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
40岁男子辞去上海月薪2万的工作,在家当”全职儿子”!父母每月“开工资”5500元,网友吵翻
上海嘉定2023-06-11 20:47:11

最近,“全职儿女”的话题引发了诸多关注与热议。

在不少短视频app里,一些年轻人分享了自己成为“全职儿女”的日常,他们通过陪伴父母、做家务等方式,通过付出一定的劳动换取来自长辈的经济支持……

图片

40岁男子辞去上海月薪2万的工作在家当”全职儿子“父母每月“开工资”5500元

张女士今年68岁,她的独生子李昊(化名,后称小李)今年40岁,原本在上海有一份很好的工作。六年前,张女士生了一场重病,小李为了照顾张女士,断断续续请了将近两个月的假期。张女士病情痊愈后,小李回到单位后没过多久就辞了职,成为了“全职儿子”。“当年我是反对他辞职的,他的工作曾经是我的骄傲。但是他的工作压力太大了,上海生活成本也高,不忍心看到他那么痛苦,就随他了。”张女士告诉记者。

辞职后的一段时间里,小李在家也积极地寻找工作,但由于两年的竞业限制,很多匹配专业的工作都无法做。两年下来,小李找工作的热情也就淡了下来,如今已经成为了“职场忠诚度”百分百的全职儿子了。

每天早上,小李会给父母做早饭,然后给家里大扫除。有一点洁癖的小李能把家里的每一道缝隙都打理得干干净净。大扫除后,就是做午饭和晚饭,除此之外,小李的时间就是自己的了,炒股、锻炼、看书,每天晚上还会陪父母一起散步、遛狗。

张女士和老伴的退休工资加起来每个月有11000元左右,每个月他们会给小李5500元的“补贴”。小李吃住都在父母家,花销很小,交完社保后竟然还能存下一笔钱,他说:“以前月入两万在上海当月光族,现在需求和欲望都放低了,反而有了存款。”

“除了有点愁儿子找不到老婆,我们家的情况其实还挺让人羡慕的。”张女士乐呵呵地说,“但单身有单身的幸福,只要内心接受了,我比大部分空巢老人可幸福太多了。”

“全职儿女”为何突然增多?算啃老吗?

记者注意到,近年来,类似的“全职儿女”已有较多存在,在客观上已经成为一种社会现象。

对于“全职儿女”这一社会现象,国内已有多个媒体予以报道关注。有媒体发表评论认为,“全职儿女”和“啃老”还是不同的,“啃老”是年轻人呆在家里,什么也不干,就靠父母养活自己。而“全职儿女”,则是把照顾父母,做家务作为自己的“职业”。就好比一些“全职太太”,辞职在家,教育孩子,照顾家庭,虽然没有“正式工作”,但也是在为家庭作出贡献,并省去雇佣保姆的费用。

有人指出,“全职儿女”的增多,也是受到了多方面的宏观的社会背景影响。其中,最主要的是两个方面:一方面是等待就业的年轻人不断增长。另一方面,越来越多的老年人需要被照顾。2021年,中国正式进入了“深度老龄化”社会,64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比重首次超过14%,2022年,这个数字变成了14.9%。

在不少年轻人以及其父母看来,当前,年轻人步入社会的工作压力越来越大,对比起来,在家做全职儿女比“用健康换钱”的职场要香得多,不用早出晚归,在家即可上班,钱多事少,离家近,没有职场内卷,还包吃包住,还能省下请保姆照顾父母的费用……

从职场转身的“全职儿女”过得怎么样?

回归家庭后的“全职儿女”们究竟过得怎么样?实则如人饮水冷暖自知。

有网友直言,背后有巨大的就业焦虑:“如果能去找到理想工作挣高薪,谁愿意在家里躺平呢?”

也有网友说,很享受现在的家庭生活,“一家人其乐融融,太幸福啦。”

图片

有网友在踩过不少工作的“坑”后,最终选择回家做起了“全职儿子”,他表示,“自己只是回家疗伤,疗好伤再杀回去也是可以的。”

也有网友说当上“全职儿女”后,感觉自己的价值感很低。“父母偶尔会流露不满,自己明明觉得不舒服,却根本没有任何反抗的底气,因为确确实实还在依靠别人。”

图片

网友也吵翻了这种“新职业”可行吗?

有人认为“全职儿女”是“新型啃老”选择逃避职场的压力

图片

有人认为这也是一种工作、生活方式选择做“全职儿女”没什么不好

图片

还有人认为这不过是一种“过渡状态”一边做“全职儿女”一边准备考研或者找下一份工作

图片

专家:选择成为“全职儿女”能理解但需警惕

对于“全职儿女”,记者还采访了心理咨询师孙媛媛。孙媛媛认为,年轻人选择成为“全职儿女”是非常能够理解的选择。不过在外人眼里,“全职儿女”无需工作,在家里可以很轻松地过日子,但其实冷暖自知,过得好不好只有自己清楚。全职儿女与父母一起居住,长久下来,也会因为价值观、生活习惯等方面,造成家庭矛盾。另外,全职儿女家庭可能还遭受亲戚的冷眼或不理解,这些都是压力。然而在网上,压力和困难被掩盖,职场的苦、家里的甜才是被大众所看见的。

对于“全职儿女”的现象,我们真正需要警惕的,是对这一现象的美化,并忽视了其背后的社会因素:比如年轻人的社会压力,社会老龄化带来的问题,以及家庭、职场之间的平衡等。要更好地应对这个问题,需要多方的共同努力,政府应该建立健全老年照顾和残疾帮扶等公共系统,让年轻人在外打拼时没有后顾之忧;而家庭也应当创造更和谐的氛围,家庭成员之间互相理解,给予年轻人去独立面对生活的勇气;我们每一个人也要保持乐观积极的心态,提高自我管理能力,不断尝试,不轻言放弃。

选稿:吴梦迪
知识产权、免责声明以及媒体合作联系
继续了解
知识产权声明

【知识产权声明】

除本司(指上海东方网股份有限公司)另行声明外,本司网页及客户端产品(以下简称“本网”),包括但不限于东方新闻、翱翔、东方头条等,所涉及的任何资料(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标、图片、照片、音频、视频、图表、色彩组合、版面设计、商标、商号、域名等)的知识产权均属本司和资料提供者所有。未经本司书面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镜像或以其他任何方式非法使用东方网的上述内容。对于有上述行为者,本司将保留追究其法律责任的权利。

东方网、东方新闻、翱翔,以上均为本司享有权利之合法商标,未经本司书面授权,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使用上述商标,或将上述商标用作网站、媒体名称等。

【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东方网”或“东方新闻”或带有东方网LOGO、水印的所有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版权均属本司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其他任何形式的法律实体和个人未经本司书面授权均不得转载、链接或以其他方式复制传播。与我司签订有关协议或已经获得本司书面授权许可的媒体、网站或其他任何形式的法律实体和个人,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且必须注明来源“东方网”。其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意味着本司赞同其观点或认可其内容的真实性。如果其他媒体、网站或其他任何形式的法律实体和个人使用,必须保留本司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全部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稿件来源:东方网”,本司将依法追究责任。

2、擅自使用东方网名义转载不规范来源的信息、版权不明的资讯,或盗用东方网名义发布信息,设立媒体账号等,本司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3、鉴于本网发布主体、发布稿件来源广泛,数量较多,如因作者联系方式不详或其他原因未能及时与著作权拥有者取得联系,或著作权人发现本网转载了其拥有著作权的作品时,请主动来函、来电与本司联系,或与本司授权的中国文字著作权协会联系,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我方将及时处理。
中国文字著作权协会联系方式:
联系人:赵洪波 唐亚静
地 址:北京西城区珠市口西大街120号太丰惠中大厦1027-1036室
联系电话:010-65978917
邮 箱:wenzhuxie@126.com

4、本网所有声明以及其修改权、更新权及最终解释权均属本司所有。

【媒体合作】

本司为尊重保护著作权,鼓励有益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物质文明建设的作品的创作和传播,促进互联网良性发展,本着平等互惠、资源共享的原则,诚邀各类媒体、网站、单位、个人与本网建立友好的合作关系。
媒体合作、内容转载请联系
联系人:杨老师
联系电话:021-228997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