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
“金派”传人汇聚宛平剧院 再现越剧宗师金采风艺术人生
东方网2023-05-06 09:52:33

她是熠熠生辉的“活兰贞,神秀英”,也是《红楼梦》中八面玲珑的“凤辣子”;是隐忍的“祥林嫂”,是高贵的“崔莺莺”,也是深明大义的“窦皇后”,她就是新中国培养的越剧宗师、流派创始人——金采风。

2022年1月10日,越剧“金派”艺术创始人金采风离世,她一生致力于越剧事业的传承和发扬,为越剧艺术发展作出了影响深远的历史性贡献。昨晚,“我是风儿你是沙”——纪念越剧宗师金采风专场演出在宛平剧院举行。在此之前的5月1日、2日,该系列演出已经在宛平剧院上演了大戏《汉文皇后》《碧玉簪》。

演出汇聚了全国优秀“金派”弟子及传人和其他各大流派表演艺术家。上演剧目也是金采风生前代表作:《芦花记》《何文秀》《梁山伯与祝英台》《盘夫索夫》《碧玉簪》《彩楼记》《汉文皇后》《杨贵妃》等,让观众在这些耳熟能详的剧目中追忆大师风采,体味越剧流派传承。而演员们也秉持对越剧宗师金采风艺术的敬仰与怀念,力求以最高水准诠释其艺术风采,再现其艺术人生。

金采风一生致力于越剧事业的传承和发扬,因此弟子众多。在演出中,梅花奖得主、杭州越剧团演员谢群英表演《杨贵妃》选段,在5月2日《碧玉簪》的演出中,她还与黄美菊、樊婷婷等“金派”弟子联合主演了李秀英一角。

提起恩师,谢群英表示,自己1994年开始师从金采风,多年来得到恩师亲传,学到了许多大戏,也学到了恩师对越剧艺术的认真与虔诚。“我收的每一个徒弟都会请金老师过目,当年我收第一个徒弟的时候,金老师还特意赶到杭州,给学生穿上戏服,因为这代表着衣钵传承。”谢群英说,在学艺上,老师经常跟自己说,对一名演员来说,戏比天大。上了台,天王老子都不怕。但在此之前,要在台下做好充分的准备,站在台上才会充满自信。为此,自己在每次演出之前,都会反复背唱腔,“要做到自己心里很有底,表演的时候才会充满自信。”谢群英还回忆,因为自己在杭州,更多的时候是和老师电话交流,而老师经常在电里叮嘱自己,要注意身体,要自己趁着还年轻,在舞台上多演,多教学生,把越剧艺术传承好。

同为金采风得意弟子的黄美菊,表演了《汉文皇后》选段。黄美菊也是梅花奖得主,如今还是嵊州市越剧团副团长。她告诉记者,新编历史剧《汉文皇后》已经被拍成电影,后期制作即将完成,有望在今年六七月份登上院线。“《汉文皇后》是金派的代表剧目,作为金派传人,我很喜欢这个戏,一直都有这样的想法和愿望,把它拍成电影。”黄美菊表示,将《汉文皇后》拍成电影也是金老师的愿望。虽然拍摄过程中没能得到老师的指导,但是电影的拍摄上映,也算是完成了老师的心愿,是对老师在天之灵的告慰。作为“金派”传人,黄美菊自己也成了老师,“我将竭尽所能,做好金派艺术的‘传帮带’,把金派的经典剧目一代一代地传下去。”

上个月刚刚荣获第31届上海白玉兰戏剧表演艺术奖配角奖的樊婷婷,带来《彩楼记》选段。她表示,《盘夫索夫》《碧玉簪》《彩楼记·评雪辨踪》等都系老师亲传,如今自己也将这些金派经典作品慢慢传给自己的学生。“把老师的艺术传承好,把她的艺品、人品继承好,是我们这些后辈传人对老师最好的缅怀。”(图片来源:祖忠人、唐淳、上海越剧院)

金采风生平

金采风,女,中国共产党党员,著名越剧表演艺术家,越剧“金派”艺术创始人。一级演员,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越剧代表性传承人,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

金采风工闺门旦,兼擅花旦。其唱腔在继承袁(雪芬)派的基础上,吸收施银花、范瑞娟、傅全香等艺术家的音腔成分,韵味浓郁,刚柔相济,自成一格。其表演细腻隽永,善于刻画人物的内在感情,塑造的《盘夫》中的严兰贞、《碧玉簪》中的李秀英,被誉为“活兰贞,神秀英”,成为金派最具代表性的艺术形象。

《盘夫》中饰演严兰贞

金采风原名金翠凤,祖籍浙江省鄞县,1929年11月14日生于上海。1946年考入雪声剧团训练班,工小生,后转东山越艺社改演旦角,主演《王魁负桂英》《梁山伯与祝英台》等剧,作为剧团重要的青年演员受到观众瞩目。

1951年8月,加入华东戏曲研究院越剧实验剧团,得到重点培养,主演了《碧玉簪》《盘夫索夫》《杨八姐盗刀》《拾玉镯》《彩楼记》等一批传统戏。

1952年在第一届全国戏曲观摩演出大会上获演员三等奖,1954年在华东地区戏曲观摩演出大会上获表演一等奖。1955年转入上海越剧院,曾为周总理等国家领导演出古装剧《西厢记》。

自50年代中期起,多次随上海越剧院赴德国、苏联、越南和香港等国家和地区演出。

1962年在电影《红楼梦》中成功地塑造了王熙凤一角。

1963年主演的《碧玉簪》被摄制成电影,1978年在越剧电影《祥林嫂》中扮演青年祥林嫂;同年荣获上海市文化局先进工作者称号。

《碧玉簪》中饰演李秀英

几部影片广泛流传,此后又主演现代戏《三月春潮》《鲁迅在广州》《绣花女》以及新编历史剧《汉文皇后》《三夫人》《杨贵妃》等。

上世纪80年代后期参与主演戏曲电视片《西厢记》《汉文皇后》等。2006年5月荣获上海市“百年越剧特殊贡献艺术家”称号。

金采风老师“离岗不离党,退休不褪色”,她对党、对越剧事业、对社会都永葆本色,退休后她仍不遗余力地继续发光发热,传承带教,授戏育人培养后辈,她的《碧玉簪·三盖衣》《盘夫索夫·盘夫》入选2017年度“名家传戏——当代戏曲名家收徒传艺”工程,同时她还积极参与各类非遗项目的抢救记录,助力越剧艺术活态传承,即使高龄仍积极参与剧院各项党组织活动,通过言传身教为后辈树立了有信仰、有情怀、有担当的艺术家榜样。

金采风是一名德艺双馨的人民艺术家。她一生致力于越剧事业的传承和发扬,在潜心进行艺术创造的同时,多次参与越剧出国演出,积极扶持越剧男女合演,悉心培养金派艺术传人,为越剧艺术发展作出了影响深远的历史性贡献。

作者:王永娟
知识产权、免责声明以及媒体合作联系
继续了解
知识产权声明

【知识产权声明】

除本司(指上海东方网股份有限公司)另行声明外,本司网页及客户端产品(以下简称“本网”),包括但不限于东方新闻、翱翔、东方头条等,所涉及的任何资料(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标、图片、照片、音频、视频、图表、色彩组合、版面设计、商标、商号、域名等)的知识产权均属本司和资料提供者所有。未经本司书面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镜像或以其他任何方式非法使用东方网的上述内容。对于有上述行为者,本司将保留追究其法律责任的权利。

东方网、东方新闻、翱翔,以上均为本司享有权利之合法商标,未经本司书面授权,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使用上述商标,或将上述商标用作网站、媒体名称等。

【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东方网”或“东方新闻”或带有东方网LOGO、水印的所有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版权均属本司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其他任何形式的法律实体和个人未经本司书面授权均不得转载、链接或以其他方式复制传播。与我司签订有关协议或已经获得本司书面授权许可的媒体、网站或其他任何形式的法律实体和个人,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且必须注明来源“东方网”。其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意味着本司赞同其观点或认可其内容的真实性。如果其他媒体、网站或其他任何形式的法律实体和个人使用,必须保留本司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全部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稿件来源:东方网”,本司将依法追究责任。

2、擅自使用东方网名义转载不规范来源的信息、版权不明的资讯,或盗用东方网名义发布信息,设立媒体账号等,本司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3、鉴于本网发布主体、发布稿件来源广泛,数量较多,如因作者联系方式不详或其他原因未能及时与著作权拥有者取得联系,或著作权人发现本网转载了其拥有著作权的作品时,请主动来函、来电与本司联系,或与本司授权的中国文字著作权协会联系,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我方将及时处理。
中国文字著作权协会联系方式:
联系人:赵洪波 唐亚静
地 址:北京西城区珠市口西大街120号太丰惠中大厦1027-1036室
联系电话:010-65978917
邮 箱:wenzhuxie@126.com

4、本网所有声明以及其修改权、更新权及最终解释权均属本司所有。

【媒体合作】

本司为尊重保护著作权,鼓励有益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物质文明建设的作品的创作和传播,促进互联网良性发展,本着平等互惠、资源共享的原则,诚邀各类媒体、网站、单位、个人与本网建立友好的合作关系。
媒体合作、内容转载请联系
联系人:杨老师
联系电话:021-228997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