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
东方快评丨年轻人重拾“婚书”,拾起的不只是浪漫
东方网·东方快评2023-07-12 10:28:16

“消失的婚书”,它又“回来”了。这一曾代表男女缔结和保持婚姻关系的凭证,眼下又以新的形态流行起来,铜质婚书、苏绣婚书、卷轴婚书、折页婚书……一批新式婚书以精美的形态在社交媒体涌现;一批专门从事婚书定制的个人和机构也应运而生。(7月11日《山西青年报》)

古代的婚姻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所以要订立婚书,对彼此形成一定的约束。婚书是古代婚姻当事人持有的最直接、最原始的婚姻证明材料。据考证,婚书最早可以追溯到周朝,《周礼》中记载,男女订婚后,必须用婚书记载,婚书刻在竹简上,男女各持一半,但此时的婚书主要用于王公贵族,而民间的婚书则起源和成型于唐宋时期。近代以来,婚书开始向现代结婚证书过渡,直至新中国成立,男女无条件地实行婚姻自主,政府机构颁发的结婚证书取代传统婚书,成为婚姻的有效凭证。

如今一些年轻人乐写新式婚书,显然不是为追求对彼此形成婚姻约束,婚姻登记管理机关签发的结婚证,是证明婚姻关系有效成立的唯一法律文书;而年轻人追捧的新式婚书,则扮演着仪式化角色——在订婚或婚礼时,当着双方父母、宾客的面宣读婚书,诉说浓浓爱意,许下白头之约,仪式感满满、浪漫感与幸福感爆棚。有的年轻人在婚礼结束后还把定制的婚书卷轴,挂在新家的书房、茶室等处,字体好看、卷轴精致,“喜今日赤绳系定,珠联璧合;卜他年白头永偕,桂馥兰馨”等誓词也能时时提醒夫妻相亲相爱。

可以说,年轻人乐于追捧婚书,是从传统文化中追寻关于爱情和婚姻的新式浪漫。从媒体报道可知,如今在社交平台流行的新式婚书,充满着古诗词等古典元素。婚书类型则各有其美,各有其精致:铜板婚书由匠人用小锤在退火铜板上敲制而成,再进行电镀、细琢等精细处理;苏绣婚书由经验丰富的绣娘用金线在红色丝绸上绣制;折页、卷轴婚书则大多用金色或黑色墨水书写于红色宣纸上……它们不仅体现了古风语言、中式美学的独特魅力,还体现了传统技艺技法的精湛,可见,新式婚书是把传统精髓和现代审美相融合的产物。

近年来诸多事实早已证明,年轻人比老一辈更有文化自信,对本民族文化有着更深的情感认同,尤其是对民俗文化的情感认同更强。很多年轻人举办中式婚礼、定制传统婚书,再次证明这一点。最近还有媒体报道,结婚登报这一具有年代感的形式,近段时间逐渐在95后、00后中流行开来。无论是结婚登报还是定制婚书,都表明不少年轻人开始主动接触传统文化,甚至将传统文化融入情感生活,既向传统文化寻找浪漫,也从中寻找精神力量,在传统与现代的碰撞下,传统文化又赋予年轻人更多感知生活的触角。这是一种可喜转变。

结婚,对我们每个人来说,都是生命中最难忘的时刻。“两姓联姻,一堂缔约,一纸婚书,一段姻缘”,既复古又前卫的新式婚书,可以成为当下的流行事物。也祝愿所有新婚夫妻在结婚证和婚书的见证下,“举案齐眉共白首,相濡以沫伴终生”。

作者:何勇海
知识产权、免责声明以及媒体合作联系
继续了解
知识产权声明

【知识产权声明】

除本司(指上海东方网股份有限公司)另行声明外,本司网页及客户端产品(以下简称“本网”),包括但不限于东方新闻、翱翔、东方头条等,所涉及的任何资料(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标、图片、照片、音频、视频、图表、色彩组合、版面设计、商标、商号、域名等)的知识产权均属本司和资料提供者所有。未经本司书面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镜像或以其他任何方式非法使用东方网的上述内容。对于有上述行为者,本司将保留追究其法律责任的权利。

东方网、东方新闻、翱翔,以上均为本司享有权利之合法商标,未经本司书面授权,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使用上述商标,或将上述商标用作网站、媒体名称等。

【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东方网”或“东方新闻”或带有东方网LOGO、水印的所有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版权均属本司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其他任何形式的法律实体和个人未经本司书面授权均不得转载、链接或以其他方式复制传播。与我司签订有关协议或已经获得本司书面授权许可的媒体、网站或其他任何形式的法律实体和个人,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且必须注明来源“东方网”。其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意味着本司赞同其观点或认可其内容的真实性。如果其他媒体、网站或其他任何形式的法律实体和个人使用,必须保留本司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全部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稿件来源:东方网”,本司将依法追究责任。

2、擅自使用东方网名义转载不规范来源的信息、版权不明的资讯,或盗用东方网名义发布信息,设立媒体账号等,本司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3、鉴于本网发布主体、发布稿件来源广泛,数量较多,如因作者联系方式不详或其他原因未能及时与著作权拥有者取得联系,或著作权人发现本网转载了其拥有著作权的作品时,请主动来函、来电与本司联系,或与本司授权的中国文字著作权协会联系,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我方将及时处理。
中国文字著作权协会联系方式:
联系人:赵洪波 唐亚静
地 址:北京西城区珠市口西大街120号太丰惠中大厦1027-1036室
联系电话:010-65978917
邮 箱:wenzhuxie@126.com

4、本网所有声明以及其修改权、更新权及最终解释权均属本司所有。

【媒体合作】

本司为尊重保护著作权,鼓励有益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物质文明建设的作品的创作和传播,促进互联网良性发展,本着平等互惠、资源共享的原则,诚邀各类媒体、网站、单位、个人与本网建立友好的合作关系。
媒体合作、内容转载请联系
联系人:杨老师
联系电话:021-228997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