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
上海地铁报站听不清?申通:已在部分线路实施优化,把播报时间提前
看看新闻Knews2023-05-17 14:34:45

最近,“上海地铁坐过站的原因找到了”的消息冲上热搜,部分网民吐槽上海地铁车厢噪声太大,听不清报站声音,找不到信息提示。上海地铁,能够让乘客更加耳聪目明吗?

随机搭乘市区客流密集的地铁就会发现,在一些线路,有时候要想清晰听到报站及换乘提示等信息,确实不太容易。

7号线车厢内,乘客交谈声伴随着地铁运行发出的噪音,让到站提示音很难听清。而地铁12号线的到站提示音音量更小,行驶至龙华中路站时,车厢噪声接近90分贝,车辆与铁轨的摩擦声完全盖住了报站声。当摩擦声减小时,报站信息已经错过,只能依稀听到一些提示话语。

乘客离开座位查看站名提示后再返回座位

11号线的车厢内甚至还有严重的啸叫声。采访中,不少乘客表示,确实发生过因为听不清到站提示而坐过站的经历。“播报不是很清楚,有的时候在隧道内声音比较大,就容易坐过站。”“就是轰隆轰隆的声音太吵,要听听不清。”

还有乘客为了确认到哪站,会离开座位看线路牌,甚至靠站后走出车厢,查看站台上的站名。

同济大学声学研究所所长毛东兴曾对地铁车厢噪声进行过测量,发现部分路段地铁车厢的低频噪音因为能量过大,很容易将高频段的语音播报遮盖,尤其当地铁经过曲线段时,由于转弯半径小,平顺性受影响,噪声会更大。

“噪声的最高值实际上涉及到列车运行的速度,和当时轨道的平顺性以及轨道下面是不是有减震措施有关,最关键的是车辆运行速度,可以看到,车辆一提速,噪声就变大了。”毛东兴教授介绍。

那么车厢内的视觉系统是不是能够弥补车厢内提示语音的缺陷呢?

地铁4号线,车厢两侧的方形电子显示屏始终在播放地铁安全视频,到站时没有到站信息提示,而车厢头尾的条形电子显示屏,由于有栏杆和拉手遮挡,不能让所有乘客都清楚看到显示。车厢一侧的实时电子地图同样也被扶手栏杆遮挡,距离远就无法看清。

同样的情况,在2号线、3号线等几条线路上都有,不少电子屏甚至直接是蓝屏或黑屏。7号线、13号线的部分车型,则还没有安装有实时到站信息的电子轨交线路图。

对于记者提到的问题,上海轨道交通服务监督热线工作人员表示会进行排查:“可以提供车厢号,这样精准找到这辆列车、这个车厢,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专家表示,地铁内的听觉和视觉提示系统,应当更好联动起来,老车型需要增设和维护好电子屏,提供准确的到站提示。而语音系统中,到站、换乘等信息也不妨重复播报下,确保信息能传递到乘客耳中。

同济大学交通运输工程学院教授滕靖则认为:“我们出行文明的信息确实是要提示,但是跟到站信息相比,这个信息还是有重要性和及时性要求的区别,所以在列车快要到站的这一部分时间里面,主导的信息应该是到站信息,提高它的频率,加强它的驻留时间。”

对此,申通方面回应,根据市民反映,目前已经在部分线路中实施优化。后续在车厢屏显上,将调整原先的滚屏模式,将播报下一站的提示改为固定显示,让乘客能随时查看,同时也会优化语音播报内容,删减过长的提示类语音。“我们会优化广播词的内容,主要突出下一站的到站信息,把播报的时间提前。”申通地铁集团运营设施设备管理部副部长李景虎表示。

而对于地铁长时间运行,钢轨受损带来的噪音加剧,专家建议需要通过定期维护、增加吸声装置等,提升乘车舒适度。毛东兴教授指出:“对曲线段的钢轨可采取阻尼钢轨形式,减少噪声,当然也可以加强维护轨道表面的打磨,使它更加平滑,噪声更低,吸声除了降低噪声之外,它减少的混响,也能提高车厢语音播报的清晰度。”

地铁方面表示,感谢市民监督和专家提出的建议,他们将继续通过延长播报等方法进行优化整改,也欢迎乘客发现问题后,及时通过上海轨道交通服务监督热线(021-64370000)反映,帮助运营方及时改进服务。

作者:杨柳依 魏克鹏
选稿:曾炟
知识产权、免责声明以及媒体合作联系
继续了解
知识产权声明

【知识产权声明】

除本司(指上海东方网股份有限公司)另行声明外,本司网页及客户端产品(以下简称“本网”),包括但不限于东方新闻、翱翔、东方头条等,所涉及的任何资料(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标、图片、照片、音频、视频、图表、色彩组合、版面设计、商标、商号、域名等)的知识产权均属本司和资料提供者所有。未经本司书面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镜像或以其他任何方式非法使用东方网的上述内容。对于有上述行为者,本司将保留追究其法律责任的权利。

东方网、东方新闻、翱翔,以上均为本司享有权利之合法商标,未经本司书面授权,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使用上述商标,或将上述商标用作网站、媒体名称等。

【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东方网”或“东方新闻”或带有东方网LOGO、水印的所有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版权均属本司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其他任何形式的法律实体和个人未经本司书面授权均不得转载、链接或以其他方式复制传播。与我司签订有关协议或已经获得本司书面授权许可的媒体、网站或其他任何形式的法律实体和个人,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且必须注明来源“东方网”。其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意味着本司赞同其观点或认可其内容的真实性。如果其他媒体、网站或其他任何形式的法律实体和个人使用,必须保留本司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全部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稿件来源:东方网”,本司将依法追究责任。

2、擅自使用东方网名义转载不规范来源的信息、版权不明的资讯,或盗用东方网名义发布信息,设立媒体账号等,本司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3、鉴于本网发布主体、发布稿件来源广泛,数量较多,如因作者联系方式不详或其他原因未能及时与著作权拥有者取得联系,或著作权人发现本网转载了其拥有著作权的作品时,请主动来函、来电与本司联系,或与本司授权的中国文字著作权协会联系,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我方将及时处理。
中国文字著作权协会联系方式:
联系人:赵洪波 唐亚静
地 址:北京西城区珠市口西大街120号太丰惠中大厦1027-1036室
联系电话:010-65978917
邮 箱:wenzhuxie@126.com

4、本网所有声明以及其修改权、更新权及最终解释权均属本司所有。

【媒体合作】

本司为尊重保护著作权,鼓励有益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物质文明建设的作品的创作和传播,促进互联网良性发展,本着平等互惠、资源共享的原则,诚邀各类媒体、网站、单位、个人与本网建立友好的合作关系。
媒体合作、内容转载请联系
联系人:杨老师
联系电话:021-228997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