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
我们这个时代的历史剧,有何不同?
文汇报2023-05-26 11:11:47
微信图片_20230526110339.jpg

在国产影视剧生态中,表现古代中国市井人情和政治图景的历史剧始终占据着特殊的位置。这些年,历史剧的变与不变是什么?今天,经由影视剧视觉化、戏剧化的转码讲述历史的意义何在?作家孙甘露、演员黄志忠和导演张挺日前做客上海图书馆东馆阅剧场,与学者朱康、赵思渊、丁雄飞、

谭飞、罗萌

一起探讨“我们这个时代的历史剧”。评价一部历史剧好不好的标准,一直是困扰业界和学界的难题。“有些历史学家会批评历史题材影视作品不符合历史,但在严格知识论的意义上,没有一部作品能够完全地复现历史,包括历史学家在内,没有一个人能够把历史原汁原味地呈现在今天的观众和读者面前。”上海交通大学历史系教授赵思渊说,关于历史是什么,早在20世纪初英国史学家爱德华·卡尔就给出了答案:历史是历史学家与历史事实之间连续不断的互为作用的过程,是现在与过去之间永无休止的对话。“我们不是历史的搬运工,搬不回来历史,但是可以在和历史对话的过程当中,向今天的读者呈现我们对于历史的理解,帮助大家去理解历史。”赵思渊表示,面对同一段历史,可以用不同的方式、从不同的角度来提问。尤其在史料停止的地方,是历史提问开始的地方。这之中,影视剧可以被作为一个有价值的甚至有原创性的洞察历史方式,参与创作的导演、制片人、演员和观众则是关于过往集体性思想实验的共同参与者。匈牙利哲学家阿格尼斯·赫勒在其研究莎士比亚的著作《脱节的时代》中提出了史学真实与诗性真实的概念。华东师范大学国际汉语文化学院副教授朱康认为,历史剧所提供的是一种基于史学真实的诗性真实,它与历史是否相符,在某种程度上并不那么重要。“一部历史剧无论何时上演,它发生的时间是而且将一直是现在。我们在这样一个时刻拍这样一部电视剧,是想表达出我们这个时代怎样的精神、思想和观察,这才是历史剧所要承担的诗性真实的任务。”

DSC02923_lr.jpg

“所谓历史剧,是当代人透过历史反观自己的一种方式。”曾执导《大明风华》《天下长河》等历史剧的导演张挺直言,观众不会不假思索地相信影视剧中所看到的一切。“就好像拿着《西游记》和唐史对照,找不着孙悟空,也没有金箍棒,但是不重要,任何一个真实的猴都不如孙悟空有魅力,这就是戏剧的本事。”在他看来,历史剧的落脚点是剧,不是历史,历史只是戏剧的创作素材。从莎士比亚时期一直到当代,评判一部剧好不好的关键,从来都是戏好不好。“任何一个演员创造出一个鲜明的艺术形象,离不开强大剧本的文学支撑。”黄志忠说。从在《曹操》中饰演曹植开始,他塑造了《大明王朝1566》中的海瑞、《人间正道是沧桑》中的杨立仁、《中国远征军》中的韩绍功、《鹤唳华亭》中的萧睿鉴、《功勋》中的袁隆平和《天下长河》中的靳辅等众多令人印象深刻的历史人物,他的演艺生涯也见证了国产历史剧的发展与成长。黄志忠谈到,在具体的表演上,要不断地试分寸和火候。比如,在《天下长河》长达几个月的拍摄过程中,他不断地调整自己,努力找到对人物建立有帮助的支点。

DSC02986_lr.jpg

那么,不强求于史学意义的真实,在电视剧中做历史的讲述者容易吗?“在任何时期,历史剧都不是一个创作频率最高的类型。经由影视剧视觉化、戏剧化的转码讲述历史,从来都不容易。”张挺认为,近年来历史剧来到了新的关口——创作逐渐由大历史观向私人化历史转化,越来越关注历史中个人的命运、观点的表达,以现代人的视角洞察历史。历史剧的拍法,逐步从远视镜到近视镜再到显微镜。

微信图片_20230526105308.jpg

孙甘露对此深表认同,他表示,除了历史剧,历史写作现在也越来越多地从私人史、器物史等各种不同维度来丰富。比如,被视为西方学者研究中国古代社会、古代文化的必读之作《撒马尔罕的金桃:唐代舶来品研究》,通过家畜、野兽、植物、书籍等生活所需、日常所用,展现了唐代社会文化、物质生活的生动画面。在评论家看来,在长篇小说新作《千里江山图》中,孙甘露也将看似庞大难以触及的历史风云落实在个人的日常生活之中,赋予历史肉身更为具体和感知的审美形式。小说以小人物写大时代,在历史叙事中摹画出时代的背影以及生活在历史现场的人的多样情状,以写实手法营造出洗去浮华而细腻真实的历史叙事。目前,《千里江山图》已经进入影视化改编的关键时期。这是阅剧场剧评系列讲座活动的第二场。该活动由上海图书馆携手华东师范大学国际汉语文化学院举办,通过华东师范大学远读批评中心的各位教授,与不同剧组的导演、演员之间的思想交互碰撞,深层探讨文学作品与影视剧改编之间的互文映照,为阅读提供舞台。

微信图片_20230526110408.jpg

作者:李婷编辑:王雪瑛责任编辑:邢晓芳*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

作者:李婷
知识产权、免责声明以及媒体合作联系
继续了解
知识产权声明

【知识产权声明】

除本司(指上海东方网股份有限公司)另行声明外,本司网页及客户端产品(以下简称“本网”),包括但不限于东方新闻、翱翔、东方头条等,所涉及的任何资料(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标、图片、照片、音频、视频、图表、色彩组合、版面设计、商标、商号、域名等)的知识产权均属本司和资料提供者所有。未经本司书面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镜像或以其他任何方式非法使用东方网的上述内容。对于有上述行为者,本司将保留追究其法律责任的权利。

东方网、东方新闻、翱翔,以上均为本司享有权利之合法商标,未经本司书面授权,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使用上述商标,或将上述商标用作网站、媒体名称等。

【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东方网”或“东方新闻”或带有东方网LOGO、水印的所有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版权均属本司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其他任何形式的法律实体和个人未经本司书面授权均不得转载、链接或以其他方式复制传播。与我司签订有关协议或已经获得本司书面授权许可的媒体、网站或其他任何形式的法律实体和个人,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且必须注明来源“东方网”。其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意味着本司赞同其观点或认可其内容的真实性。如果其他媒体、网站或其他任何形式的法律实体和个人使用,必须保留本司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全部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稿件来源:东方网”,本司将依法追究责任。

2、擅自使用东方网名义转载不规范来源的信息、版权不明的资讯,或盗用东方网名义发布信息,设立媒体账号等,本司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3、鉴于本网发布主体、发布稿件来源广泛,数量较多,如因作者联系方式不详或其他原因未能及时与著作权拥有者取得联系,或著作权人发现本网转载了其拥有著作权的作品时,请主动来函、来电与本司联系,或与本司授权的中国文字著作权协会联系,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我方将及时处理。
中国文字著作权协会联系方式:
联系人:赵洪波 唐亚静
地 址:北京西城区珠市口西大街120号太丰惠中大厦1027-1036室
联系电话:010-65978917
邮 箱:wenzhuxie@126.com

4、本网所有声明以及其修改权、更新权及最终解释权均属本司所有。

【媒体合作】

本司为尊重保护著作权,鼓励有益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物质文明建设的作品的创作和传播,促进互联网良性发展,本着平等互惠、资源共享的原则,诚邀各类媒体、网站、单位、个人与本网建立友好的合作关系。
媒体合作、内容转载请联系
联系人:杨老师
联系电话:021-228997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