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网记者 史欣翌 柏可林
6月21日,第28届上海电视节白玉兰奖评委见面会在上海举行。著名编剧王三毛作为中国电视剧单元评委出席了活动。王三毛曾凭电视剧《都挺好》获25届白玉兰最佳编剧奖,四年后,《山海情》获27届白玉兰最佳中国电视剧奖。与以往不同,这一次王三毛带着手中宝贵的一票观看了22部入围作品,他透露,单项入围比较多的几部电视剧,无论是市场反响还是行业都得到了认同,最近几天集中做的事情,就是重点讨论这几部作品。
本次上海电视节评委来自不同领域,不同专业,艺术审美和关注点都不尽相同。作为资深编剧,王三毛关注的首先是创作者有没有真情实感深入生活,把对生活的感悟融入到各类题材的创作中。“既有题材的优势,同时又有个人创作艺术追求的呈现,这是我比较看好。”
王三毛特别提到,上海电视节白玉兰奖充分体现了对编剧的尊重。三大电视节里,白玉兰奖是唯一一个区分“原创编剧”和“改编编剧”的奖项;另外海外电视剧单元,让编剧可以随时保持和世界电视剧创作的同频。

与世界同频,有输入也有输出
王三毛坦诚地表示,此前他不看国内电视剧,而是看欧美剧居多。“不是不尊重我们同行的创作和劳动,而是因为怕掉到这个我们的创作氛围里面出不来,要始终保持创作的清醒,我就看世界同行的创作水平,能否提升我的创作能力。”
这次作为评委参与上海电影节,集中的看了22部入围作品。王三毛认识到,“我们(和海外剧)有实实在在的差距,我们要面对这个差距,目的是为了赶上世界顶尖的创作,这对我们中国电视的高质量发展是非常关键的环节。”
“你要是不学习,老关着门去讲所谓的东方故事,在美学层面上,创作者没有新的审美发展,观众也没有新的审美体验,这个挺要命。”王三毛特别提到,白玉兰奖的海外电视剧单元“打开了一个窗口,打开了国门,虽然参评的作品是有限的,但是让我们随时保持和世界电视剧创作的同频。让无论是中国的观众还是创作者,在埋头创作的同时,多关注一些世界电视剧创作的发展。”
海外电视剧在“走进来”,近年来,中国电视剧也在“走出去”。王三毛提到,《梦华录》被许多国家引进,让更多国外人看到我们中国的传统文化,包括服饰和生活形态,加深了他们对中国文化的了解。
另外,一些主题创作也传播到很多国家,王三毛创作的《山海情》走出国门后,“不仅仅让其他国家看到中国在脱贫攻坚的节点上,从政府到老百姓到基层,为解决老百姓的生活问题,付出了巨大的智慧财力人力。我们的成功的经验也可以给一些国家借鉴,让更多贫困的人能吃饱饭。”这种传播在相对的一个阶段会持续下去,让创作者获得价值感。
爆款电视剧接连“破圈”,创作大环境向好
《开端》到《人世间》、《梦华录》、《狂飙》……近两年来,不断有爆款剧“破圈”,获得了广大观众的关注和讨论。王三毛认为, “这是我们每一位成熟编剧展示创作热情和才华的一个集中的爆发。”站在职业编剧的角度,王三毛“能感觉到编剧同行都较着劲,都憋着劲,因为我们现在电视剧大的创造环境、创作方向,相比较前些年要好很多了。”
近两年爆款剧井喷,未能改变电视剧行业良莠不齐的现状。王三毛对此感到遗憾:“我们虽然有很优秀的电视剧,但是我们整体的电视剧发展的水平线还是低。这其实是给我们行业提出更高的要求:我们既然能做到一定的高度,为什么不能整体去往这个方向做。”究其原因,王三毛认为“跟风、雷同、求快,有这种投机的心理,对创作是一个打击。”
王三毛预测,“我们整体的制作团队质量上去了,可能不会马上形成一个高原,而是会不断的冒出更多更多的高峰。”
扎根到人民生活中去
观众审美水平一直在提高,部分编剧闭门造车创作出来的作品,已经无法满足观众的要求。对此,王三毛强调编剧要“跑生活”,“跑生活,就是迈开你的双臂去跑生活,去接触各行各业。”为了完成剧本,王三毛曾去青藏高原采访,三次最高爬到5200米的地区。“不到那个地方,你永远不知道在那里的藏族同胞是怎么生活的,他的生活形态是什么样的,你根本无法去想象。”
创作根植于人民的生活,也因此“职业编剧没有地域之分,甚至都没有国籍之分。”在王三毛看来,职业编剧完全可以通过“跑生活”不断地开垦出新的领域, “不懂的文化可以去学,不懂一块区域的生活方式去可以体验。”
电视剧人物塑造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王三毛塑造的经典人物苏大强至今仍为人津津乐道。人物塑造的秘诀,就在于深入到人民大众的生活中去。“我写东西,我在生活中没有找到找着这个人,我心里是没有底的。”王三毛说道,“那些最鲜活的人,他就在生活里,他不是我们关在房间里,靠想象就能完成的任务,那是不可能的。”
生活中的闪光点、现实中的平凡普通人,编剧要的东西在这里都能找到。王三毛举例《山海情》中女性角色水花,她身上有很多采访过的农村女孩子的经历,有很多素材里面的人物。“你在消化它(素材)的时候,慢慢就会找到独特的个人魅力,你找到了这个根,你的人物也就赋予了魂,人物赋予了魂,他这个人物就整个鲜活起来。”

“现实主义题材的出现是必然”
近年来,《大江大河》系列、《山海情》、《人世间》等书写小人物平凡生活的故事频频成为收视热点,印证现实题材影视剧的价值。在王三毛看来,“现实主义佳作的出现是必然。”这意味着,“市场过去那些悬浮的东西逐渐被观众抛弃。”
好的作品能揭示人性深处的伤痕和渴望,在困境中闪耀的人性光芒引发观众共情。 “现实主义题材能切入到老百姓生活中,切破到他们的内心世界。观众看电视剧的过程中,看到了自己熟悉的生活,或者是感受到相同的生活的这种经历。”

对青年编剧的建议:不断磨刀,等待机会
提到现代青年编剧的困境,王三毛表示,“我们年轻编剧确实不容易,太不容易。”一部分原因在于,职业编剧需要的一个漫长的成长过程,但是电视剧产业中,没有人去愿意做一部不确定的产品和项目。“那么对年轻编剧的要求就极高,要么你就一炮而红,要么你可能就被淹没了。”
尽管如此,王三毛仍然对年轻编剧充满期待:“我希望有更多年轻人喜欢上这个这个职业,真的是很美妙,很有魅力。”王三毛建议青年编剧,“树立了一生就做这一件事的时候,就会找到方向,然后就是坚持,不断地磨刀,等待那一个机会。”他表示,每个职业编剧都曾经历过那样一个阶段,“大家就是静下心来享受孤独,慢慢的磨。”
对制作方的建议:给编剧坚定的支持
“我觉得就是合作方对一个编剧的帮助是非常巨大的”,对此,王三毛深有体会,他创作《都挺好》和《山海情》时,合作方都没有给他时间和创作上的限制。“编剧的责任重大,那么心里是最脆弱的,这种脆弱就是靠制作方给你坚定的支持,这样你才能会义无反顾的去创作。”
这样,在完整的时间段里面去完成一个作品的时候,编剧不会走偏,也不会将就。 “你想要表达生活中产生的那些新的发现,才能坚定的去把它写出来。”时至今日,王三毛仍然对《山海情》的结局感到遗憾,“假如深爱《山海情》能给我们更多的时间,他的结尾一定是更好。”
作者:史欣翌 柏可林
选稿:卞英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