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
与智能时代共舞,平凡的我们能做什么?
文汇报2023-05-22 07:00:18
20522_p20.jpg

“人工智能浪潮正猛,可我好像一知半解”“AI看起来比我聪明多了,我还能做什么”,纪录片推文的评论区,网友这两条疑虑也许恰恰折射出创作的部分起点。5月15日至20日,大型纪录片《智能时代》与观众见面。这部作品由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影视剧纪录片中心制作,中国科协科学技术传播中心担任学术指导机构,历时三年潜心打磨完成。纪录片用6集、每集50分钟的体量,从人工智能起源、科技创新、对人的冲击、城市的演进、技术的风险与挑战、未来新机遇等六个方面,梳理人工智能在全球的发展脉络,回应人们的种种疑问。该片在CCTV-9、央视频一经播出,便引发热烈反响和讨论热度。5月30日全国科技工作者日到来之际,中国科协科学技术传播中心将对《智能时代》进行重点推荐。

111.jpg

从已播的观众反馈和专家点评来看,《智能时代》真正彰显出了科创时代一部科普纪录片应有的科学气质——它并不急于给出一个关于“人工智能技术”的确凿答案,而是用纪录片语言的客观冷静来呈现技术的历史、利弊、创新,予人思索。就像面对网友颇为集中的提问“AI‘聪慧过人’,就意味着人的退场吗?”纪录片不提供万能钥匙,但它的珍贵就在于用人类文明演进的规律与事实给人新的启发,以兼具思考深度和表达高度的内容引导观众对人工智能审慎认知。

从回望历史开始,厘清“智能时代”的进程

“我的一生见证了非常重大的社会变化,其中最深刻的,可能就是人工智能的崛起。”纪录片开篇即引用了世界著名物理学家霍金离世前的珍贵影像。彼时,霍金对人工智能进行了深入思考,并表达了对其崛起的担忧,发出“人工智能对人类要么最好要么最糟”的预警。实际上,人类文明的演进始终在对新兴科技从怀疑到拥抱的无限循环中螺旋式上升。过去,人类一直是社会创造的主体,迈入人工智能时代,我们该如何审视这一变化?有别于已有的同题材纪实影像作品,《智能时代》没有从当下火热的人工智能应用直接说起,而是先回望历史,从人类几次科技革命的发展历程讲起。同时,团队遍访欧、美、日、加等不同地区与国家,持续追踪相关前沿科技的发展脉络和现实状况,深度汲取逾百位不同领域顶尖专家的思考与观点,拍摄场景遍布全球,节目中的案例均为全球人工智能领域的前沿成果。如此立体地勾勒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图景,是此前同题作品从未抵达的广度和深度,展现出时代洞察。原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规划研究所所长、现阿里研究院副院长安筱鹏认为,《智能时代》秉持一种全球观、历史观、未来观相结合的姿态来思考“智能时代”,难能可贵。

555_副本_副本.jpg

观众跟随《智能时代》,自如穿梭于历史、现实与未来:中国苗族歌棒上篆刻的“聘礼清单”,留存着信息的记录与传递是如何促进智能进化的奥秘;透过英国布莱切利园旧址,人们能再次思索二战时期政府代码与密码学校的诞生蕴藏何种意义;将时间拉回2016年,在韩国首尔举办的那场世界瞩目的人机围棋对弈中,重温人与人工智能的角力从何时开始撼动大众认知;再走进日本大阪,感受石黑浩与他的仿生机器人代表的科技变革力量……而“70年前computer指的是人而不是机器”“机器人史上最大骗局——下棋傀儡‘土耳其人’”等科技史上的“冷知识”同样能传递人类与科技的深层次关系,也让观众“用历史的视角理解科技,用科技的视角前瞻发展”,不断跳出对新兴科技的认知局限。值得一提的是,带领观众进行这趟跨越时空思想之旅的,可谓国际人工智能领域“天花板级”的阵容,这其中就包括中国两院院士、图灵奖获得者、世界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半机械化人、高校知名教授、全球高端科技企业专家代表等等。

站在人类文明语境中,提供更具思辨的观察视角

2023年2月,我国发布的《数字中国建设整体布局规划》中,提出发展人工智能技术,是助力数字中国建设和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一个重要引擎。作为新基建重点发展的领域,人工智能早已突破概念圈层,在多个行业领域实现落地。但对人与机器的联系,人工智能与数智未来的连接,或许我们还缺乏足够的认知了解。截至5月21日20时,《智能时代》微博相关话题阅读突破1.5亿次;#你何时意识到人工智能已介入生活#登陆微博要闻榜,话题阅读量突破4000万次。许多网友表达着相似忧虑:“人工智能会接管人类工作吗?”“它是否有违人类社会的基本伦理?”“未来是人控制它,还是它控制人?”《智能技术学报》编委段永朝认为,关于人工智能的纪录片并不少,但《智能时代》突破了简单路径,“这将是一部经得起时间检验的作品。关于人工智能的讨论不会结束,这部纪录片仅仅是个开始、是个引子。我们想要了解技术,就需要从更大范围上去了解文明和文化,从更大的文化背景下去谈技术”。

444.png

一方面,《智能时代》勾勒智能化图景未来,擘画智慧城市的运行效能,预见数字未来的风险与机遇;而另一方面,该片也站在人类文明语境中,提供更具思辨的观察视角,与普通人共勉。比如“人工智能时代,人类会被取代吗”这个困扰了许多人的问题,片中用来自英国“回收之眼”和中国湖北襄阳的案例来回答,智能机器人的出现能帮助人们解决垃圾处理、车牌识别等低技术要求、高重复率的工作。AI的出现必将取代人类的部分工作,同时催生新的职业类型,这是大势所趋,就像第二次工业革命带来的全新变化一样,但并不意味着人类的机遇在收窄。牛津大学计算机科学系主任迈克尔·伍尔德里奇以医生的工作举例,计算机程序能帮医生识别影像中的人体病变,医生从而有更多时间“利用他们的社交技能和人文情怀,来了解患者并与患者建立情感联系”。在他看来,这部分工作是不可能被AI代替的。

333.png

而对人类来说,持续学习将成为一生的事业,有了绝技傍身,才能在智能时代的大潮中乘风破浪。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
作者:王彦
知识产权、免责声明以及媒体合作联系
继续了解
知识产权声明

【知识产权声明】

除本司(指上海东方网股份有限公司)另行声明外,本司网页及客户端产品(以下简称“本网”),包括但不限于东方新闻、翱翔、东方头条等,所涉及的任何资料(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标、图片、照片、音频、视频、图表、色彩组合、版面设计、商标、商号、域名等)的知识产权均属本司和资料提供者所有。未经本司书面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镜像或以其他任何方式非法使用东方网的上述内容。对于有上述行为者,本司将保留追究其法律责任的权利。

东方网、东方新闻、翱翔,以上均为本司享有权利之合法商标,未经本司书面授权,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使用上述商标,或将上述商标用作网站、媒体名称等。

【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东方网”或“东方新闻”或带有东方网LOGO、水印的所有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版权均属本司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其他任何形式的法律实体和个人未经本司书面授权均不得转载、链接或以其他方式复制传播。与我司签订有关协议或已经获得本司书面授权许可的媒体、网站或其他任何形式的法律实体和个人,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且必须注明来源“东方网”。其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意味着本司赞同其观点或认可其内容的真实性。如果其他媒体、网站或其他任何形式的法律实体和个人使用,必须保留本司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全部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稿件来源:东方网”,本司将依法追究责任。

2、擅自使用东方网名义转载不规范来源的信息、版权不明的资讯,或盗用东方网名义发布信息,设立媒体账号等,本司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3、鉴于本网发布主体、发布稿件来源广泛,数量较多,如因作者联系方式不详或其他原因未能及时与著作权拥有者取得联系,或著作权人发现本网转载了其拥有著作权的作品时,请主动来函、来电与本司联系,或与本司授权的中国文字著作权协会联系,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我方将及时处理。
中国文字著作权协会联系方式:
联系人:赵洪波 唐亚静
地 址:北京西城区珠市口西大街120号太丰惠中大厦1027-1036室
联系电话:010-65978917
邮 箱:wenzhuxie@126.com

4、本网所有声明以及其修改权、更新权及最终解释权均属本司所有。

【媒体合作】

本司为尊重保护著作权,鼓励有益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物质文明建设的作品的创作和传播,促进互联网良性发展,本着平等互惠、资源共享的原则,诚邀各类媒体、网站、单位、个人与本网建立友好的合作关系。
媒体合作、内容转载请联系
联系人:杨老师
联系电话:021-228997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