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1
奉博新展丨丹甲青文——中国汉字文物精华展
上海奉贤2023-05-20 10:56:32

《策海·大书》载:“苍颉登阳虚之山,临于元扈洛之水,灵龟负书,丹甲青文,仓帝受之,遂穷新天地之变,仰瞻奎星圆曲之势,俯察龟文、鸟迹、群山、指掌而创文本”。

文字的诞生是中华民族文明的肇启。作为世界上迄今为止持续使用时间最长的文字,汉字凝聚了中国人千年来生生不息的智慧与创造力,在历史的大浪淘沙中光辉不减,成为硕果仅存的方块文字,诉说着属于中国的传奇。

2022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安阳考察殷墟遗址时指出“中国的汉文字非常了不起,中华民族的形成和发展离不开汉文字的维系”,强调“要通过文物发掘、研究保护工作,更好地传承优秀传统文化”。为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髓,传承中华文化精神,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贡献智慧和力量,“丹甲青文——中国汉字文物精华展”应运而生。

图片

展览主题:丹甲青文——中国汉字文物精华展

展览时间:2023年5月26日——10月8日

展览地点:上海市奉贤区博物馆B栋二楼

回望青史,上溯卷帙,探寻汉字之源。

“丹甲青文——中国汉字文物精华展”将通过展示各时期承载汉字的实物,集中表现汉字的肇始源流、发展演变、内在力量与悠长意蕴,展现汉字书写、艺术与应用之美,阐释汉字绵延千载一脉相承的历史优越性,突出汉字文化对中华文明薪火相传绵延不绝的巨大推动力。

展览以灵符若拙、契文肇兴、意蕴流芳、天开化宇、妙趣启智五个篇章讲述汉字的前世今生,展出来自全国10个省市、26家文博单位的文物189件(组),希望观众可以通过这些珍贵的汉字文物,走进文化、走进历史、走进文字,探寻中华民族文明之基。

/第一部分灵符若拙——汉字之源/

图片

探寻汉字起源之谜,从神话时代的结绳记事、仓颉造字传说到史前文明的刻画符号,古朴稚拙的笔触蕴含着先民无穷的智慧,灵符刻甲骨,万代文字开。

/第二部分契文肇兴——汉字之变/

图片

伴随着时代更迭,汉字的字形与结构、书写介质虽有嬗变,但中国人的思维方式、伦理道德和审美情趣始终蕴藏其中。梳理汉字发展流变,从汉字七体的演化中初窥社会发展的脉络,直观感受汉字的简化倾向,凸显汉字强大的适应性。

/第三部分意蕴流芳——汉字之韵/

图片

以古今书法作品体现汉字独特的美感,以文字器物体现书法艺术的精妙,以历史文物、数字展览展示以汉字为中心的相关文化,体现汉字的书写之美、应用之美。

/第四部分天开化宇——汉字之力/

图片

四大文明古国诞生的古文字之中,唯有汉字千载流传、从未断绝。汉字内在的磅礴伟力,推动着汉字经久不衰、辐照千里,乃至于对话世界,形成汉字文化圈。通过汉字文物的实物展示,感受汉字之生命力与影响力,感悟世界唯一流传至今的古文字的内在力量。

/第五部分妙趣启智——汉字之趣/

古今汉字,妙趣横生。通过数字展览和互动体验,让观众参与其中,深入体验文字的奥妙与灵动,将趣味性与体验感结合,寓教于乐。通过多种媒体和技术手段为游客打造集视觉、听觉、触觉、嗅觉等多种感官于一体的体验模式,使游客身临其境地感受汉字的能量,对中华文化的认知和理解更加深刻。

精品文物

图片

商武丁隻(獲)虎卜骨

天津博物馆藏

甲骨是中国古代占卜所用的龟甲和兽骨。1899年中国近代金石学家、鉴藏家和书法家王懿荣发现了甲骨刻辞,被誉为“发现甲骨文第一人”。此卜骨便为王懿荣旧藏,所刻卜辞记录了一月己未日在而这个地方贞问贵族雀是否能猎获老虎等事。

图片图片

镈钟(左)带盖方壶(右)

随州市博物馆藏

出土于湖北随州市枣树林M190墓地。这批考古材料弥补了曾国春秋中期考古材料的空白,使曾国成为考古学文化序列最完整的周代封国,建立了中国南方周代青铜考古学的文化标尺。枣树林墓地的考古发现在曾国乃至周代考古领域具有重大意义。

图片

明董其昌行书兔柴记卷

平湖市博物馆藏

明代纸本行书卷。作者董其昌(1555-1637),字玄宰,号思白,华亭(今上海松江)人,万历进士,官礼部尚书。工书画,精鉴别,被称“明末四大书家”之一,亦善画山水。此卷是董其昌谈画与园林关系的文章,提出了“公之园可画,而余之画可园”的主张。行书左侧落款“董其昌”,下放钤朱文方印“董其昌印”和“玄宰”,卷左右两侧有多个鉴藏印记。

图片

宋绿釉刻花花卉诗纹瓷枕

焦作市博物馆藏

如意头形,平底露胎。枕面外缘随枕形刻花四道弦纹,中间四道弦纹围成方框,内书“累世增修福,今生贵弟居,女织千般锦,儿念太公书”等文字,左右两侧饰花叶纹。

图片

“真”字空首布

三门峡博物馆藏

空首布是春秋战国时期周、晋、郑、卫等国铸行的一种金属货币,也是我国最早的金属铸币之一。空首布是先秦四大钱系之一布币体系的分支。西周末始铸,春秋晚期以后盛行,公元前221年被秦始皇废止。这些空首布上刻有当时的地名。

图片

“千秋万岁与天无极”瓦当

河南博物院藏

瓦当是宫殿或较大型的建筑上使用的。文字瓦当上的吉祥话语,最初的含义是对住在宫殿的帝王、皇后的祝福,后来逐渐变成一种民族符号,瓦当对于我国的篆刻、印章、书法等具有非常大的影响。

选稿:常善喻
知识产权、免责声明以及媒体合作联系
继续了解
知识产权声明

【知识产权声明】

除本司(指上海东方网股份有限公司)另行声明外,本司网页及客户端产品(以下简称“本网”),包括但不限于东方新闻、翱翔、东方头条等,所涉及的任何资料(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标、图片、照片、音频、视频、图表、色彩组合、版面设计、商标、商号、域名等)的知识产权均属本司和资料提供者所有。未经本司书面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镜像或以其他任何方式非法使用东方网的上述内容。对于有上述行为者,本司将保留追究其法律责任的权利。

东方网、东方新闻、翱翔,以上均为本司享有权利之合法商标,未经本司书面授权,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使用上述商标,或将上述商标用作网站、媒体名称等。

【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东方网”或“东方新闻”或带有东方网LOGO、水印的所有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版权均属本司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其他任何形式的法律实体和个人未经本司书面授权均不得转载、链接或以其他方式复制传播。与我司签订有关协议或已经获得本司书面授权许可的媒体、网站或其他任何形式的法律实体和个人,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且必须注明来源“东方网”。其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意味着本司赞同其观点或认可其内容的真实性。如果其他媒体、网站或其他任何形式的法律实体和个人使用,必须保留本司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全部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稿件来源:东方网”,本司将依法追究责任。

2、擅自使用东方网名义转载不规范来源的信息、版权不明的资讯,或盗用东方网名义发布信息,设立媒体账号等,本司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3、鉴于本网发布主体、发布稿件来源广泛,数量较多,如因作者联系方式不详或其他原因未能及时与著作权拥有者取得联系,或著作权人发现本网转载了其拥有著作权的作品时,请主动来函、来电与本司联系,或与本司授权的中国文字著作权协会联系,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我方将及时处理。
中国文字著作权协会联系方式:
联系人:赵洪波 唐亚静
地 址:北京西城区珠市口西大街120号太丰惠中大厦1027-1036室
联系电话:010-65978917
邮 箱:wenzhuxie@126.com

4、本网所有声明以及其修改权、更新权及最终解释权均属本司所有。

【媒体合作】

本司为尊重保护著作权,鼓励有益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物质文明建设的作品的创作和传播,促进互联网良性发展,本着平等互惠、资源共享的原则,诚邀各类媒体、网站、单位、个人与本网建立友好的合作关系。
媒体合作、内容转载请联系
联系人:杨老师
联系电话:021-228997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