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
【最新】复旦第50名,上海交大第51名,同济进前300…QS世界大学排名公布→
上海长宁2023-06-29 14:12:23

在6月28日发布的2024QS世界大学排名中,北京大学成为中国(大陆)高校中唯一一所位于全球前20的院校,排名全球第17位。清华大学排名全球第25名,是亚洲排名第三高的学校。

此次排名中,中国(大陆)高校进入本榜数量位列全球第三,有71所高校上榜,仅次于美国(199所)和英国(91所)。中国(大陆)高校进入研究影响力全球前50和前100名的高校数量居于全球第一,分别是13所和18所。

6月28日,国际高等教育研究机构QS Quacquarelli Symonds正式发布第20版世界大学排名,首次将就业能力和可持续发展指标纳入排名体系。本次排名覆盖来自104个高等教育系统的1500所大学,排名是基于对1750多万篇学术论文和来自超过24万名学者与雇主的专业意见分析而得出。

图片

大陆进入QS世界大学排名前300名高校名单。本文图片截图自QS世界大学排名官微发布的相关消息

大陆高校入榜数量位列全球第三

此次排名中,中国(大陆)高校进入本榜数量位列全球第三,有71所高校上榜,仅次于美国(199所)和英国(91所)。北京大学全球排名17位,亚洲排名第2;清华大学排名全球第25名,亚洲排名第3。亚洲排名最好的高校为新加坡国立大学,位于全球第8名。

另外,记者注意到,中国(大陆)高校进入该榜单全球排名前100的高校共有5所,除北京大学和清华大学外,还有浙江大学(全球排名44)、复旦大学(全球排名50)、上海交通大学(全球排名51)。

QS世界大学排名官微发布的相关消息指出,近年来,中国(大陆)一流大学迅速崛起,但在后疫情时代发展速度减缓,这主要是由于新冠大流行后全球流动限制引起的国际学生数量和教职员工数量的减少。目前,中国的就业竞争非常激烈。QS的雇主声誉指标排名也反映了这一趋势,在进入榜单的71所高校中,有46所大学的雇主声誉排名有所下降。目前雇主声誉指标总权重由之前的10%上升到了15%,这一调整反映了当今学生对高校就业成果的高度关注。

另一方面,全球学术界对中国(大陆)高校的认可,在QS的学术声誉指标中得到了印证,该项指标基于14.4万名学者的意见而得出。中国(大陆)有5所高校在学术声誉指标中跻身前100,排名靠前的大学也在不断进步。记者注意到,这5所大学分别为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浙江大学。

图片

在学术声誉指标中跻身前100名的5所高校中国(大陆)名单。

大陆进入研究影响力

全球前50和前100高校数量全球第一

QS世界大学排名官微发布的相关消息指出,中国(大陆)高校的学术声誉反映了其极具影响力的研究成果,这可以通过师均引用次数来衡量。在这一衡量研究影响力的指标中,79%的中国(大陆)高校都有提升。

目前,中国(大陆)尚无高校进入研究影响力全球前十名,但进入前50和前100的高校数量居于全球第一,分别是13所和18所,且这些高校排名都在不断提升。中国还是世界上学术研究最多产的国家。上海交通大学表现最为突出,在师均论文引用指标中排名全球第15位,在2017至2022年生产了129000篇学术论文并且产生了180万次引用。其重要研究领域是医学,贡献了总学术产出的30%。

此外,QS研究伙伴Elsevier Scopus提供的数据显示:中国(大陆)高校的全球合作研究占所有研究产出的21%,与全球平均水平(20%)基本持平。

在中国(大陆)高校发表的学术论文中,28%发布在10%最具影响力的学术期刊上,比全球平均水平(25%)略高。

2017至2022年间,中国(大陆)高校发表了450万篇学术论文,获得了5050万次引用。这一数量进一步巩固了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多产的研究强国地位。

大陆高校在吸引国际留学生方面

表现不理想

QS世界大学排名官微发布的相关消息还指出,中国(大陆)在研究方面的进一步发展受到了国际化程度不足的限制,并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中国(大陆)高校在全球排名中的持续进步。

此次排名显示,在国际研究网络这一评估跨境合作研究的指标中,只有浙江大学的排名进入全球前300,位列第174名。

上述消息指出,这种情况也体现在中国(大陆)高校在吸引国际留学生方面的表现并不理想,仅有暨南大学一所高校跻身全球前300。国际学生比例是中国(大陆)高校平均得分最低的指标(9.06分),这一指标评估了大学对国际学生的可及性和预期的校园多样性。疫情对国际学生流动的限制影响了中国(大陆)高校在这一领域的表现。相反,在国际教职员工比例方面,中国(大陆)高校表现略好,有三所高校位列全球前200。

上述消息还指出,“尽管最近的研究产出在绝对数量上有所下降,但这是一个很自然的过程。随着对论文研究发表的掌握程度越来越娴熟,对发表的内容越来越精进,会使得中国变成一个更加卓越的研究中心。研究数量的增长并不能说明一切,中国(大陆)高校的研究质量才是排名表现提升的真正推动力。中国(大陆)高校的论文引用次数在2022到2023年的增长无人可比,这表明数十年以来中国在学术研究的投入正在收到回报。”

选稿:常善喻
知识产权、免责声明以及媒体合作联系
继续了解
知识产权声明

【知识产权声明】

除本司(指上海东方网股份有限公司)另行声明外,本司网页及客户端产品(以下简称“本网”),包括但不限于东方新闻、翱翔、东方头条等,所涉及的任何资料(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标、图片、照片、音频、视频、图表、色彩组合、版面设计、商标、商号、域名等)的知识产权均属本司和资料提供者所有。未经本司书面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镜像或以其他任何方式非法使用东方网的上述内容。对于有上述行为者,本司将保留追究其法律责任的权利。

东方网、东方新闻、翱翔,以上均为本司享有权利之合法商标,未经本司书面授权,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使用上述商标,或将上述商标用作网站、媒体名称等。

【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东方网”或“东方新闻”或带有东方网LOGO、水印的所有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版权均属本司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其他任何形式的法律实体和个人未经本司书面授权均不得转载、链接或以其他方式复制传播。与我司签订有关协议或已经获得本司书面授权许可的媒体、网站或其他任何形式的法律实体和个人,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且必须注明来源“东方网”。其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意味着本司赞同其观点或认可其内容的真实性。如果其他媒体、网站或其他任何形式的法律实体和个人使用,必须保留本司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全部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稿件来源:东方网”,本司将依法追究责任。

2、擅自使用东方网名义转载不规范来源的信息、版权不明的资讯,或盗用东方网名义发布信息,设立媒体账号等,本司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3、鉴于本网发布主体、发布稿件来源广泛,数量较多,如因作者联系方式不详或其他原因未能及时与著作权拥有者取得联系,或著作权人发现本网转载了其拥有著作权的作品时,请主动来函、来电与本司联系,或与本司授权的中国文字著作权协会联系,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我方将及时处理。
中国文字著作权协会联系方式:
联系人:赵洪波 唐亚静
地 址:北京西城区珠市口西大街120号太丰惠中大厦1027-1036室
联系电话:010-65978917
邮 箱:wenzhuxie@126.com

4、本网所有声明以及其修改权、更新权及最终解释权均属本司所有。

【媒体合作】

本司为尊重保护著作权,鼓励有益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物质文明建设的作品的创作和传播,促进互联网良性发展,本着平等互惠、资源共享的原则,诚邀各类媒体、网站、单位、个人与本网建立友好的合作关系。
媒体合作、内容转载请联系
联系人:杨老师
联系电话:021-228997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