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
健康科普 | 离家出走的“石头”——耳石症
上海杨浦2023-05-19 16:06:28

眩晕是临床上

非常常见的症状

如果你出现这一症状

小心可能是得了“耳石症”

也叫作

“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

市民陈先生是上市公司的产品经理,平时工作繁忙。有一天早上起床的时候突然感到天旋地转,房子都倒过来了,还伴有一阵阵的恶心。他赶紧躺下,但是一翻身,房子又转起来了,感觉眼睛里像发生了十级地震,东西都裂成了碎片,吓得他不敢睁眼,一动也不敢动,脸色苍白,冷汗直流。

这种情况持续了近半个月,每次都在床上坐起时或者躺下时发生。发作次数多了,白天也觉得昏昏沉沉,无法集中精神工作。为此陈先生去医院检查,做了头颅CT、颈椎磁共振等等的,但结论不一,有的说是颈椎病,有的说是脑供血不足,甚至在医院输液治疗,但仍未见好转。

这天,陈先生来到市东医院就诊。“医生,我这个头晕,比晕车、晕船、晕飞机还要难受。”陈先生痛苦说道。听了陈先生陈述的病情,医生怀疑他得了“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也就是“耳石症”。

什么是“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

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也称作耳石症,临床上更多用它的英文缩写“BPPV”。“良性”意味着疾病不严重,没有多大危险;“阵发性”是指这个病的头晕是阵发性的,最严重的眩晕状态一般仅持续数秒至数十秒而已;“位置性”是指头晕的发作与头位改变相关,一般在低头、仰头,床上翻身时就出现头晕或头晕加重;“眩晕”是一种天旋地转的晕,还可以引起植物神经功能的紊乱,导致恶心、呕吐、走路不稳等症状。

为什么又称作“耳石症”?

原来,在人的内耳中与半规管连通的椭圆囊和球囊表面,附着着一种碳酸钙结晶颗粒——耳石。耳石非常微小,通常是直径3~30微米的六边形晶体耳石,主要由蛋白质和碳酸钙组成。众多的耳石门排列成队,如平铺的鹅卵石道,称为“耳石器”。球囊和椭球囊内的耳石器的作用是感受直线变速运动,他们和3个半规管共同组成了人体的头部运动感受器,人体在运动时,耳石器和半规管通过神经冲动将头部的运动信息传递给中枢,再由中枢来调整人的眼动、姿势等生理活动。

随着年龄增长,耳石的局部结构自发性退变,或是遇到头部外伤,耳石从椭圆囊或球囊脱落,就会掉入充满淋巴液的半规管中。当头部运动时,耳石就在半规管的淋巴液中翻江倒海,带动内淋巴液的流动,从而造成两侧前庭张力失衡,从而引发眩晕。这些微小的耳石在肉眼并不可见,需要在显微镜下观察。

耳石症就是内耳的耳石“离家出走”了,不要再认为耳石就是“耳屎”啦。

哪些人易得“耳石症”?

大部分的耳石症原因不明,有些是曾经有过外伤或者其他耳科疾病,比如梅尼埃病、前庭神经炎等等。现在年轻人工作压力大,经常熬夜,生活不规律,长时间低头看手机,都由可能导致耳石症。

除了以上原因,耳石症的发作也和年龄有关,椭圆囊和球囊内的耳石数量随着年龄增长减少,可能是耳石自发脱落的结果。其次,耳石症与偏头痛、高血压、高脂血症和中风独立相关,这暗示着某些耳石症具有潜在的血管机制。

但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长时间熬夜、低头玩手机和工作等,耳石症的发病率越来越高,年发病率高达10.7~600/10万,终身患病率约为2.4%,尤其是年轻人也变成高发群体之一。现在的年轻人,长期处于压力之下、睡眠不好、过度疲劳,可能正因为这些不良生活状态,使内耳的小动脉发生痉挛、缺血等情况,从而导致耳石症的发生。再加上低头玩手机、用电脑,长期处于不良头位姿势,加重内耳血管痉挛、细胞缺血,使耳石更易脱落而致病。

“耳石症”如何治疗?

耳石症不需要开刀,也不用吃药,更不用担心耳朵会变聋。通过几个转头翻身的动作就能治愈,这一治疗方法称为耳石症的手法复位。

就是通过手法调整患者头位,让脱落到半规管里的耳石送回原先的壶腹部位,也就是让“离家出走的石头”再“回家”。手法复位是目前耳石症最主要的治疗方式,这种治疗方式只要医生徒手操作,操作简便,针对不同类型的耳石症有十几种复位手法,需要医生根据具体的情况选择。在进行了正确的手法复位后,患者的眩晕症状能够立刻缓解,感觉又可以头脑清醒地工作。

进行复位后,几分钟就可以起到效果,首次复位治愈率达78%以上。虽然对于多个半规管同时受累的,可能需要多次复位,但很少有手法复位解决不了的。假如一次没完全搞定,可以再去医院进行复位治疗。

哪种眩晕才是“耳石症”?

特定体位诱发的眩晕:比如起床时、在床上翻身时、转头时、低头抬头时;

在头位变化后出现的短暂眩晕:多在数秒钟,一般不超过一分钟,呈天旋地转的眩晕。头位不变时眩晕消失,头位变化后再次发作;

可治疗,可自愈,多数人在几天或几周后好转。

专家介绍

钟萍

医学博士 主任医师 硕士研究生导师 市东医院神经内一科主任

图片

专长:擅长头痛、头晕、肢体无力麻木、记忆力下降、抽搐、睡眠障碍、焦虑抑郁以及脑梗死、脑出血、认知障碍、眩晕症、帕金森病、癫痫神经变性、神经免疫等神经系统疾病的中西医诊治。

门诊时间:每周三上午专家门诊;每周四上午中西医结合专病门诊

市东医院神经内一科介绍

图片

神经内一科为上海市杨浦区医学重点学科及卒中中心特色专科,为首批入围中国卒中学会授予的中国卒中联盟“卒中中心”之一。目前该科室为上海市中西医结合学会神经内科专业委员会副主委、上海卒中学会中西医结合学会副主委、上海市医师协会中西医结合医师分会副会长单位。该科室目前承担与参与国家级、上海市科委、上海市卫健委等多项科研课题,发表数十篇SCI论文。

该科室对缺血性卒中可进行全年24小时静脉溶栓及动脉取栓等急救诊治,开展脑血管DSA造影术、脑动脉狭窄支架植入术等神经介入治疗。“以患者为中心”,科室目前正在建设多学科眩晕诊疗中心。科室的中西医结合特色,可为慢性神经疾病进行中西医结合诊疗。

该科室开设有神经内科急诊、神经内一科普通门诊、专科家门诊以及脑卒中筛查、脑血管病、认知障碍、头晕与头痛、帕金森病、睡眠障碍及中西医结合等专病门诊。

选稿:施丰奕
知识产权、免责声明以及媒体合作联系
继续了解
知识产权声明

【知识产权声明】

除本司(指上海东方网股份有限公司)另行声明外,本司网页及客户端产品(以下简称“本网”),包括但不限于东方新闻、翱翔、东方头条等,所涉及的任何资料(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标、图片、照片、音频、视频、图表、色彩组合、版面设计、商标、商号、域名等)的知识产权均属本司和资料提供者所有。未经本司书面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镜像或以其他任何方式非法使用东方网的上述内容。对于有上述行为者,本司将保留追究其法律责任的权利。

东方网、东方新闻、翱翔,以上均为本司享有权利之合法商标,未经本司书面授权,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使用上述商标,或将上述商标用作网站、媒体名称等。

【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东方网”或“东方新闻”或带有东方网LOGO、水印的所有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版权均属本司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其他任何形式的法律实体和个人未经本司书面授权均不得转载、链接或以其他方式复制传播。与我司签订有关协议或已经获得本司书面授权许可的媒体、网站或其他任何形式的法律实体和个人,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且必须注明来源“东方网”。其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意味着本司赞同其观点或认可其内容的真实性。如果其他媒体、网站或其他任何形式的法律实体和个人使用,必须保留本司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全部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稿件来源:东方网”,本司将依法追究责任。

2、擅自使用东方网名义转载不规范来源的信息、版权不明的资讯,或盗用东方网名义发布信息,设立媒体账号等,本司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3、鉴于本网发布主体、发布稿件来源广泛,数量较多,如因作者联系方式不详或其他原因未能及时与著作权拥有者取得联系,或著作权人发现本网转载了其拥有著作权的作品时,请主动来函、来电与本司联系,或与本司授权的中国文字著作权协会联系,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我方将及时处理。
中国文字著作权协会联系方式:
联系人:赵洪波 唐亚静
地 址:北京西城区珠市口西大街120号太丰惠中大厦1027-1036室
联系电话:010-65978917
邮 箱:wenzhuxie@126.com

4、本网所有声明以及其修改权、更新权及最终解释权均属本司所有。

【媒体合作】

本司为尊重保护著作权,鼓励有益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物质文明建设的作品的创作和传播,促进互联网良性发展,本着平等互惠、资源共享的原则,诚邀各类媒体、网站、单位、个人与本网建立友好的合作关系。
媒体合作、内容转载请联系
联系人:杨老师
联系电话:021-228997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