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
上海,谁在逛泗泾夜市?
上观新闻2023-04-17 06:31:00

有着“上海最大露天夜市”之称的泗泾夜市,经改造升级后,于3月底重新营业。两个多星期以来,泗泾夜市热度不减。周末一个晚上,仅数千平方米的夜市,有超9万人来打卡,达到限流的峰值;其中除了住在泗泾周边的居民,不乏从市区慕名而来的食客,甚至有外地来沪出差的食客。

上海的夜晚流光溢彩,市区许多商业街、商圈尽显精致洋气。位于松江泗泾的一个郊区夜市,为何这么吸引人?谁在逛泗泾夜市?


为何持续火爆

烟火气足,是泗泾夜市的最大特点。

焦香软糯的烤猪蹄、有烟熏味的烤面筋、香喷喷的蚵仔煎、放了酸菜的东北特色大蒸饺、辛辣刺激的衢州卤味、拇指大小的生煎……傍晚,走出轨交9号线泗泾站,就能看到泗泾夜市。短短百米,汇聚了琳琅满目的各地小吃,基本以现场烹饪制作为主。

“夜市小吃品种多,可以挑挑选选。”下班后刚从泗泾地铁站走出来的蒋立与女朋友汇合,准备趁着夜市人不多,“遛狗”的同时逛一圈夜市,“家里有米饭,正好买点熟食回去当晚饭。”

除了品类多,泗泾夜市小吃实惠的价格也很有吸引力。有一元一串的“川味串串”;在其他地方要卖18元一只的卤鸡腿,在这里卖13元。背后主要原因是,政府支持商家外摆位后,房租成本被摊平,又暂时不收取摊位费,因此部分商家选择让利一部分给消费者。

在上海财经大学商学院教授晁钢令看来,“外摆位”对于夜市集聚人气有着不可替代的积极效应,“它能让消费者有十分直观的烟火气和热闹感,这种感觉是最有吸引力的。”

“就是想来夜市‘嗨一下’,为平时忙碌的自己解解压,带家人‘轧闹猛’。”从静安开车来泗泾夜市的薛叔辉,左手拿着大杯冻柠檬,右手提着一大包小吃,两个孩子分别由妻子和丈母娘牵着。

来看新鲜,把夜市当作都市人的解压地,是从市区或是其他郊区远道而来的许多食客的初衷。他们对于小吃的口味也具有极大包容性,“毕竟是街头小吃嘛,不能以大饭店菜品要求它。”薛叔辉笑着说,看到上百个小吃汇聚在一起,感到挺新鲜。

比如臭豆腐,多为在街头巷尾见惯的小吃,平时少有人问津,更别提“排长队”;但数以百计品类的小吃汇聚后,奇妙的集聚效应让人产生新鲜感和消费冲动,就愿意去排长队买臭豆腐。 

还有食客是将夜市当作“深夜食堂”,抚慰深夜加班后的心和胃。深夜11点,泗泾夜市不再人声鼎沸,一天的经营进入尾声。家住泗泾的许国华带着两位设计公司的同事来逛夜市,“大家加班后就想吃点热乎的深夜食堂,犒劳下自己的胃,不想去冷冰冰的便利店。”


考验精细化社会治理能力

“上海最大露天夜市”,为什么是泗泾夜市?

在泗泾三湘商业广场经营牛肉面近十年的韦振风有发言权。去年11月,在政府部门支持外摆经营,活跃“夜经济”的背景下,泗泾三湘商业广场商户自发形成夜市。“当时,受疫情影响,大家生意都不好,广场二楼空置率极高。”韦振风说,最艰难的时候,大家不约而同尝试摆摊引流。因为商业广场内街长约300米,宽达到近6米,有做夜市的基础。

从人口结构来看,随着这几年市中心区域旧城改造速度加快,人口向城郊区域大量迁移,促使城郊的商业日趋繁荣,泗泾镇现有人口约23.3万,庞大的人口基数为泗泾三湘广场夜市带来了源源不断的客流。

同时,泗泾夜市紧邻轨道交通九号线的“黄金地段”更叠加了大量人流。据了解,目前泗泾站日均客流量超9万人次,在全市轨交站中名列前茅,且客流数值仍在增长。

此外,作为先进制造业重镇,泗泾镇集聚了一大批以通信和密码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应用创新产业。一大批以工程师、技术工人为代表年轻群体有吃夜宵的需要和习惯。

夜市繁荣还与当地社会治理能力息息相关。今年三月,泗泾夜市的“一关一开”,引起了舆论高度关注。热度的背后,考验着基层社会治理的精度和温度,考验着城市管理的智慧。三月初,针对当时泗泾夜市卫生环境情况堪忧、出现打架抢占摊位等乱象,泗泾镇政府果断出手,对夜市进行硬件改造和品质升级,严格审核从业者健康证明、身份信息、卫生许可证等。 

为了尽快让夜市重启,一个月不到,夜市所在的横港社区牵头召开了多次三湘商圈治理联盟会议,请公安、市场监督管理局、城管,以及物业、业委会、摊主代表,群策群力商讨三湘广场夜市的未来,形成了一揽子行之有效的措施。

 

特别针对食品安全问题,泗泾市场监督管理所所长张煜表示,目前食品安全监测车辆已入驻泗泾夜市,随时对夜市小吃进行抽检,特别是保证猪肉、羊肉等肉类食品可溯源,守住食品安全底线。

在泗泾镇党委副书记陈强看来,泗泾夜市软硬件改造还不够完善,但为了保障商户利益,泗泾镇“疏堵”结合,相关职能部门坚持包容审慎的监管和柔性执法,允许边经营边改造,“比如,夜市的厕所年久失修,需要全面疏通维修。这笔钱应该从商场维修基金中出,但为了早日给游客好的体验,由镇属物业公司先行垫资,四月底前完成改造。”

商户韦振风感慨地说,过去由于物业不履职,商家也缺乏约束,环境脏乱差,推走不少消费者,现在环境改善了,大家也更愿意来了。


 夜市繁荣关乎城市活力和吸引力

为了办好一个夜市,由泗泾镇属公司泗房物业先行垫资疏通污水管,清洁地面;镇里在关键时候更换失职物业,投入大量管理成本自己顶上去,增设数十名安保和清洁工人;公安、市场监管等职能部门全程保障夜市运行……地方政府为何愿意投入大量成本,深层次介入夜市管理?烟火气浓郁、以小吃为主的夜市,对于上海这样的国际大都市,价值何在?

在专家看来,我国目前税收以间接税为主,泗泾夜市外摆位经济不能以税收形式对当地作贡献,但经济发展要算大账。“推动‘夜市经济’发展是当前启动消费的重要一环。”晁钢令告诉记者,在全市日消费额中,夜间消费的比重占三分之一左右,一些夜经济发展较好的街区,夜间消费额甚至要达到60%至80%,所以抓好“夜市经济”能有效地促进消费总量的增长。

泗泾夜市的商家说,在夜市的刺激下,三湘商业广场慢慢复苏,二楼的商铺也开始有人寻租,生意“肉眼可见”地变好,“有了外摆位后,商铺每天流水多了三分之一。原本租赁费5000元的外摆位,现在涨到2万元以上,还供不应求。”

夜市繁荣与否,也关乎城市活力和吸引力。在泗泾夜市,打扮时尚的白领何倩与同事大快朵颐的同时,手里还拎着一袋袋打包好的小吃。“我们从深圳来松江出差,晚上想感受下上海的夜生活,上网搜索到泗泾夜市后,便从酒店打车过来了。”

位于泗泾镇的炉石科技等企业负责人也表示,“现在招人才越来越容易了,提到泗泾都会说到泗泾古镇和夜市两大IP,我们会由此引入,进而宣讲人才公寓等一系列人才政策。”

与泗泾夜市“齐名”的泗泾古镇,历经多年保护性开发建设后,已于3月中旬开街。“我们希望形成夜市为古镇引流,古镇为夜市注入文化的良好生态,打造文旅商融合的新地标,通过夜市和古镇两大IP,吸引人才近悦远来。“泗泾镇党委书记杨洪彬说。

他告诉记者,下阶段泗泾将立足文化古镇的特点,因地制宜地提升夜市功能和业态:在三湘商业广场二楼引进休闲轻餐饮和文化创意产品,与周边商业体形成联动;对夜市景观环境全面赋能,让夜市亮起来,成为有夜景可赏,有古镇和夜市可逛的“不夜城”,让夜市长红带动商业和地区发展。

夜市,在上海并不是个“新鲜词”。此前在市中心开设的静安“安义夜巷”、BFC外滩金融中心的“外滩枫径”等,有着“最美”“最洋气”之称;而泗泾夜市是“吃货天堂”,少一份精致洋气,多一份味蕾和肠胃满足后的愉悦感。

晁钢令表示,夜市的消费群体是多元化的,夜市经济也应当是多元化的,“夜市以什么为主,应由市场说了算。关键是要有特色,有吸引消费者的特色商品和特色服务的夜市,才有生命力。”

安义夜市 摄于2020年5月

外滩枫径夜市 摄于2022年8月

知识产权、免责声明以及媒体合作联系
继续了解
知识产权声明

【知识产权声明】

除本司(指上海东方网股份有限公司)另行声明外,本司网页及客户端产品(以下简称“本网”),包括但不限于东方新闻、翱翔、东方头条等,所涉及的任何资料(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标、图片、照片、音频、视频、图表、色彩组合、版面设计、商标、商号、域名等)的知识产权均属本司和资料提供者所有。未经本司书面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镜像或以其他任何方式非法使用东方网的上述内容。对于有上述行为者,本司将保留追究其法律责任的权利。

东方网、东方新闻、翱翔,以上均为本司享有权利之合法商标,未经本司书面授权,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使用上述商标,或将上述商标用作网站、媒体名称等。

【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东方网”或“东方新闻”或带有东方网LOGO、水印的所有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版权均属本司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其他任何形式的法律实体和个人未经本司书面授权均不得转载、链接或以其他方式复制传播。与我司签订有关协议或已经获得本司书面授权许可的媒体、网站或其他任何形式的法律实体和个人,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且必须注明来源“东方网”。其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意味着本司赞同其观点或认可其内容的真实性。如果其他媒体、网站或其他任何形式的法律实体和个人使用,必须保留本司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全部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稿件来源:东方网”,本司将依法追究责任。

2、擅自使用东方网名义转载不规范来源的信息、版权不明的资讯,或盗用东方网名义发布信息,设立媒体账号等,本司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3、鉴于本网发布主体、发布稿件来源广泛,数量较多,如因作者联系方式不详或其他原因未能及时与著作权拥有者取得联系,或著作权人发现本网转载了其拥有著作权的作品时,请主动来函、来电与本司联系,或与本司授权的中国文字著作权协会联系,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我方将及时处理。
中国文字著作权协会联系方式:
联系人:赵洪波 唐亚静
地 址:北京西城区珠市口西大街120号太丰惠中大厦1027-1036室
联系电话:010-65978917
邮 箱:wenzhuxie@126.com

4、本网所有声明以及其修改权、更新权及最终解释权均属本司所有。

【媒体合作】

本司为尊重保护著作权,鼓励有益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物质文明建设的作品的创作和传播,促进互联网良性发展,本着平等互惠、资源共享的原则,诚邀各类媒体、网站、单位、个人与本网建立友好的合作关系。
媒体合作、内容转载请联系
联系人:杨老师
联系电话:021-22899781