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
长宁这座以蝴蝶为主题的“生境花园”开园啦!
上海长宁2023-05-26 19:23:38

穿过充满绿植花草的二十四节气花径,会有五颜六色的蝴蝶在身边翩然起舞;当你与蝴蝶嬉戏时,又能观察到它们取食用餐、晒太阳洗澡……5月26日上午,一座以蝴蝶为主题的中泾生境花园盛装开园,与淞虹路桥、中新泾公园、息焉堂等景点连成一片,为长宁再添一幅美丽的生态画卷。

图片

中泾生境花园位于长宁区新泾镇中泾路18弄新泾苑内,依宽阔清幽的新泾港而建。走进郁郁葱葱的花园,大大小小五彩斑斓的蝴蝶在花丛和绿叶之间轻快地飞舞,仿佛把人带入了蝴蝶的海洋。“好美啊!”每位走入花园的市民都不禁感叹。据介绍,花园占地约760平方米,由“读·生境”“游·生境”“享·生境”三大功能区域组成,包含兰亭、泊水、花时、羽蝶、沐泉、栖林、花山、蝶居等“生境十景”。

图片

与蝶共生

三大功能生境十景

上午8:30,上海市西郊学校的同学们和中泾居民区的居民代表纷至沓来,参加了一场生动有趣的游园会。大家像一群活泼可爱的“蝴蝶”,跟随中泾居委主任金志岚的导览穿行花园体验“生境十景”。

花园入口处是利用场地内的广玉兰营造出的“兰亭”,上面有与蝴蝶相关的科普知识。石墙上几只翩跹飞舞的蝴蝶装饰,展示出中泾生境花园与传粉者(蝴蝶)共生特色。而沿河设置的扶手栏杆,在将流经的新泾港岸景收入眼底的同时,又利用有机玻璃展示“新泾记忆群”骨干志愿者、中泾居民王小龙所绘的“画说新泾”,让大家简单了解中新泾的历史。

图片

初步了解中新泾的历史后,大家来到“游·生境”区域。沿着印有蝴蝶的小汀步走进科普休憩区,这里是专门为传粉昆虫(蝴蝶)提供食物来源的蝴蝶生境区。用木桩隔离开来像个幼稚园一样的地方,那是不被人打扰的秘境区,是蝴蝶栖息和繁殖的地方。

图片图片

“享·生境”区域主要用作生境及科普教学互动。这里有“乡野小水坑”“蝴蝶小屋”供蝴蝶饮水觅食、晒太阳栖息。而儿童友好阳光大地乐园、上海蝴蝶科普墙、江南文化体验中心、一米菜园以及利用现有电线杆打造而成的日晷时钟则能增加城市居民与自然的亲密互动。

图片图片

除了游园互动,现场还开展了“二十四花径”植物种子签到、“蝴蝶秘境”寻找花园里与蝴蝶相关植物打卡、“中泾蝶变”花园蝴蝶展墙、“一米菜园”认养等活动,让大家多维度体验到蝴蝶共生花园的奇妙。“仿佛进入了彩色的世界,我太喜欢了。在这里我可以学到很多有关蝴蝶的知识,还可以动手实践体验很多课外活动。”西郊学校的孩子们表示还会再来这里游玩。

中泾蝶变

全民参与共同缔造

据悉,中泾生境花园所在的区域原先灌木、乔木植物杂乱,居民时常会乱晾晒,或将建筑垃圾及大件垃圾堆积于此,环境甚差。为了彻底改善这三角地带的面貌,居委会通过两委班子、四位一体、居民代表会议进行征询,结合实地情况进行整改。

改造前后对比图

图片图片

区低碳中心、TNC等专业人士在现场实地勘察发现,这里四季阳光充足,植被茂盛,且有水鸟、蝴蝶长居于此,是打造蝴蝶共生生境花园的理想之选。历时近一年的精心打造,中泾生境花园成为新泾镇的第三座生境花园。有别于淞二常馨、绿八乐颐的生境花园,中泾生境花园以“与蝴蝶共生”为主题概念,一方面,关注生物多样性的保护,通过在花园中配置蜜源植物、寄主植物、小水洼等打造利于蝴蝶栖息的功能场所;另一方面,融入中泾当地特色的江南文化,结合趣味科普互动和居民休憩功能,打造一个可以边走边读边赏的水岸生境花园。

图片图片

项目从最初设计到施工完善,始终坚持践行“全过程人民民主”重大理念,邀请社区居民从设计阶段就参与到花园建设过程中。值得一提的是,花园结合中国传统的二十四节气设置了一条二十四花径,通过种植多种花卉提供花蜜,以便让传粉者在这里定居或固定来觅食。在居民的建议下,这条花径嵌入了二十四节气诗句,美化了环境。

图片为了让更多人共同参与到建设绿色低碳的美丽家园中,当天,上海市西郊学校和上海国际旅行卫生保健中心作为共建单位,分别认养中泾生境花园的“二十四花径”和“一米菜园”两个区域的植物。上海市西郊学校的同学们还将作为红领巾讲解员志愿者,参与生境花园后期的管理运维,把知识和欢乐带给游园者。

作者:程清慧
选稿:蒋昕婕
知识产权、免责声明以及媒体合作联系
继续了解
知识产权声明

【知识产权声明】

除本司(指上海东方网股份有限公司)另行声明外,本司网页及客户端产品(以下简称“本网”),包括但不限于东方新闻、翱翔、东方头条等,所涉及的任何资料(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标、图片、照片、音频、视频、图表、色彩组合、版面设计、商标、商号、域名等)的知识产权均属本司和资料提供者所有。未经本司书面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镜像或以其他任何方式非法使用东方网的上述内容。对于有上述行为者,本司将保留追究其法律责任的权利。

东方网、东方新闻、翱翔,以上均为本司享有权利之合法商标,未经本司书面授权,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使用上述商标,或将上述商标用作网站、媒体名称等。

【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东方网”或“东方新闻”或带有东方网LOGO、水印的所有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版权均属本司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其他任何形式的法律实体和个人未经本司书面授权均不得转载、链接或以其他方式复制传播。与我司签订有关协议或已经获得本司书面授权许可的媒体、网站或其他任何形式的法律实体和个人,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且必须注明来源“东方网”。其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意味着本司赞同其观点或认可其内容的真实性。如果其他媒体、网站或其他任何形式的法律实体和个人使用,必须保留本司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全部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稿件来源:东方网”,本司将依法追究责任。

2、擅自使用东方网名义转载不规范来源的信息、版权不明的资讯,或盗用东方网名义发布信息,设立媒体账号等,本司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3、鉴于本网发布主体、发布稿件来源广泛,数量较多,如因作者联系方式不详或其他原因未能及时与著作权拥有者取得联系,或著作权人发现本网转载了其拥有著作权的作品时,请主动来函、来电与本司联系,或与本司授权的中国文字著作权协会联系,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我方将及时处理。
中国文字著作权协会联系方式:
联系人:赵洪波 唐亚静
地 址:北京西城区珠市口西大街120号太丰惠中大厦1027-1036室
联系电话:010-65978917
邮 箱:wenzhuxie@126.com

4、本网所有声明以及其修改权、更新权及最终解释权均属本司所有。

【媒体合作】

本司为尊重保护著作权,鼓励有益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物质文明建设的作品的创作和传播,促进互联网良性发展,本着平等互惠、资源共享的原则,诚邀各类媒体、网站、单位、个人与本网建立友好的合作关系。
媒体合作、内容转载请联系
联系人:杨老师
联系电话:021-228997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