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
栀子花与毛边书
上观新闻2023-05-31 12:42:00

菜场门口老妇人从乡下剪来的新鲜栀子花,我买了一束,插于净水玻璃瓶,一派清幽,阵阵馨香。

汪曾祺说:“栀子花粗粗大大,又香得掸都掸不开。”就是这种香,一如歌中所唱“淡淡的青春,纯纯的爱”,我可不想掸开。作家阿来闻栀子花,用了一个“听”的姿态,他说:“真的听见那夺魄香气脚步轻盈,缥缈而来。”杨万里写栀子香“幽馥暑中寒”,也极为贴切。

重瓣栀子,又名牡丹栀子,饱满丰腴,鼓鼓的花苞,绿褶子里露出白里子,绿得葱茏,白得无瑕,搭配出清新色彩。取两三朵,不用插瓶,横着放在白瓷浅碟里,不一会儿,花瓣就打开了,香味也溢了出来。

栀子花适合放在书房,清净无染,一点清水就够。因此,栀子花又叫水横枝。鲁迅《朝花夕拾》小引中写道:“广州的天气热得真早,夕阳从西窗射入,逼得人只能勉强穿一件单衣。书桌上的一盆水横枝,是我先前没有见过的:就是一段树,只要浸在水中,枝叶便青葱得可爱。看看绿叶,编编旧稿,总算也在做一点事。”

年初,朋友送我一套毛边版《鲁迅全集》,繁体字,二十多本,占满一排书架。朋友说,这套书买重复了,所以送我一套。我心想,这个理由何其牵强,但还是笑着欣然收下。

我从书架上拿下《朝花夕拾》一册,又拿了一张明信片,慢慢裁起书来。梅雨天,刚从西湖边回来,鞋子、裤子、书包湿透,一坐到书桌前,还是觉得家中最舒服。

梅雨天,也是读书天。况且桌上有了这么一朵水横枝作为夏日案头清供,愈发觉得读书的日子静美极了。

鲁迅的《朝花夕拾》最初在《莽原》发表时,总题为“旧事重提”。1927年5月编订成书,更名为《朝花夕拾》。十篇回忆性散文,《阿长与〈山海经〉》《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父亲的病》《琐记》《藤野先生》《范爱农》等,这些短的故事,读书年代就读过,毕业后再读,现在又读,一读再读,人物依旧鲜活,一一往心里钻,依然觉得是神来之作,让人一再感慨,鲁迅的文字是无法攀越的高峰,是美的享受。

窗外的雨不歇,栀子沾水,芭蕉叶响,此时读毛边书充满仪式感。“嚓嚓嚓”的裁书声,让人上瘾。曾看到有网友抱怨:“不知道发明毛边本的意义何在,现代人生活是多无聊才发明这种看一页撕一页的书,浪费半个小时把整本书全部割开,还割着自己了。”

咳,毛边书要一边读一边割!读毛边书不宜在路上读,不宜躺床上读,毛边书要放在书桌上,就像吃饭时,将餐盘放在餐桌上。毛边书还需要一张书签或者一把裁纸刀,放在书本的右边,如果你是左撇子,放在书本左边亦是可以的,就像用餐前,我们将刀叉筷子搁在餐盘的边上。

这时,可以开动了。读一页,裁一页,如同吃饭,就是为了让你慢下来,夹一口,吃一口,细嚼慢咽。没有人将一碗饭一筷筷全部夹到嘴中再统一下咽,撑不破嘴巴,也会撑破食管。读毛边书亦然,一次性裁完,再读,那半个小时的裁书,真是纯粹机械动作了,自然是又累又无聊,也无法体会到正襟危坐的读书庄严之感,更没有裁完一本书代表读完一本书的成就感。

鲁迅也是毛边书的拥护者,他曾和北新书局的主持者李小峰约定:“别的不管,只是我的译著,必须坚持毛边到底!”但,后竟如何呢?鲁迅发现,老板送给他的五部或十部,确是毛边,不过在书铺里,却发现了毫无“毛”气。盖因反对毛边装订的不在少数,当时福建一个学校的图书馆馆员方传宗,就曾吐槽,毛边装订在作者是作品“内容浅薄的掩丑”,对于读者,“两百多页的书要受十多分钟裁剖的损失”。鲁迅看了,不觉满肚子冤屈,最后不得不妥协,“归根结底,他们都将彻底的胜利”。

但我以为,读一页,裁一页,在带着栀子冷香的书卷气中,享受阅读古老而奢靡的乐趣。这种乐趣,是非毛边书不能给予的。

暑气正自上升,栀子花香,那么清凉,一拨一拨的,清清幽幽,姗姗可爱。在这来来去去、时断时续的梅雨季中,栀子花与静室裁书最为相配了。

到了夜里,四处响起蛙鸣。奇怪,城里也能听到蛙叫,大约是附近未开工的建筑工地里传来的。还是诗里写得好,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不如,裁书看花。

栏目主编:孔令君文字编辑:陈抒怡题图来源:上观题图图片编辑:雍凯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

作者:何婉玲
知识产权、免责声明以及媒体合作联系
继续了解
知识产权声明

【知识产权声明】

除本司(指上海东方网股份有限公司)另行声明外,本司网页及客户端产品(以下简称“本网”),包括但不限于东方新闻、翱翔、东方头条等,所涉及的任何资料(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标、图片、照片、音频、视频、图表、色彩组合、版面设计、商标、商号、域名等)的知识产权均属本司和资料提供者所有。未经本司书面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镜像或以其他任何方式非法使用东方网的上述内容。对于有上述行为者,本司将保留追究其法律责任的权利。

东方网、东方新闻、翱翔,以上均为本司享有权利之合法商标,未经本司书面授权,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使用上述商标,或将上述商标用作网站、媒体名称等。

【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东方网”或“东方新闻”或带有东方网LOGO、水印的所有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版权均属本司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其他任何形式的法律实体和个人未经本司书面授权均不得转载、链接或以其他方式复制传播。与我司签订有关协议或已经获得本司书面授权许可的媒体、网站或其他任何形式的法律实体和个人,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且必须注明来源“东方网”。其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意味着本司赞同其观点或认可其内容的真实性。如果其他媒体、网站或其他任何形式的法律实体和个人使用,必须保留本司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全部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稿件来源:东方网”,本司将依法追究责任。

2、擅自使用东方网名义转载不规范来源的信息、版权不明的资讯,或盗用东方网名义发布信息,设立媒体账号等,本司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3、鉴于本网发布主体、发布稿件来源广泛,数量较多,如因作者联系方式不详或其他原因未能及时与著作权拥有者取得联系,或著作权人发现本网转载了其拥有著作权的作品时,请主动来函、来电与本司联系,或与本司授权的中国文字著作权协会联系,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我方将及时处理。
中国文字著作权协会联系方式:
联系人:赵洪波 唐亚静
地 址:北京西城区珠市口西大街120号太丰惠中大厦1027-1036室
联系电话:010-65978917
邮 箱:wenzhuxie@126.com

4、本网所有声明以及其修改权、更新权及最终解释权均属本司所有。

【媒体合作】

本司为尊重保护著作权,鼓励有益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物质文明建设的作品的创作和传播,促进互联网良性发展,本着平等互惠、资源共享的原则,诚邀各类媒体、网站、单位、个人与本网建立友好的合作关系。
媒体合作、内容转载请联系
联系人:杨老师
联系电话:021-228997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