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
2023加班报告:64%的人周末也在干,年轻人加班有多严重?
第一财经2023-05-12 20:08:55

关于加班的话题,最近频频登上热搜。前有“拒绝加班集体辞职”,年轻人不堪加班之重负;后有“六成00后愿意五一加班”,引起打工人的争论。

2023年,打工人加班的程度到底有多深?哪些行业加班最猛?年轻人又是如何看待加班这件事的?

上周,DT财经发起“这届年轻人加班有多严重”小调研,去掉没有实习、工作经验的样本,共回收到2168份答卷。其中95后和90后最多,占比达到78.1%;接近六成人是普通职员;有54.5%的人目前在一线城市打工,26.3%在新一线城市,16.3%在二线和三线城市。

以下是DT财经发布的《2023年轻人加班报告》正文:

95.7%的人都加过班,金融、IT和房地产是加班重灾区

对大多数参与本次调研的打工人来说,准时下班不是一件易事。

调研数据显示,95.7%的人在最近/现在这份工作中加过班,只有4.3%的人没加过班(究竟是什么神仙工作啊)。

有人加班的日子还不讨巧,超6成人在周末加班,超4成人在节假日加班。

加班的经历大家都有,但高薪行业的加班频率更高。

在“在最近/现在这份工作中,你加班的频率大概是”这个问题下,我们将选择“几乎每天都在加班”和“每周三四天”的比例相加,发现64%的人经常加班。

金融业、IT/通信/电子/互联网、房地产/建筑业是经常加班的重灾区行业TOP 3。

值得提到的是,加班频率高,不意味着每晚都得熬夜、通宵。

以最近一次加班为例,46.9%的人加班时长在3小时以内,属于短时间加班。51.2%的人加班时长超过3小时,属于长时间加班。

而且每七个人里,就有一个人加班超过8小时,要熬夜、通宵、或牺牲周末休息时间。

从行业来看,房地产/建筑业、金融业不仅加班频率高,长时间加班的比例也名列前茅。

IT行业虽然是经常加班的第二大行业,但超过一半从业者(52.1%)是短时长加班,基本能赶上最后一班地铁,顺利到家。

超过9成人逃不掉隐形加班,尤其是下班后回复工作消息

理想情况下,打工人都希望“非必要不加班”。但发达的通讯设备,让每个人都尝到了隐形加班的苦。

在现在/最近这份工作中,超过9成人经历过隐形加班,其中大约6成人经常隐形加班。

怎么样才算隐形加班呢?

最多人认同的TOP 3隐形加班行为,分别是下班后回复工作消息(83.3%)、参加公司培训/比赛等(77.6%)、没有特定工作但随时待命(75.5%)。

“下班后失联自由”已经成为职场中的奢侈品。DT读者@一颗茶叶蛋在参加调研时就表示,“一年365天,只有过年那7天手机是消停的”。

另外,相比之下,95后和90后比其他年龄段更认同“和领导、同事聚餐”“团建”属于隐形加班。95后@陈珍珠吐槽:“团建还不如上班,去了又要假装social,不去又要被说不合群,好难。”

过去几年,互联网行业的兴起让加班有了多重含义,既可以是工作积极,也可以是一种职场表演学:本可以在白天完成的任务,非要靠加班完成,以证明自己的工作积极、工作量饱和。

但现在,年轻人加班的首要原因是工作量大,不加班无法完成。有73%的人都选择了这点,远超于其他原因。

社交平台上的许多年轻人都因为工作量太大,认为自己的打工生涯进入了一个恶性循环:“工作量太大——天天加班——好累,不想上班”。于是出现了间歇性摆烂和工作倦怠,导致“工作更完不成——工作量显得更大——更得加班——更累,更不想上班”。

领导或同事都在加班、领导暗示要求不能太早下班这两点加班原因虽然排在第三、第四位,但选择比例比较低,还不到选择工作量大的比例的一半。

为了钱或福利加班的时代也已经过去,一方面许多公司加班本身就没有钱,是无偿加班;另一方面年轻人更渴望可以自己掌控时间和精力。

所以在所有的加班原因中,有加班费、有晚餐等加班福利,分别占据了倒数第一、第二。

不过,随着高薪行业越来越卷,一部分高收入人士还会“被迫主动加班”,只为应付严格的考核、保住“赚钱的饭碗”。

在担心不加班会被淘汰这一原因中,年收入50万以上和年收入40-50万人群选择的比例比其他年收入区间更高。

超过一半人因为加班,生活质量下降

综合考虑加班的频率、隐形加班对生活的侵占、和客观存在的加班因素,超过一半人不太能忍受自己目前的加班状态。

48%的人认为自己目前加班状态比较正常或可以忍受,52%的人认为比较难受、承受不了甚至接近崩溃,对生活造成了一定的负面影响。

新媒体人@皮皮印象深刻的一次加班,就是“明明和朋友约好了晚上吃饭,却不得不在饭桌上掏出电脑,朋友们聊什么都听不见,最后又因为我住得比较远,为了赶地铁只能草草收场”。

然而,面对“没有边界感”的加班,打工人只能出于各种原因被动接受。

虽然社交媒体上有人带头抵抗加班、提倡“拒绝是成年人的必修课”,但现实中接近1/4的人没有回避过加班,只有10.5%的人尝试过直接拒绝、6.2%的人直接离职。

为了能尽早下班,打工人更多的还是push自己提高工作效率(54.8%),或者push领导尽快给出详细的答复、做好向上管理(29.5%),让今日事今日毕。

只有不到1/4、甚至更少比例的人会把加班的活推到明天再说。22%的假装当天做不完、19%假装看不到消息、14%编个理由开脱。

讨厌无偿加班,超9成人条件合适可以接受加班

就像前面提到的,现实中的加班往往是强制规定的无偿加班。当人们抱怨加班,首先是抱怨的是没有钱的加班。

如DT读者@韩芳所说,“多给点钱,加班就加呗,关键是不给钱还让加班”。

所以,在被问到对有偿加班的看法时,52.9%认为反正都要加班,有总比没有好。还有30.6%的人觉得挺好,可以靠加班费赚钱。

当然,也有35.9%的人觉得身体撑不住、加班费换不了健康损失、31.7%的人认为生活更重要,有钱也不想加。

这一方面是因为人们正在对工作祛媚,工作不再天然具有意义,劳动不一定是在生产价值,生活才让人有主观能动性;另一方面,是因为人们现实中的加班不仅没钱,也没意义,学不到新东西,属于无效加班。

理想的情况下(可以自愿选择是否接受加班的情况下),只有8%的人,无论如何也不愿意加班。反过来说,超过9成人,如果前提条件合适,加班这件事也并不是毫无可谈的余地。

如果是有偿加班,71.6%的人愿意接受;如果可以用加班时间换调休,54.8%的人也可以;如果在攻克对自己未来发展很重要的项目,53.7%的人也愿意接受加班。

此外,00后和95后的确比其他年龄段更愿意接受有偿加班,拒绝在工作上“为爱发电”,拒绝“无偿奉献式”的加班。

一位干过两份实习、现在已经正式步入职场的00后告诉DT财经,“我会加班吗?说实话,会,但我会追求有效加班。比如我在操盘一个任务,为了做得更好,我就愿意加班去研究、去复盘,做一些有规划而且对后续发展有帮助的活”。

“无效加班、领导画饼、做一些根本不知道为什么要做的事情,我肯定是打咩(不要)。”

写在最后

正如在热搜话题#五一当天三倍工资你愿意加班吗#下,一条点赞超过一万的评论写道:“大家讨厌的不是加班,而是没有回报的加班”。这里的回报包括金钱、休息时间、职业发展的收获。

虽然人们对工作的意义常常持怀疑态度,但打工人还是期望无论上班、加班,都有收入、有精神愉悦、有成就感。

如果能拥有这些,那么即使做不到李大钊呼吁的,“我们要闻闻花香,我们要晒晒太阳。八小时工作,八小时休息,另外八小时,我们要留给自己”,也至少兑现了康德在18世纪说过的话:

“人是目的,而非工具。”


选稿:郑闻文
知识产权、免责声明以及媒体合作联系
继续了解
知识产权声明

【知识产权声明】

除本司(指上海东方网股份有限公司)另行声明外,本司网页及客户端产品(以下简称“本网”),包括但不限于东方新闻、翱翔、东方头条等,所涉及的任何资料(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标、图片、照片、音频、视频、图表、色彩组合、版面设计、商标、商号、域名等)的知识产权均属本司和资料提供者所有。未经本司书面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镜像或以其他任何方式非法使用东方网的上述内容。对于有上述行为者,本司将保留追究其法律责任的权利。

东方网、东方新闻、翱翔,以上均为本司享有权利之合法商标,未经本司书面授权,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使用上述商标,或将上述商标用作网站、媒体名称等。

【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东方网”或“东方新闻”或带有东方网LOGO、水印的所有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版权均属本司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其他任何形式的法律实体和个人未经本司书面授权均不得转载、链接或以其他方式复制传播。与我司签订有关协议或已经获得本司书面授权许可的媒体、网站或其他任何形式的法律实体和个人,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且必须注明来源“东方网”。其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意味着本司赞同其观点或认可其内容的真实性。如果其他媒体、网站或其他任何形式的法律实体和个人使用,必须保留本司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全部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稿件来源:东方网”,本司将依法追究责任。

2、擅自使用东方网名义转载不规范来源的信息、版权不明的资讯,或盗用东方网名义发布信息,设立媒体账号等,本司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3、鉴于本网发布主体、发布稿件来源广泛,数量较多,如因作者联系方式不详或其他原因未能及时与著作权拥有者取得联系,或著作权人发现本网转载了其拥有著作权的作品时,请主动来函、来电与本司联系,或与本司授权的中国文字著作权协会联系,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我方将及时处理。
中国文字著作权协会联系方式:
联系人:赵洪波 唐亚静
地 址:北京西城区珠市口西大街120号太丰惠中大厦1027-1036室
联系电话:010-65978917
邮 箱:wenzhuxie@126.com

4、本网所有声明以及其修改权、更新权及最终解释权均属本司所有。

【媒体合作】

本司为尊重保护著作权,鼓励有益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物质文明建设的作品的创作和传播,促进互联网良性发展,本着平等互惠、资源共享的原则,诚邀各类媒体、网站、单位、个人与本网建立友好的合作关系。
媒体合作、内容转载请联系
联系人:杨老师
联系电话:021-228997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