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江苏路街道,既有四通八达的繁华交通,又有幽静弯曲的深深弄堂,历史文脉与现代产业的完美交融给这片土地创造了一个广阔的演绎舞台。街道围绕“和美家园、社区范例”奋斗目标,在赓续百年基因中擦亮社区底色,在推进城市更新中提升街区亮色,在着力民生建设中厚植家园成色,诞生了一个个鲜活的基层治理案例,用实际行动诠释了“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的理念。

在赓续百年基因中擦亮社区底色
愚园路上积淀的红色资源为街道引领社区广大党员赓续红色基因提供了丰富载体。一直以来,街道充分践行“讲好愚园路的故事,就是讲好上海的故事”的理念,打造了一系列形式新颖、内容丰富的品牌党课,在此背景下,“初心愚园”党建品牌标识也应运而生,标识以老洋房的勾线来展示“初心、和美、家园”的概念。
“退休后,我成为了一名志愿者,经常带着一大批人行走在愚园路上,让更多的人去了解它的故事。”家住岐山村的霍白是愚园路上的原住民,缘于对历史、对文化的热爱,退休后的他担任了“愚园路红色印迹宣讲团”的团长,接待一批又一批来此寻访红色印迹的访客。

通过挖掘“家门口”的红色资源,街道串联起《布尔塞维克》编辑部旧址、中共中央上海局机关旧址、路易艾黎旧居、钱学森旧居等一批红色阵地,打造了“看、听、学、做”四位一体红色教育基地,形成“红色印迹”寻访路线,并成立“愚园路红色印迹宣讲团”,用“行走”的主题党课,组织党员开展愚园路红色印迹寻访,感悟革命初心。
“虽然只是参演了一个小角色,但让我感受到了先辈们为革命抛头颅洒热血的坚定理想信念,更加坚定了把党的革命精神带到自己今后工作中的决心。”党课参演者宋磊感叹道。
今年3月,街道首创推出的“沉浸式”情景党课《不忘初心——布尔什维克》《致敬榜样——钱学森》受到了众多年轻人的欢迎。党课以实景、实例、实事为载体,以情融于景、情景交融为表现手法,将红色课堂搬到历史现场,无论是参演者还是观看者,通过沉浸式体验,都体会到了深深的感召力,让他们在不断增强家国情怀的过程中汲取红色动能,讲好新时代愚园路故事。

为了让愚园路上的故事传播得更远,今年4月,沪上首个广播沉浸式文化地标空间——愚园路电台正式启用。与此同时,江苏路街道党工委在愚园路历史风貌区探索打造全市首个电台党群服务站点,上线“直播间”故事党课,使之成为辐射街区、服务全区、面向全市的传播党的声音、倾听社情民意、感受城市文化、分享治理成果的有效载体。
在推进城市更新中提升街区亮色
今年3月,文化和旅游部发布了第二批国家级旅游休闲街区名单,上海市长宁区愚园艺术生活街区入选。

近年来,江苏路街道在推进城市更新的过程中,着力打造愚园路艺术生活街区,让这片区域焕发出老上海流金岁月的光彩,也保留了72家房客的弄堂烟火气,还有潮牌文艺范的“网红打卡点”的街区,已然成为上海打响“文化品牌”的生动实践。

位于愚园路中段的愚园公共市集,是由弄堂里的老校舍改造而成,楼下是裁缝小店,楼上是艺术家画展。这里既有柴米油盐的市井烟火又汇聚了时尚潮流的艺术气息,让艺术真正和居民生活融为一体。
走到岐山村弄堂口,这里曾是施蛰存先生故居,后改为江苏路邮局物流中心,现在名叫愚园路百货公司,是一家集合时尚潮流与当代艺术的生活方式体验馆。在“城市更新”中,街区极大程度地保留了这座老建筑留下来的拱门、立柱,还有一些内部结构与装修风格,并融入时尚元素进行了重新改造。

而像“愚园百货公司”“愚园公共市集”这样优秀的城市更新案例,在愚园路比比皆是,“艺术生活化 生活艺术化”的理念深刻融入到街区的方方面面,也吸引着更多市民、游客前来游玩参观。

现在,愚园路通过不断跨界融合,愚园艺术生活街区已经串联起弄堂口和家门口的好去处。

这里既有上海老字号的餐饮品牌,也有精致时尚潮流买手店;这里为所有的游客打造了兼具高端与亲民的消费新场景。
在着力民生建设中厚植家园成色
在创新社区治理的过程中,江苏路街道积极践行人民城市理念,努力为居民打造幸福满意的和美社区。
“我们独居老人最怕的就是‘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街道说要给我装上这个智能水表,我举双手赞成!”智能水表的受益者张奶奶说道。

给独居老人安装一个智能水表,实时监测老人的用水情况,12小时内用水量一旦低于0.01立方米,街道层面的“一网统管”平台就会接收到报警信息,并及时通知社区,社区志愿者第一时间上门查看老人情况。这其实是街道运用科技赋能的手段保障老人居家养老安全的举措之一,作为全市首批城市运行“一网统管”试点街道,江苏路街道着力推进城市运行“一网统管”和政务服务“一网通办”的“两张网”建设,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5G等新技术的有机整合,让城市治理变得更智能、更精细。

面对辖区老龄化达40.28%的现状,街道致力于构筑完善的为老服务体系,探索科技赋能智慧养老。2020年,街道发布了全市首份《长宁区社区和居家认知障碍照护规范》,填补了社区和居家领域老年认知障碍照护标准的空白,打造全市首个老年认知障碍赋能支持中心,为辖区内的老人提供贴心照护。2021年,街道率先在全市范围内试点“为老服务一键通”项目,该项目365天*24小时为有需要的老人提供一键紧急救援、一键订车出行、一键预约挂号和一键咨询政策等服务。为帮助老人跨越“数字鸿沟”,街道还建立了一支由年轻队伍组成的“小蜜蜂智能行服务队”。
“终于有自己独立的卫生间,晚上再也不用出去上厕所了!”家住岐山村的葛阿婆激动地说道。
针对辖区内老旧房屋多的现状,2021年长宁区首个非成套里弄房屋居住条件改善工程在岐山村全面铺开。为全力推进改造工程,岐山居民区党总支牵头,成立由居委会、弄管会、物业、设计方组成的专班小组,“三人一组”逐一上门倾听民声,用“铁脚板”踏遍“楼梯板”,寻求居民意见最大公约数。经过三轮征询,100%完成了居民的征询工作。岐山居民区党总支书记朱卫红说:“居民诉求千变万化,但改造意愿只有三成。许多居民直接问我:‘就这么点地方怎么改?这个改造有用吗?’我们起初也很头疼,但想了想,我们还是发挥群众工作的老方法,向居民要‘金点子’。”

“没想到我们老百姓的小建议能得到市、区、街道领导的重视,由三级部门合力解决,相关部门能在改造中听取居民的意见,让我切实感受到作为上海居民的幸福感。”家住“华山新语”口袋公园附近的程先生说道。
今年1月,位于延安西路江苏路口的“华山新语”绿地正式开园,作为全市首家“新时代文明实践口袋公园”,伴随口袋公园开放的,还有居民期盼已久的延安西路江苏路人行天桥加装电梯,这个项目是街道践行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典型案例。

在改造绿地的过程中,街道在全市率先探索人民建议征集办理工作机制,探索“提议定办评”全过程人民民主协商法,助推“金点子”结成“金果子”。聚焦智慧助老、电梯加装、卫生设施改造等诸多群众所思所盼所愿的民生实事项目和民心工程,建立健全“群众提需求建议、街道搭协调平台、部门促问题解决”工作机制,推动人民群众的“美好愿景”在和美家园化作“生动实景”,努力打造全过程人民民主最佳基层实践地。

江苏路街道内聚集了华敏翰尊国际、兆丰世贸大厦、舜元企业发展大厦等15幢商务楼宇和1200余家企业,同时还坐拥鼎植、创邑space等新型共享办公园区。近年来,街道着力聚焦楼宇党建,以“全能团队、全岗通办、全域共建、全员参与”四全工作法为抓手,不断深化以“善治理”为特征的楼宇党建工作,进一步打造“楼事楼议、楼事楼办、楼事楼管”的楼宇治理共同体,努力构建党建、治理、营商、服务四位一体的楼宇发展新模式,推动楼宇高质量发展。

针对楼宇职工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街道推动白领餐厅建设,推出“双百医疗”服务、心理减压咨询以及悦动健康、缘聚愚园青年交友等活动,打造愚园创投沙龙等系列平台载体,着力解决楼宇员工就餐、出行、婚恋、事业发展等操心事烦心事揪心事,把党员群众有效组织起来、凝聚起来。
江苏路街道不断完善“家门口”“楼门口”服务阵地布局,全面构建“街道旗舰店、网格综合体、家(楼)门口服务站”三级服务平台。打造“一站式”服务载体,形成错落有致、覆盖面广的党建服务网络。推出华敏翰尊国际大厦党群服务站、愚园路党群服务中心、东诸安浜路党群服务中心服务、镇宁路党群服务中心等,打造18个“凝聚家”在职党员报到站。
岁月更迭,初心不改。在传承历史文脉、推进城市焕新的道路上,江苏路街道始终坚持党建引领基层治理,紧紧围绕群众所需,以现代化、智能化的手段解决民心所盼,演绎了一段段生动的基层范例。下一步,江苏路街道将继续以饱满的精神和开放的姿态大步向前,为长宁区奋力打造“四力四城”、加快建设具有世界影响力的国际精品城区贡献中国式现代化社区新样本。
选稿:施丰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