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
摄影师携手作家 这本“上海相册”打开观看城市新视角
东方网2023-04-30 18:10:30

东方网记者包永婷4月30日报道:22位关注上海的摄影师携手22位扎根上海的作家,223张照片、22篇文字作品,共同呈现了一段充满上海氛围的影像和文字之旅。4月30日下午,《上海相册》展览在上海市群众艺术馆开幕。

摄影+文学,共塑观看城市新角度

展览缘起于2020年澎湃新闻与《萌芽》杂志社合作推出的“摄影+文学”的《上海相册》项目。该项目邀请摄影师提供他们拍摄的与上海相关的作品,同时邀请作家根据这些摄影作品进行“盲写”,再次创作,最终以图文组合的形式呈现,为公众开启观看和阅读城市的新视角。

《上海相册》邀请到了来自全国乃至世界的摄影师与作家,共同书写关于上海的故事。很多摄影师都是把自己的代表作或成名作拿出来,更多的青年写作者参与进来。“张爱玲、王安忆等都是我们熟知的、擅长上海叙事的作家,而这次我们看到更多青年一代的写作者。上海青年一代作家长期对上海进行观察,他们扎根上海、热爱上海,有很主动的书写意识。”策展人之一、《萌芽》杂志社副社长吕正说。

展览分为“观景:都市空间”“回眸:旧影时光”“拾面:街头掠影”“印相:内心所向”四个版块。这里有大量上海普通市民生活的场景,是繁华的商业化、现代化都市外表之下的日常民生,不同的时空层层叠叠交织在一起,织成记忆的丝网。

“我们将‘摄影+文字’这种对城市文化的艺术表达以展览的方式呈现给公众,使这种艺术表达的形式更立体化,为市民提供更为丰富的审美视角和审美体验。”上海市群艺馆策展人陆寅兰介绍。

记忆+想象,勾勒城市发展的样貌

在入口的“观景:都市空间”板块,一组与众不同的《地标摄影》映入眼帘。人们熟悉的海关大楼、东方明珠、 上海中心、和平饭店等地标建筑,经过视觉艺术创作,初看陌生,细看并不维和。

这组照片出自城市影像创作家沈忠海之手。他告诉记者:“摄影除了纪实,还可以是思想的表达。我喜欢在作品中加入哲学的思考,对自己世界观的表达,再转化为图像。这些作品从哲学延伸到美学,也就是德勒兹的‘重复’美学。”

正如夏佑至所写的,“有数不清的照片拍下了外滩的建筑群、江对岸陆家嘴林立的高楼和人潮熙攘的南京路。如果我们在大脑里构建一个地标的摄影史所形成的地图,就会发现,地标的地理位置和建筑造型一仍如旧,但其视觉印象却千变万化。这种变化,就是摄影作为一种视觉艺术实践引发的创意竞争带来的。”

“同一件事情,经验让我们感受不一样,这些照片里,有很多东西、很多细节交汇在一起,我们可以摸着线索去发现影像背后的故事。”作家三三用文字透过影像和摄影师、时间、不同的人物进行了一场对话。“搭档”摄影师瞿凯伦的作品中,空荡荡的餐厅里打着领结穿着西服的老克勒,在工业化背景中伸出头来的小鹿“,现在的城市变得更加现代化,但还有一些自然的、原始的、存在于我们骨子里的‘旧’东西,仍然存在于这个现代时空里,并没有被同化。”这组系列影像和文字命名为《异化,或时间的重置》,也为“日新月异”作了新的注释。

展览中还有作品记录下建设中的立交桥,坐落在滨江的繁忙的造船厂。而今,立交桥上车水马龙,造船厂的故地已成为工业遗迹。城市文化评论人王唯铭写道:“我们都生逢这样一个时代,城市以它从来不曾有过的节奏迅猛前进。”时代的“样貌”就以这样的一个个“切片”坦呈在我们面前,它的“前世今生”在留白中被想象勾勒出来。

“我们将摄影作品交给作家挑选的时候,掩去了摄影者的姓名及作品的名字等信息。”作家们打开“盲盒”,由画面出发,走向各自内心旅程的终点。在作品《终将到站》中,摄影师侯剑华每天的出行方式是乘地铁,他拍下了地铁里众生百态。这些画面让作家项斯微忆起自己刚来上海不知身在何方,如今,她已对地铁换乘了如指掌,甚至认为,“掌握了无比复杂的上海地铁,我已经有了面对一切大城市疑难的勇气。” 不管面临的是什么,是否有过不知所措,“地铁终将到站”。

《上海相册》展览将延续至5月14日。

作者:包永婷
选稿:周玮
知识产权、免责声明以及媒体合作联系
继续了解
知识产权声明

【知识产权声明】

除本司(指上海东方网股份有限公司)另行声明外,本司网页及客户端产品(以下简称“本网”),包括但不限于东方新闻、翱翔、东方头条等,所涉及的任何资料(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标、图片、照片、音频、视频、图表、色彩组合、版面设计、商标、商号、域名等)的知识产权均属本司和资料提供者所有。未经本司书面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镜像或以其他任何方式非法使用东方网的上述内容。对于有上述行为者,本司将保留追究其法律责任的权利。

东方网、东方新闻、翱翔,以上均为本司享有权利之合法商标,未经本司书面授权,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使用上述商标,或将上述商标用作网站、媒体名称等。

【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东方网”或“东方新闻”或带有东方网LOGO、水印的所有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版权均属本司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其他任何形式的法律实体和个人未经本司书面授权均不得转载、链接或以其他方式复制传播。与我司签订有关协议或已经获得本司书面授权许可的媒体、网站或其他任何形式的法律实体和个人,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且必须注明来源“东方网”。其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意味着本司赞同其观点或认可其内容的真实性。如果其他媒体、网站或其他任何形式的法律实体和个人使用,必须保留本司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全部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稿件来源:东方网”,本司将依法追究责任。

2、擅自使用东方网名义转载不规范来源的信息、版权不明的资讯,或盗用东方网名义发布信息,设立媒体账号等,本司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3、鉴于本网发布主体、发布稿件来源广泛,数量较多,如因作者联系方式不详或其他原因未能及时与著作权拥有者取得联系,或著作权人发现本网转载了其拥有著作权的作品时,请主动来函、来电与本司联系,或与本司授权的中国文字著作权协会联系,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我方将及时处理。
中国文字著作权协会联系方式:
联系人:赵洪波 唐亚静
地 址:北京西城区珠市口西大街120号太丰惠中大厦1027-1036室
联系电话:010-65978917
邮 箱:wenzhuxie@126.com

4、本网所有声明以及其修改权、更新权及最终解释权均属本司所有。

【媒体合作】

本司为尊重保护著作权,鼓励有益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物质文明建设的作品的创作和传播,促进互联网良性发展,本着平等互惠、资源共享的原则,诚邀各类媒体、网站、单位、个人与本网建立友好的合作关系。
媒体合作、内容转载请联系
联系人:杨老师
联系电话:021-228997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