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
民族舞剧《热血当歌》角逐“荷花奖” 感受穿越时空的“国歌力量”
东方网2023-06-01 14:44:18

昨晚,第十三届中国舞蹈“荷花奖”角逐拉开序幕,作为首台亮相的参评剧目,民族舞剧《热血当歌》在上海国际舞蹈中心剧场上演。该剧讲述《义勇军进行曲》诞生背后的故事,向观众呈现了一场跨越时空的青春对话。

“我们想通过肢体语言和舞台营造让观众走近那个时代,让百年之后的现在的80、90、00后们看到,先辈们是如何在时代中燃烧生命唤醒民族觉醒的。”《热血当歌》总导演之一李世博表示,为了能把故事说得鲜活、生动、真实,剧中展现了中华民族危亡之际各个阶层的人物状态,希望观众能通过观剧产生更多共情。

明暗线演绎国歌诞生往事

《热血当歌》主创阵容强大,由“文华奖”“梅花奖”双料得主杨霞担任艺术总监,青年剧作家冯必烈担任编剧,李世博、马波担任总导演,杜鸣作曲,韩江担任视觉总设计,崔晓东担任服装设计,方绪玲担任化妆造型设计,束勇担任多媒体设计。主演均由北京舞蹈学院、上海戏剧学院毕业的优秀青年舞者担任。

该剧以长沙县东乡茅坪田家塅出生的田汉为切入点,讲述了《义勇军进行曲》在上海诞生的故事。热血青年田汉、聂耳、安娥在目睹民众的苦难挣扎、国家的内忧外患后,毅然加入中国共产党,用文艺作品为劳苦大众和抗日救亡发声,最终创作出《义勇军进行曲》,唤醒民众。

在戏剧结构上,创作者独辟蹊径,在主线剧情中插入三场颇具深意的“戏中戏”,对角色的刻画更为丰富立体。1930年6月,田汉根据法国小说《卡门》进行改编,创作出的同名戏剧作品。舞剧插入这段“戏中戏”,不仅塑造向往自由的现代女性形象,还表达了田汉对中华民族实现自由、平等的渴望。1934年5月,聂耳和田汉共创中国第一部新歌剧《扬子江暴风雨》,描绘码头工人与日军进行殊死斗争的动人故事。舞剧巧妙运用舞台装置里的绳索,借助牵、拉、缠、拽等肢体动作,呈现工人的艰苦生活,并以他们为国捐躯的壮举感染着观众。最后一幕“戏中戏”则再现了1935年田汉编剧的《风云儿女》,以艺术化处理弱化男女情事,而着力反映时代的风起云涌。“比刀剑更锋利的是正义的笔尖,比炮火更激昂的是热血的旋律。”编剧冯必烈说:“抗日救亡是一个宏大的题材,我们这部作品主要呈现了青年在文艺战线上的奋斗。‘戏中戏’不仅呈现了《卡门》《扬子江暴风雨》《风云儿女》等作品的创作历程,也刻画了向往自由平等的革命者形象。”

此外,《热血当歌》还布下一条暗线,以倒退的舞蹈动作暗示抗日救亡的急迫性。“民族的命运始终处在‘倒计时’的状态,随着小报童和聂耳的相继死去,情绪不断紧绷着,直到以田汉为代表的中国人民发出‘最后的吼声’。”《热血当歌》总导演之一李世博表示,“我相信,观众能感受到从压迫到爆发的节奏感。”

湖湘底蕴融合海派文化

《热血当歌》的主要故事发生地在上海,舞剧既体现了湖湘文化底蕴,也融入了不少海派文化元素。

田汉出生在湖南,舞剧《热血当歌》为他度身定制了湘剧高腔和长沙弹词。戏腔鼓点展现国粹风华,不仅贴合主人公戏曲作家的身份,还表现出铮铮铁骨的湖湘文人形象。

“田汉曾创作过多部具有海派特色和江南韵味的作品,我们通过现代审美在剧中一一呈现。”该剧的另一总导演马波告诉记者,经典名曲《四季歌》根据苏州民间小调《哭七七》改编,田汉重新填词,将原本女子悼夫的悲情诉说,改成了“血肉筑出长城长,侬愿做当年小孟姜”的词句。舞剧中,舞剧《四季歌》片段,舞台后方身着淡绿旗袍,手持琵琶的评弹女子群舞独显江南风韵。女子群舞的部分,通过或坐或站时,头、胯、腿交错构成的三道弯造型,通过古典舞身韵中“含”“移”“靠”“腆”等元素的运用,通过强调女子胯部的动律和动作,塑造出江南女子恬静温柔的风韵;舞台前场,田汉与安娥跳起动情的双人舞——爱情、温情与江南风情融合,共同编织出“热血抗战”的精神内核。

在服装的选择上,背带裤、迷笛裙、小皮鞋都再现了当时上海的服饰潮流及审美偏向。穿着绿色旗袍、顶着满头彩色卷发棒、举着鸡毛掸子的房东太太人物形象极具海派特色。“当时上海的景物,比如外滩等,我们在舞美上也有符号性的呈现。”马波表示。

自2019年立项至今,《热血当歌》在三年多的时间里边演边改、边改边演,在舞蹈、舞美等方面不断提升。作品体现浓烈的爱国主义情怀,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上演至今也收获了许多观众的喜爱。该剧艺术总监、湖南省歌舞剧院董事长杨霞表示,这部作品的主创都是八零九零后,他们跨越近百年时空去演绎那个时代的同龄人,也感染着台下的青年人。“上演以来的最大收获便是获得了年轻人的喜爱。我们演出的购票者85%都是年轻人,国歌奏响的时候,他们会自发站起来,满含热泪地歌唱。”

作者:王永娟
知识产权、免责声明以及媒体合作联系
继续了解
知识产权声明

【知识产权声明】

除本司(指上海东方网股份有限公司)另行声明外,本司网页及客户端产品(以下简称“本网”),包括但不限于东方新闻、翱翔、东方头条等,所涉及的任何资料(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标、图片、照片、音频、视频、图表、色彩组合、版面设计、商标、商号、域名等)的知识产权均属本司和资料提供者所有。未经本司书面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镜像或以其他任何方式非法使用东方网的上述内容。对于有上述行为者,本司将保留追究其法律责任的权利。

东方网、东方新闻、翱翔,以上均为本司享有权利之合法商标,未经本司书面授权,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使用上述商标,或将上述商标用作网站、媒体名称等。

【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东方网”或“东方新闻”或带有东方网LOGO、水印的所有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版权均属本司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其他任何形式的法律实体和个人未经本司书面授权均不得转载、链接或以其他方式复制传播。与我司签订有关协议或已经获得本司书面授权许可的媒体、网站或其他任何形式的法律实体和个人,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且必须注明来源“东方网”。其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意味着本司赞同其观点或认可其内容的真实性。如果其他媒体、网站或其他任何形式的法律实体和个人使用,必须保留本司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全部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稿件来源:东方网”,本司将依法追究责任。

2、擅自使用东方网名义转载不规范来源的信息、版权不明的资讯,或盗用东方网名义发布信息,设立媒体账号等,本司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3、鉴于本网发布主体、发布稿件来源广泛,数量较多,如因作者联系方式不详或其他原因未能及时与著作权拥有者取得联系,或著作权人发现本网转载了其拥有著作权的作品时,请主动来函、来电与本司联系,或与本司授权的中国文字著作权协会联系,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我方将及时处理。
中国文字著作权协会联系方式:
联系人:赵洪波 唐亚静
地 址:北京西城区珠市口西大街120号太丰惠中大厦1027-1036室
联系电话:010-65978917
邮 箱:wenzhuxie@126.com

4、本网所有声明以及其修改权、更新权及最终解释权均属本司所有。

【媒体合作】

本司为尊重保护著作权,鼓励有益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物质文明建设的作品的创作和传播,促进互联网良性发展,本着平等互惠、资源共享的原则,诚邀各类媒体、网站、单位、个人与本网建立友好的合作关系。
媒体合作、内容转载请联系
联系人:杨老师
联系电话:021-228997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