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
最近,很多人的手指甲都变黄了!原因是……
绿色青浦2023-05-22 16:36:07

近日,话题“四川人的手指甲都是黄的”,引发网友关注,很多当地网友纷纷在网上晒图,并写道“是真的”“太真实了”。

图片

四川人的指甲为什么变黄了?

原来,四川枇杷最近开始大量上市,不仅数量多,而且便宜又好吃。

图片

图片

很多四川人都在干一件事,炫!枇!杷!甚至炫到指甲发黄,当地很多网友表示:“自从枇杷上市,我的指甲没一天是干净的”

还有人贴心整理了

小妙招,教大家给指甲“褪色”。

为什么吃完枇杷指甲缝会变黄?

因为枇杷中含有较高的铁元素,在剥完枇杷后,随着枇杷汁液的快速氧化,指甲也随之呈现出焦黄的颜色。

有什么方法可以快速将发黄的指甲清洗干净?

使用纸巾蘸白醋、柚子皮或食盐颗粒,来回搓洗几分钟后,用清水冲洗即可。

用牙刷蘸着洗发水或牙膏,对准指甲缝来回搓洗即可。

将双手浸泡进茶叶水,来回搓洗后再用清水冲洗即可。

多洗衣服,多洗几次澡就干净了。

怎么吃枇杷才不会让手指甲发黄呢?

可以用勺子将枇杷皮从上到下依次刮一遍,让果皮和肉分离,之后轻轻一剥就可以撕开皮啦↓

图片

小建议:想从根源上解决问题,可在剥水果前佩戴一次性手套。

枇杷在我国的种植范围比较广。南自广东、云南、海南,北至陕西,都有著名的枇杷产区。四川、陕西、湖南、湖北、浙江等省,江苏洞庭及福建云霄都是枇杷的有名产地。

不同地区出产的枇杷上市时间不同,3月,福建、两广、云南等地的枇杷率先上市;4月以后,四川的枇杷加入;5月中旬左右,江苏、浙江、安徽、湖北等地的枇杷也热闹起来。

因此,除了四川,最近还有很多地方的网友也在炫枇杷,拥有了同款黄手指甲。

广西桂林

枇杷成熟上市,质优价好,果农喜获丰收

图片

重庆

@银栗子壳儿的时:今年重庆天气不错,枇杷长得好。又多又大,味甘微酸汁水多,太好吃了~

图片

江苏苏州

@碧浅深红:白玉枇杷真好吃,酸甜多汁,温润如玉。

图片

江苏南京

@爱奶茶的蜜:五月枇杷正当时,初夏的味道就在手里。

图片

@方方华华:站在枇杷树下,静听风吹动枇杷的声音,仿佛可以听到隐隐约约的琵琶曲,清新雅致。

图片

福建

@我的肉脯呢:朋友从福建带来的枇杷,个头好大!

图片

@carry兔兔:福建超大枇杷,剥开后格外甜!

图片

枇杷在中国的栽种历史非常悠久。据资料记载,枇杷原产中国,已有2000多年的种植历史。到了唐代,枇杷已被列为贡品,产地逐渐扩展到大江南北。

一千多年前,唐朝时,遣唐使把中国建筑、古诗、佛教文化带到日本,也把枇杷带到了日本。日本最早有枇杷文字记载的是1180年,称为“唐枇杷”,比中国晚一千多年。

图片

但是,西方学者率先在日本发现枇杷,由此开启了长达百年的“枇杷原产日本”的误解。在国际上,枇杷的学名曾一度被称为“日本山楂”。为了纠正这一说法,华南农业大学的林顺权教授花了大半辈子时间。

1988年公派到日本留学时,林顺权发现枇杷在国际上的学名为“日本山楂”,且被认为原产于日本,“日语、英语、德语、法语……枇杷的名字都叫‘日本的山楂’,我感到非常惊讶。”

图片

林顺权的家乡福建仙游书峰是知名枇杷产区,他从小与枇杷结缘。他说:“1989年,我回国以后,就一直想把这个事情扭过来。”

1998年,他论证枇杷原产于中国的论文《枇杷:植物学和园艺学》被专业书刊收录;2006年,日本也承认枇杷原产中国。

图片

作为专家,林顺权长期给仙游书峰的果农开展培训,帮助他们掌握更多先进实用技术,带领百姓脱贫致富。

随着国家政策的重视和电商平台的加入,当地枇杷种植户收入大大提升,很多年轻人返乡种植枇杷。如今,昔日贫穷的书峰乡已经走上富裕路。

图片

△林顺权给枇杷种植户开展技术培训

用一生为枇杷正名,致敬!

选稿:倪皓月
知识产权、免责声明以及媒体合作联系
继续了解
知识产权声明

【知识产权声明】

除本司(指上海东方网股份有限公司)另行声明外,本司网页及客户端产品(以下简称“本网”),包括但不限于东方新闻、翱翔、东方头条等,所涉及的任何资料(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标、图片、照片、音频、视频、图表、色彩组合、版面设计、商标、商号、域名等)的知识产权均属本司和资料提供者所有。未经本司书面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镜像或以其他任何方式非法使用东方网的上述内容。对于有上述行为者,本司将保留追究其法律责任的权利。

东方网、东方新闻、翱翔,以上均为本司享有权利之合法商标,未经本司书面授权,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使用上述商标,或将上述商标用作网站、媒体名称等。

【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东方网”或“东方新闻”或带有东方网LOGO、水印的所有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版权均属本司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其他任何形式的法律实体和个人未经本司书面授权均不得转载、链接或以其他方式复制传播。与我司签订有关协议或已经获得本司书面授权许可的媒体、网站或其他任何形式的法律实体和个人,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且必须注明来源“东方网”。其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意味着本司赞同其观点或认可其内容的真实性。如果其他媒体、网站或其他任何形式的法律实体和个人使用,必须保留本司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全部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稿件来源:东方网”,本司将依法追究责任。

2、擅自使用东方网名义转载不规范来源的信息、版权不明的资讯,或盗用东方网名义发布信息,设立媒体账号等,本司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3、鉴于本网发布主体、发布稿件来源广泛,数量较多,如因作者联系方式不详或其他原因未能及时与著作权拥有者取得联系,或著作权人发现本网转载了其拥有著作权的作品时,请主动来函、来电与本司联系,或与本司授权的中国文字著作权协会联系,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我方将及时处理。
中国文字著作权协会联系方式:
联系人:赵洪波 唐亚静
地 址:北京西城区珠市口西大街120号太丰惠中大厦1027-1036室
联系电话:010-65978917
邮 箱:wenzhuxie@126.com

4、本网所有声明以及其修改权、更新权及最终解释权均属本司所有。

【媒体合作】

本司为尊重保护著作权,鼓励有益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物质文明建设的作品的创作和传播,促进互联网良性发展,本着平等互惠、资源共享的原则,诚邀各类媒体、网站、单位、个人与本网建立友好的合作关系。
媒体合作、内容转载请联系
联系人:杨老师
联系电话:021-228997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