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
新征程 新奋斗丨徐行草编传承人王勤:30余年积淀,让传统技艺焕发新生命力
东方网2023-04-24 19:45:18

走进位于嘉定徐行的“传艺春晖”草编展示厅,品类多样、款式新颖、工艺精致的草编作品一一陈列,乡土气息和民族特色跃然,表达着自然和工艺之美。徐行草编是嘉定最具有代表性的工艺品之一,具有近千年悠久历史,是宝贵的历史遗产。2008年,徐行草编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8年又入选为第一批国家传统工艺振兴目录。作为黄草编织这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继承人之一,王勤已经在这一行干了30余年,陪伴着徐行草编一路前行。

结缘草编:一根草劈成丝

上小学时,王勤的心就被黄草编织栓住了。在奶奶、外婆、妈妈的熏陶下,很快掌握了黄草编织技艺,而且进步神速,可以用与日俱增形容。到了上中学时,大人手里的草编活,她都能拿得起来,也能拿到市场上出售了。

随着年龄增长,王勤的编织技艺水平也一天天攀升,可她从未满足过。有一次,她拿着作品去向黄草编织设计大师计学成请教。计大师当即指出这件作品不足之处。她回家之后反复琢磨修改,第二天,当她再次把作品拿给计大师看时,他已经找不出毛病了。

“一根黄草有时候要劈成3至4根草丝,满足不同产品的编织需求。”王勤介绍,一开始不注意时,常常容易被草丝划伤,比起常人,她的手因常年编织显得更粗糙。“熟练了,就知道要用巧劲,就能编得又快又好。”

2014年,王勤传承师傅计大师的衣钵,正式接手徐行草编名师工作室。凭借出色的技艺,近年来,王勤荣获了上海市“五一”劳动奖章、嘉定工匠、上海市劳动模范、上海工匠等荣誉称号。作品《花开富贵》在中国第五届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会传统技艺比赛草柳藤编组中荣获第二名。

此外,她参与设计编织的草编提包参加2010年世博会秀空间展示,草编灯笼入选2013“春动徐行”民俗文化之旅展示,草编拖鞋参加2014“中国梦·美丽嘉定”嘉定区文联创作及工作成果年展开幕式展示。

草编创新:与新材料新工艺“碰撞”

草编是大自然给予徐行人的一份厚礼。徐行草编用的原料黄草,在祖国广袤大地上,只在徐行一带河滩上生长,移入他乡,就会水土不服,夭折。黄草身躯光滑柔韧,性轻而凉,色泽淡黄,可剖劈,揉捻,有“名城宝产数黄草”之美誉。徐行人人都有一双巧手,但要拿得起一根长一米多的黄草,也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用黄草编织大师一句话说:“易学难精。”

一件草编作品的背后是时间和汗水的耦合。春分清明期间,播下黄草的种子,趁着芒种时节移栽,等到大暑前后,黄草便长成了。经过揉软、晒干等处理,进行保存。制作时,包括去苋、开劈、染色、搓绞、模具和编织等6个步骤。一斤黄草,最后能用的不过六七两,编一个小挎包就要用去十之四五。

作为新一代传承人,王勤在传承中不断创新,探索从传统平面编织转向立体编织,将草编与其他元素进行融合,使传统草编焕发出新的生命力。“我们结合金属、竹子等不同材料,采用3D打印建模等新兴技术,把传统工艺与现代元素相结合,既有体现传统审美的作品,比如草鞋、草帽等,还有体现时代精神的作品,比如一些时尚挎包、家居装饰品等。”

在“传艺春晖”草编展示厅中间区域,一艘草编的“红船”格外引人注目。“这是为了庆祝建党百年,花了一个半月编织而成的作品。”王勤介绍,该作品是与同济大学合作完成的,由一名大学生首先进行建模,随后她再根据模型进行部件编织及装配。“3D打印技术运用到这类大型草编作品中,也是一次探索和尝试,装配过程也遇到了一些困难,不过最后都解决了。”

传承推广:赋予草编新的价值

徐行草编将浓郁的乡土风情、流动的生活气息和柔美的诗情画意融为一体,充满当地特色,兼具手工织品的自然美、艺术美,又具有很高的实用价值。

王勤自小爱好美术,在黄草编织之乡的环境中及家庭的熏陶下,酷爱黄草编织,她义务为草编工厂、广告工作设计图案花样、打样等,进入徐行草编工作室后,她向各地广大编织能手、老艺人学习取经,也将自己所学技艺传授给广大青少年。

王勤全身心投入草编传承事业中。充分利用当地黄草编织的传统优势,群策群力,开展丰富多彩的志愿活动,吸引更多的志愿者与群众参与其中,将草编文化推向更宽广的舞台。经常组织相关志愿者培训和手工编织比赛等,扩大编织志愿者的队伍,以提升志愿者们的黄草编织技能。

为更好地传承和推广徐行草编,王勤录制了《海派百工》等十多部教学片和纪录片。主动参与非遗进校园、进社区、进企业等培训指导活动70多次,受训人次达1万2千多人。在她的一系列志愿行动的推动下,草编的传承有了新突破——学校开设课程,孩子爱上草编,草编后继有人;徐行草编走进监狱,净化服刑人员的心灵;走进中华艺术宫、美术馆、其他区镇,被更多人喜欢。

“我还很高兴看到一些徐行老一辈村民来展馆参观后,回去又把早年的一手草编技艺重新捡拾了起来,传给家里的小一辈。”王勤说,“一步步传承下去,我们还有很多路要走。”

作者:王佳燕
选稿:蒋昕婕
知识产权、免责声明以及媒体合作联系
继续了解
知识产权声明

【知识产权声明】

除本司(指上海东方网股份有限公司)另行声明外,本司网页及客户端产品(以下简称“本网”),包括但不限于东方新闻、翱翔、东方头条等,所涉及的任何资料(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标、图片、照片、音频、视频、图表、色彩组合、版面设计、商标、商号、域名等)的知识产权均属本司和资料提供者所有。未经本司书面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镜像或以其他任何方式非法使用东方网的上述内容。对于有上述行为者,本司将保留追究其法律责任的权利。

东方网、东方新闻、翱翔,以上均为本司享有权利之合法商标,未经本司书面授权,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使用上述商标,或将上述商标用作网站、媒体名称等。

【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东方网”或“东方新闻”或带有东方网LOGO、水印的所有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版权均属本司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其他任何形式的法律实体和个人未经本司书面授权均不得转载、链接或以其他方式复制传播。与我司签订有关协议或已经获得本司书面授权许可的媒体、网站或其他任何形式的法律实体和个人,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且必须注明来源“东方网”。其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意味着本司赞同其观点或认可其内容的真实性。如果其他媒体、网站或其他任何形式的法律实体和个人使用,必须保留本司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全部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稿件来源:东方网”,本司将依法追究责任。

2、擅自使用东方网名义转载不规范来源的信息、版权不明的资讯,或盗用东方网名义发布信息,设立媒体账号等,本司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3、鉴于本网发布主体、发布稿件来源广泛,数量较多,如因作者联系方式不详或其他原因未能及时与著作权拥有者取得联系,或著作权人发现本网转载了其拥有著作权的作品时,请主动来函、来电与本司联系,或与本司授权的中国文字著作权协会联系,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我方将及时处理。
中国文字著作权协会联系方式:
联系人:赵洪波 唐亚静
地 址:北京西城区珠市口西大街120号太丰惠中大厦1027-1036室
联系电话:010-65978917
邮 箱:wenzhuxie@126.com

4、本网所有声明以及其修改权、更新权及最终解释权均属本司所有。

【媒体合作】

本司为尊重保护著作权,鼓励有益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物质文明建设的作品的创作和传播,促进互联网良性发展,本着平等互惠、资源共享的原则,诚邀各类媒体、网站、单位、个人与本网建立友好的合作关系。
媒体合作、内容转载请联系
联系人:杨老师
联系电话:021-228997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