿件来源广泛,数量较多,如因作者联系方式不详或其他原因未能及时与著作权拥有者取得联系,或著作权人发现本网转载了其拥有著作权的作品时,请主动来函、来电与本司联系,或与本司授权的中国文字著作权协会联系,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我方将及时处理。
中国文字著作权协会联系方式:
联系人:赵洪波 唐亚静
地 址:北京西城区珠市口西大街120号太丰惠中大厦1027-1036室
联系电话:010-65978917
邮 箱:wenzhuxie@126.com

4、本网所有声明以及其修改权、更新权及最终解释权均属本司所有。

【媒体合作】

本司为尊重保护著作权,鼓励有益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物质文明建设的作品的创作和传播,促进互联网良性发展,本着平等互惠、资源共享的原则,诚邀各类媒体、网站、单位、个人与本网建立友好的合作关系。
媒体合作、内容转载请联系
联系人:杨老师
联系电话:021-228997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