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
科普|正确认识慢阻肺,收下指南早准备
东方网2023-07-12 13:46:13

60岁的老张,刚刚退休,碰到一件麻烦事情:最近,他常常觉得活动后就憋气,气短,休息后能好转,平时还经常咳嗽咳痰,就在1周前发现自己双脚出现浮肿,来到医院看病,一问病史啊,其实这个情况已经出现四五年了。

“一直以为是咽喉炎,还吃了那么多消炎药。”老张得知自己的病情后,才知道自己误诊了这么多年,没有得到规范治疗。更重要的是他还有将近40年的吸烟史。这就是典型的慢阻肺病史。

“慢阻肺”全称“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是一种常见的以持续性气流阻塞为特征的慢性进展性肺部疾病,包括慢性支气管炎和肺气肿。平时大家常说的“老慢支”,“肺气肿”都属于这个范畴。慢阻肺,一个容易被忽略的“沉默杀手”。尽管听起来,慢阻肺是一个十分陌生的名词,但现实情况是慢阻肺与高血压、糖尿病一样,它是一种常见的慢性疾病。只不过慢阻肺更为“狡猾”,早期的咳、痰、喘症状容易被人忽视,使得它冠有“沉默杀手”的名号。

造成慢阻肺的原因比较复杂,通常是由于吸烟或吸入其他有害气体或颗粒引起肺部慢性炎症,最终导致气流受限,也就是“透不上气”。

我国总患病绝对人数将近1个亿,且慢阻肺有越来越年轻化的趋势。2018年中国成人肺部健康研究结果表明:20岁及以上成人的慢阻肺患病率为8.6%,40岁以上则高达13.7%。慢阻肺死因排行第三位,伤残调整寿命年病因第三位,构成重大疾病负担。据世界卫生组织(WHO)估计,随着发展中国家吸烟率的升高和高收入国家人口老龄化加剧,慢阻肺的患病率在未来40年将持续上升,预测至2060年死于慢阻肺及其相关疾病人数将超过每年540万人。慢阻肺具有高患病率、高致残率、高病死率的特点,患病周期长、反复急性加重、有多种合并症,严重影响中老年患者的预后和生活质量,造成沉重的医疗负担。国务院印发的《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提出:要大幅提高居民的慢阻肺知晓率,加强慢阻肺的早期筛查,注意预防急性加重,提高基层慢阻肺防控能力。慢阻肺更常见于:吸烟和既往吸烟者、≥40岁的男性。正如前面的病例老张一样,他就是有着长期吸烟史的危险因素。

“慢阻肺”这三个字充分体现了疾病的特征:

(1)慢性:疾病呈缓慢持续进展及恶化

(2)阻塞性:引起气道阻塞或狭窄

(3)肺疾病:以肺部病变为主

我们可以通过《慢阻肺筛查自测题》来进行自我筛查与评估:

如果有3个以上问题回答“是”,即应向医生咨询进行肺功能检查。  

慢阻肺的典型临床表现有哪些呢?

(1)慢性咳嗽:常晨间咳嗽明显,夜间有阵咳或排痰。

(2)咳痰:长期反复咳嗽,初期咳嗽呈间歇性,早晨比较重,之后发展为早晚或整日均有咳嗽。而且会咳出清痰、白痰、黄痰或绿痰。

(3) 气短或呼吸困难:气短、呼吸困难是慢阻肺最为标志的症状,可能一开始只是在劳累或者体育活动后出现气短、呼吸困难的情况。然后逐渐加重,甚至在一般活动后或日常休息时也感觉气短。

(4)喘息和胸闷:平时会有胸闷的感觉,有时伴有气喘,而且会在快速行走、弯腰、下蹲时更加明显。

对于已确诊慢阻肺的患者而言,想必都非常关心哪种药物疗效更好、更加安全等。

目前,慢阻肺的治疗药物主要包括糖皮质激素、支气管扩张剂、茶碱及其他药物(祛痰药、抗氧化剂等)。前两者主要以吸入剂型为主,茶碱则是口服剂型。到这里,一些朋友可能会陷入误区。一方面,以前没有接触过吸入药物、不愿意尝试和学习;一方面,又担心激素使用会不会有副作用等,到最后不好好治疗或不能坚持长期规范的治疗。

事实上,吸入药物能够通过呼吸道直接到达肺部、起效更快、作用效果更好,全身不良反应小。因此,权威指南建议选择慢阻肺的治疗药物时,遵循优先选择吸入药物的原则。而吸入性的糖皮质激素不仅作用强、效果好,并且基本不进入血液循环、引起全身副作用等问题。

慢阻肺这个沉默的杀手,给个人与家庭乃至整个社会带来沉重的负担,我们能否预防慢阻肺的发生呢?

答案是肯定的,我们可以做到以下六点:

(1)戒烟:预防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主要的措施是选择戒烟,戒烟能够有效预防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发生以及发展。

(2)避免污染环境:尽可能减少有害颗粒物的吸入以及有害气体的接触,在重污染的天气应该减少劳动和外出。

(3)加强体育锻炼:预防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提高人体的免疫能力。需加强体育锻炼,可以选择骑自行车,跳绳以及跑步。在天气变化时,需要及时更换衣物,预防感冒。

(4)定期做肺功能监测:有慢性阻塞性肺疾病高危因素人群应该注重加强肺功能监测,及时发现慢阻肺,然后做好干预。

(5)腹式呼吸:放松肩膀和颈部,一手置于胸前,另一手置于腹部肚脐处,吸气时胸部不动,腹部鼓起,口唇呼气,吐气时腹部凹陷。训练腹式呼吸有助于降低呼吸频率,增加排气量,肺泡通气量,减少功能残气量,增加咳嗽、咳痰的能力,缓解呼吸困难症状,改善换气功能。

(6) 缩唇呼吸:指闭嘴呼吸,平静地用鼻吸气,然后将口唇缩成吹口哨状缓慢呼气,吸呼时间为一比二,不要过分地控制呼吸节律,以免引起胸闷,头晕等症状。

肺是我们人体重要的器官,每一天每一秒都带给我们自由呼吸的愉悦,因此让我们一起重视“慢阻肺”这个沉默杀手,早期戒烟,预防发生,早期识别,早期治疗,康复锻炼,肺悦生命!

作者:薛珉 闵行区中心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 医务科副科长

作者:薛珉
知识产权、免责声明以及媒体合作联系
继续了解
知识产权声明

【知识产权声明】

除本司(指上海东方网股份有限公司)另行声明外,本司网页及客户端产品(以下简称“本网”),包括但不限于东方新闻、翱翔、东方头条等,所涉及的任何资料(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标、图片、照片、音频、视频、图表、色彩组合、版面设计、商标、商号、域名等)的知识产权均属本司和资料提供者所有。未经本司书面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镜像或以其他任何方式非法使用东方网的上述内容。对于有上述行为者,本司将保留追究其法律责任的权利。

东方网、东方新闻、翱翔,以上均为本司享有权利之合法商标,未经本司书面授权,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使用上述商标,或将上述商标用作网站、媒体名称等。

【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东方网”或“东方新闻”或带有东方网LOGO、水印的所有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版权均属本司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其他任何形式的法律实体和个人未经本司书面授权均不得转载、链接或以其他方式复制传播。与我司签订有关协议或已经获得本司书面授权许可的媒体、网站或其他任何形式的法律实体和个人,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且必须注明来源“东方网”。其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意味着本司赞同其观点或认可其内容的真实性。如果其他媒体、网站或其他任何形式的法律实体和个人使用,必须保留本司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全部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稿件来源:东方网”,本司将依法追究责任。

2、擅自使用东方网名义转载不规范来源的信息、版权不明的资讯,或盗用东方网名义发布信息,设立媒体账号等,本司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3、鉴于本网发布主体、发布稿件来源广泛,数量较多,如因作者联系方式不详或其他原因未能及时与著作权拥有者取得联系,或著作权人发现本网转载了其拥有著作权的作品时,请主动来函、来电与本司联系,或与本司授权的中国文字著作权协会联系,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我方将及时处理。
中国文字著作权协会联系方式:
联系人:赵洪波 唐亚静
地 址:北京西城区珠市口西大街120号太丰惠中大厦1027-1036室
联系电话:010-65978917
邮 箱:wenzhuxie@126.com

4、本网所有声明以及其修改权、更新权及最终解释权均属本司所有。

【媒体合作】

本司为尊重保护著作权,鼓励有益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物质文明建设的作品的创作和传播,促进互联网良性发展,本着平等互惠、资源共享的原则,诚邀各类媒体、网站、单位、个人与本网建立友好的合作关系。
媒体合作、内容转载请联系
联系人:杨老师
联系电话:021-228997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