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
万航渡路:我的童年之路
上海静安2023-06-04 16:33:20

万航渡路在历史上叫“极司菲尔路”,1943年后改名“梵皇渡路”,它以苏州河上的一个渡口命名。一直到1964年,以谐音改名为“万航渡路”。它东邻静安寺百乐门,西接曹家渡华东政法大学(原圣约翰大学),是上海滩上一条东西走向、全长4830米的百年老街。

文| 丹  孃

画|荣德芳

万航渡路:我的童年之路


图片

万航渡路西望—曹家渡1980  荣德芳 绘  

万航渡路是我人生的起点,上海这座城市的大街小巷留下了无数我成长的足印。我走过日本大阪留学打工的路,走过回国创业摄影采访的路,走过地震灾区救死扶伤的路,也走过人生没路可走而柳暗花明的路。

在大上海纵横交错的地图版块上,有一条不算太起眼但有一定“资历”的马路,它就是让我走出人生第一步的万航渡路。回头看这辈子一路风尘一路汗水走过的漫漫长路,我心里最难忘的还是这条童年小路。

图片

万航渡路在历史上叫“极司菲尔路”,1943年后改名“梵皇渡路”,它以苏州河上的一个渡口命名。一直到1964年,以谐音改名为“万航渡路”。它东邻静安寺百乐门,西接曹家渡华东政法大学(原圣约翰大学),是上海滩上一条东西走向、全长4830米的百年老街。

图片

▲三官堂桥畔—曹家渡1980 荣德芳 绘

印象中这条街有一种错综迷离似有似无的感觉,一些沿街的商铺背后,会让你不经意间发现隐藏在某个角落里的老别墅、老洋房、老弄堂、老式公寓,还有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的新式里弄。在童年的记忆里,那些熟悉的门窗里头,时不时地会露出几个小脑袋和稚嫩的应答声。那些弄堂、天井、楼道是儿时玩耍的天地,弹硌路上木拖板的踢踏声是童年最好听的回声。

▲牛汤馆前—曹家渡1980 荣德芳 绘

“三义坊”“长乐坊”“中行别墅”“华村”,还有我被全托的幼儿园,那个大草坪大洋房。这些有着明显上海地域特点的建筑群里,曾经居住过不同年代的名人,胡适、张元济、盛宣怀等。也有各个阶层不同职业的人士,如教师、医生、银行职员,还有开洗染坊、小百货、烟纸店的小业主和散落在各处的普通劳动者。

图片

▲胡适旧居

万航渡路,让成长中的我慢慢记住了这条路上发生的许多事和许多人。我渐渐弄明白了动画片《大闹天宫》里一直让我魂牵梦绕的孙悟空并不是“住在”美影厂灰色大铁门里的。

图片

图片

也总是记得小时候,一旦哭闹被大人们一句“扔进对面水牢里”而吓住。与我家隔着一条马路对面的,是在中国历史上能够记上一笔的“76号魔窟”,那是抗战时曾经关押过无数革命志士的汪精卫特务机关。新中国成立后它回到人民的手里,原址曾先后被用作万航渡路小学、建东中学和静安区职业学校。

当然,这条路上最让我刻骨铭心的,是那里有我们家族的老宅,万航渡路446号。

图片

▲老宅,万航渡路446号,原极司菲尔路75号(现已拆除)

曾经的极司菲尔路75号,和“76号魔窟”是对门邻居,上海解放前夕,这里曾经是地下党的交通站。这里还有一段我童年时代和死神擦肩而过的经历。小时候,家里无人照看,我从托儿所到幼儿园,常年被全托着直到上小学,万航渡路上的“和平新村”10号便是当年我待过的托儿所。因为我一直是园内最大的孩子,又常常是阿姨老师们的小帮手,所以我比一般孩子要多一些自由,当年正是这份自由差一点送了我的小命。

图片

▲作者幼时照

那是一个秋天的下午,老师们正忙着给起床后的小朋友分点心,我带着一个小男孩偷偷溜出了后门,只为了要把隔壁窗台上的一盆花看个究竟。为了满足自己的好奇心,我爬到了窗下的一口井上面,站在那井盖上,我高兴得又叫又跳,没想到,险情就此发生。那木头井盖经不住我的折腾,扑通一声,连人带盖掉了下去。黑洞洞的井下世界里只看到头顶上明晃晃的水波,还没弄明白怎么回事的我脑子里已经是一片空白,手脚不停地顺着水波晃动着。没过几分钟,那明晃晃的光环里突然伸下了一根黑乎乎的竹竿,只听到头顶上一片惊慌的叫喊声:“快抓牢啊!快抓牢啊!”一种求生的本能让我紧紧抱住了那根救命的竹竿,一个小生命就这样不可思议地给捞了上来,被阿姨们抱上来的我呆呆地看着周围哭着笑着乱成一团的人们。后来是否被送去医院了?这一肚子的水又是怎么出来的?我已经不记得了。

惊吓过后的很长一段日子里,我常常会梦见那惊心动魄的一幕,尤其是头顶上那明晃晃的水波和水波里那根伸下来的竹竿。我一直不敢想象,如果那天我是一个人在井上玩,如果那个小男孩没有去报信,如果那根救命的竹竿不够长,不管心里有过多少个如果,这一幕让我彻底明白,生与死的一步之遥是那样的偶然。它让我经常反思,这不寻常的“洗礼”是上苍给了我再生的希望,是否应该倍加珍惜?

图片

▲有财有水—曹家渡1980 荣德芳 绘

好多年后,我带着男友重回故地去看了那口井,井口上早已盖上了厚厚的一块水泥板,那次我被救起之后,这口井就没再被使用过。假如说“大难不死,必有后福”能够应验的话,我的人生是否真的会拥有一种“福分”?几十年后的一天,我偶然路过和平新村,特意寻访故地,那口差点要了我的命的井已经不见了,那门、那窗的比例也明显“缩小”了。

万航渡路是我人生的起点,上海这座城市的大街小巷留下了无数我成长的足印。无数次的同学结伴而行,那是上学的路上;无数次的穿越清晨和黄昏,那是上班的路上。我走过日本大阪留学打工的路,走过回国创业摄影采访的路,走过地震灾区救死扶伤的路,也走过人生没路可走而柳暗花明的路。

万航渡路,我童年的路,一条刻骨铭心的路。

作者介绍

丹孃

丹孃,上海市摄影家协会会员,上海市作家协会会员,上海女摄影家协会副会长。曾任上海文广新闻传媒集团首席摄影师。

画家介绍

荣德芳

上海工程技术大学服装学院艺术系原主任,高级工艺美术师。主持、独立完成设计项目获多次国家级,省市级奖项。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澳门特别行政区区旗区徽设计获奖者。

图片

▲曹家渡1980 荣德芳绘

图片

编者按:

本栏目来源于1994年2月8日创刊的《静安报》副刊《百乐门》。在微信平台,“百乐门”将以全新形式向读者展示。每周定期推送,换个角度阅读静安。投稿可发至 jinganbao2016@126.com

选稿:施丰奕
知识产权、免责声明以及媒体合作联系
继续了解
知识产权声明

【知识产权声明】

除本司(指上海东方网股份有限公司)另行声明外,本司网页及客户端产品(以下简称“本网”),包括但不限于东方新闻、翱翔、东方头条等,所涉及的任何资料(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标、图片、照片、音频、视频、图表、色彩组合、版面设计、商标、商号、域名等)的知识产权均属本司和资料提供者所有。未经本司书面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镜像或以其他任何方式非法使用东方网的上述内容。对于有上述行为者,本司将保留追究其法律责任的权利。

东方网、东方新闻、翱翔,以上均为本司享有权利之合法商标,未经本司书面授权,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使用上述商标,或将上述商标用作网站、媒体名称等。

【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东方网”或“东方新闻”或带有东方网LOGO、水印的所有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版权均属本司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其他任何形式的法律实体和个人未经本司书面授权均不得转载、链接或以其他方式复制传播。与我司签订有关协议或已经获得本司书面授权许可的媒体、网站或其他任何形式的法律实体和个人,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且必须注明来源“东方网”。其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意味着本司赞同其观点或认可其内容的真实性。如果其他媒体、网站或其他任何形式的法律实体和个人使用,必须保留本司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全部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稿件来源:东方网”,本司将依法追究责任。

2、擅自使用东方网名义转载不规范来源的信息、版权不明的资讯,或盗用东方网名义发布信息,设立媒体账号等,本司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3、鉴于本网发布主体、发布稿件来源广泛,数量较多,如因作者联系方式不详或其他原因未能及时与著作权拥有者取得联系,或著作权人发现本网转载了其拥有著作权的作品时,请主动来函、来电与本司联系,或与本司授权的中国文字著作权协会联系,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我方将及时处理。
中国文字著作权协会联系方式:
联系人:赵洪波 唐亚静
地 址:北京西城区珠市口西大街120号太丰惠中大厦1027-1036室
联系电话:010-65978917
邮 箱:wenzhuxie@126.com

4、本网所有声明以及其修改权、更新权及最终解释权均属本司所有。

【媒体合作】

本司为尊重保护著作权,鼓励有益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物质文明建设的作品的创作和传播,促进互联网良性发展,本着平等互惠、资源共享的原则,诚邀各类媒体、网站、单位、个人与本网建立友好的合作关系。
媒体合作、内容转载请联系
联系人:杨老师
联系电话:021-228997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